农 艳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北京 100013)
关于古籍编校工作的几点经验
农 艳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北京100013)
摘 要:笔者从工作实际出发,对古籍类图书的编校工作从六个不同的角度进行了探讨,即做好底本确认工作;核对底本,注意录入错误;注意繁简字转化中的特殊情况;处理句读依托专业素养;注意前后文统一,做好专项检查。古籍出版,编辑所具备的学术判断力和专业素养对保证和提高书稿质量会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古籍编校;古籍编辑;图书出版
古籍类图书作为祖先留下来的文化遗产,具有很高的保护价值、学术价值和实用价值。做好此类图书的编辑出版工作,对于保护、挖掘、利用、传承文化遗产、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笔者结合古籍类图书的编辑工作,浅谈此类图书编校过程中需要注意的一些问题,与同行共享。
拿到古籍类书稿后,首先要翻看书稿,重点查看校注说明,看校注者选择哪一种版本作为出书的底本,也就是做好底本确认工作。很多古籍在流传过程中,往往不止一个版本,因此要善于甄别,选择好的版本,作为编辑校勘的底本。底本的选择遵循以下几点原则:首选祖本,其次选早期版本;首选足本;首选经前人精校过的本子。[1]有的校注者没有选择最优版本作为底本,此时编辑要有这方面的警觉意识,分析版本源流,比较版本优劣,与校注者及时沟通,提出修改意见,重新选定底本。否则,如果在前期没有做好底本的确认工作,等编辑加工完书稿后才发现问题,这样则会增加工作量,延误出版时间。笔者在编辑加工古籍类图书时,对此情况有深刻的体会。编校时发现,校注者选择了影印本为底本,一般情况下影印本是不适宜作为底本的,于是经查阅资料、分析版本源流发现,其实该书是有最优版本的,只是校注者为了图方便,没有联系相关部门拿到最优版本,直接用影印本作为底本。之后与校注者沟通,经过一番努力,最终拿到最优版本,然后再进行下一步的编校工作。这样不仅理清了版本,而且提高了图书质量。因此,编辑的第一步工作至关重要。
一般情况下,编辑加工古籍时拿到的都是排版录入好的简体字清样。由于各种原因,经常会出现录入错误的情况,此时编辑应做好底本的核对工作。笔者曾编校过一本中医古籍,在核对底本的过程中发现,该书有严重的录入错误,不仅把底本文字录成同音汉字,还有缺字现象,导致句读错误,甚至出现整段话缺失的现象。与校注者沟通后发现,原来是校注者把底本录入的工作交给了自己的学生,自己又不加以核对,直接在错漏百出的简体字清样上做点校工作,进而导致了低级错误的发生。只能把稿件退给校注者,要求他重新逐字逐句核对底本后再交稿。可见,核对底本可以帮助编辑在早期发现问题并及时改进,虽说这也是校注者的责任,但对责任编辑来说,亦需要具备古籍整理的素养。
在古籍类图书的编校过程中,由于汉字的繁简体并非全都是一一对应关系,因而繁体字与简体字的转换致误问题一直困扰着许多编辑。有的编辑为图省事,过于依赖计算机文档处理软件,将文档中的所有繁体字一键式处理为简化字,其中就会出现将“乾坤”的“乾”转化为“干”等低级错误,这个时候就要注意核对底本了。古籍中存在的大量古代人名、地名、书名以及专有名词,简化时应该特别注意。人名中的徵、幾、幹、昇、濬等字,应该予以保留。地名如“扶馀”中的“馀”字,也应该保留。书名中的“穀”(如《穀梁传》)等字也不宜简化。[2]专有名词如中医病名“癥瘕”中的“癥”,简化为“症”则是不对的。
一般来说,不同的人对于古文的理解也有不同,尤其是语气、停顿等方面。编辑在面对语句因标点产生歧义的问题时,最好的办法就是多参照一些版本,同时配合读底本,这时考验的也是编辑的语感功力。在读懂意思的情况下判断正误,尽可能将校注者点错的或者不是很妥当的标点找出来,及时与校注者沟通解决。编辑的专业素养特别重要,如果没有专业知识作为支撑,在处理句读时就很容易出错。比如在编辑中医类古籍图书时,不懂医理就不能看出句读错误。《本草汇笺》中的原文:“用破故纸十两酒蒸茴香十两盐炒为末。”不懂医理的人往往会点校为:“用破故纸十两,酒蒸茴香十两,盐炒为末。”而实际上应为:“用破故纸十两(酒蒸),茴香十两(盐炒),为末。”可见,缺乏相关的中医专业知识,也会造成句读失误。
注意前后文统一,是编辑的基本功,在编校古籍类图书时尤要注意。一是内容提要、校注说明、校注后记相关内容的说法要统一。例如,原著者著录方式要统一,有的校注者在内容提要中提到的著录方式为“撰”,在校注说明或校注后记里却说“著”;底本及年代要前后一致,有的校注者在内容提要、校注说明和校注后记中提到的选用底本及年代前后不一致。二是校注说明中提到的整理原则,需与正文的校注一致,做好专项检查,避免前后矛盾。例如,校注说明中提到:“底本中同一通假字多次出现,于首见处出校。”但是,有的校注者往往不遵守整理原则,正文中多次出现同一通假字时,均重复出校。三是注意避免校注说明与校注后记的内容大段重复。校注说明要注意涵盖版本源流、底本与校本的选择、整理原则等内容,校注后记则侧重介绍原著者生平、著作内容、学术思想及对后世的影响等,所写内容与校注说明大段重复的建议删去或简写,并及时与校注者沟通,避免重复。
古籍出版,校注者的水平对出版质量起到决定性作用,但编辑所具备的学术判断力和专业素养对保证和提高书稿质量也会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编辑古籍类图书,编辑人员要在古籍版本、校勘整理、句读、古文常识、专业知识等方面都有一定的储备,才能做出高质量精品图书,成为优秀的古籍编辑工作者。
参考文献:
[1]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古籍整理规范[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2:3.
[2]李红.编辑古籍的五项基本功[J].出版发行研究,2013(8):49.
中图分类号:G23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16)05-0224-01
作者简介:农艳(1981—),女,北京人,研究生,中级职称,就职于中国中医药出版社,研究方向:医学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