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青青
(长安大学,陕西 西安 710064)
新媒体格局下传统媒介话语权的消解
赵青青
(长安大学,陕西西安710064)
摘 要:随着网络媒体、手机媒体、数字电视等新媒体的快速发展,新媒体对传统媒体话语权的建构产生了很大影响。本文通过对媒介话语权以及媒介话语权的形成机制进行解读,从议程设置和“把关人”理论探讨了新媒体对传统媒体话语权的消解。
关键词:话语权;媒介话语权;新媒体
(一)媒介话语权
媒介话语权是指媒介对受众产生传播效果的潜在的现实影响力,它是媒介控制者通过大众媒介生产、传播信息的活动,进而达到目的的能力和过程。简言之,媒介话语权就是某一社会群体掌握和利用大众媒介的能力,是受众出于对自己或整个社会发展的形势考虑,让自身的一部分利益由媒体来间接控制(尽管有时候是非自愿的)。
(二)媒介话语权的形成机制
1.议程设置。1968年,麦克姆斯和肖对总统大选进行了调查,试图了解媒介议程对公众议程会产生多大的影响。1972年,麦克姆斯和肖提出了议程设置理论,该理论认为大众传播往往不能决定人们对某一事件或意见的具体看法,但可以通过提供信息和安排相关的议题来有效地左右人们关注哪些事实和意见以及他们谈论的先后顺序。换言之,大众传播可能无法影响人们怎么想,却可以影响人们想什么。所以,大众媒介设置的议程,关于报道什么,怎么报道的过程中,已经逐渐形成自己的话语权利。
2.媒介把关。“把关人”(gatekeeper),最早是由美国社会心理学家、传播学四大奠基人之一的库尔特·卢因(1947年)在《群体生活的渠道》一文中提出的。卢因认为,在研究群体传播时,信息的流动是在一些含有“门区”的渠道里进行的,在这些渠道中,存在着一些“把关人”,只有符合群体规范或“把关人”价值标准的信息才能进入传播渠道。媒介传播出去的信息都是经过“把关人”取舍的再现的真实世界的一部分而已,编辑是媒介信息的重要“把关人”。
(一)从议程设置看
传统媒体(报纸、广播、电视)的议程设置功能,已被众多学者接受,并从政治、社会生活等多方面进行了实证研究。但是,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体技术的飞速发展,为民众分享媒介话语权攻克了技术屏障。由于新媒体传播相对于传统媒体而言有着很强的互动性,网络受众可以自由地选择信息和表达观点,既是传播者又是接受者;同时,以头版或头条形式出现的传统媒介的议程设置功能在网络上也不再那么明显;再者,网络上的信息量是传统媒体所不能比拟的,这种议程设置功能的弱化就是媒介话语权的弱化。传统大众媒介格局下,受众就像福柯描述的“全景敞式模式”中的人,他们是在相对封闭的私有空间中消费媒介产物。[1]但是在新媒体时代,这种空间不再是封闭的,受众可以看到传统媒介提供的信息之外的东西,议程设置的影响减弱。
(二)“把关人”效应弱化
在大众传播时代,传统媒体担任着“把关人”的角色,可以根据自身的办报宗旨、报道方针、价值取向等因素有选择地报道新闻。社会大众也只能依靠传统媒体来获得最详尽的信息。媒介经营者掌握了对媒介的垄断性控制权的同时,也掌握了话语权和传播权。他们的价值判断标准对受众也将产生重大的影响,不仅可能控制人们“想什么”,甚至能影响公众“怎么想”。而网络媒体的兴起则改变了这种游戏规则。网络媒体以其巨大的渠道容量、实时性传播、互动交流性等特征,可以对一个新闻事件进行全方位、立体、深度地报道。受众不再需要依靠传统媒体获取被筛选过的信息,他们可以通过网络获得第一手的、海量的信息。网民可以依据自己的价值取向放大一些新闻的话语权和影响力。
(一)为民众提供了表达自我,宣泄情绪的场所
长期以来,由传统媒介造成的话语权利的不平等压抑了普通公众的表达欲,造成其心理严重失衡。互联网等新媒体的兴起为话语平民宣泄怨愤情绪提供了相对通畅的渠道,但这背后却潜伏着更加严重的公共心理危机。面对这些危机,不能钳制公共媒体的言论,反而应该更大限度地开放言论空间,否则会加深话语平民与话语权贵之间的冲突。互联网技术发展出来的言论平台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知识权贵阶层的话语垄断,为民众提供了表达自我、宣泄情绪的场所。
(二)拓展了舆论监督的权利维度
新媒体和草根新闻的出现大大修正了传播失衡。新媒体出现之前,社会的政治精英、文化精英、经济利益集团拥有大量的媒介资源。而其他社会阶层几乎失去了最基本的媒介话语权,它们不但没有话语权,更没有话语权表达的渠道,舆论监督更无从谈起。新媒体的兴起打破了媒介话语权的垄断局面,公众有了话语表达的机会,用福柯的“话语即权利”来理解,也就有了舆论监督的权利,如监督媒介职业道德、监督虚假新闻等,扩大了舆论监督的范围。
(三)规范媒介生态
媒体拥有话语权,那么谁来掌控媒体呢?话语权与物质基础密切相关。媒体固然有自己的声音和良心,但它更是各方利益博弈的平台,更是被控制在他人手中用来发声的工具。但在新媒体格局下,民众分散了传统媒介的话语权,将一部分话语权转移到自己身上,而这部分话语权不受资本的控制,并对资本控制下的媒介进行监督,因为他们对媒介议程设置和把关不再是被动地接受,这也迫使资本和媒介必须考虑掌握部分话语权的网民的意见。
新媒体的发展改变了传统媒体一家“垄断”话语权的格局,话语权受到削弱的传统媒体在话语权受到“威胁”的压力下必然会完善自身的不足以抗衡这种权利。传统媒体的话语权消解了,受众的话语权增长了,这种此消彼长的状态也有益于媒介生态朝着更加健康稳定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陈龙.媒介文化通论[M].江苏教育出版社,2011:12-13.
[2]董慧敏.网络时代媒介话语权的延伸变迁[J].今传媒,2012(7):2-3.
[3]王鹓,葛蔚宁,等,媒介融合背景下议程设置的共振与断裂现象分析[OL] . http://media.people.com.cn/n/2014/0324/c1506 15-24721111.html ,2014-3-24.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16)05-0073-01
作者简介:赵青青(1990—),女,陕西西安人,长安大学2014级硕士生,研究方向:媒介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