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驰
(辽宁大学 新闻与传播学院,辽宁 沈阳 110136)
浅谈何为名记者
张 驰
(辽宁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辽宁沈阳110136)
摘 要:在新闻不断职业化的进程中,记者作为报道新闻的主体,总是站在时事的最前端,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古今中外,对名记者的标准不一。但可以肯定的是,名记者之所以有“名”,是因为他们身上有着区别于普通记者或高于普通记者的特性。此外,一个记者是否成“名”,决定性因素不是单一的,既有个人的主观因素,也有外部的客观因素,二者相互作用,影响着记者对新闻的认识以及掌握新闻业务的能力。
关键词:新闻工作;名记者;判断标准
(一)思想认知
首先,每一个名记者都有较强的学习能力和较高的知识水平。记者的职责是要报道各类事件,而报道的内容往往涵盖多个领域,这就要求记者有丰富的知识储备以及很强的领悟能力。无论是近代的邵飘萍、黄远生、张季鸾,还是当代的穆青、阎吾等人,都有着较丰富的学习经历,甚至还到国外留学深造,拓展自己的认知领域。
其次,有敏锐的洞察力和问题意识。一方面,名记者要有一双“新闻眼”,能够发现并预见事物的发展趋势。埃德加·斯诺于1928年来华,成为驻华记者,1936年访问陕甘宁边区,写了大量通讯报道。他曾用自己敏锐的洞察力预言共产党军队将获胜以及第二次世界大战将爆发。然而,仅仅有新闻敏感性是远远不够的,还要有问题意识。1978年,穆青刚就任新华社总编辑时,就质疑记者们当时不敢实事求是的态度,提出新闻要抓“新”和“实”,而且要密切联系实际。[1]他对新闻观念的反思正是当时所缺少的,这种透过表象挖掘深层次的问题意识,正是促使他成为记者中领先者的因素之一。
再次,名记者有独创精神和勇于揭露事实的果敢。名记者要敢为人先,如黄远生的“远生通讯”,生动活泼,发人深省;邹韬奋接办《生活》周刊后,增加了小言论专栏和读者信箱;范长江勇于创新,开创了旅行通讯文体,集战地通讯之大成,这些都展现了他们的独创精神。此外,名记者要爱憎分明,态度立场明确,勇于揭露事实。
最后,名记者坚守品性、恪守职业道德和行业自律。《中外名记者的梦想与追寻》中提到,黄远生曾对袁世凯抱有幻想,但是当袁世凯的称帝野心暴露后,尽管当时饱受袁府的威逼催讨,但他仍然公开申明反对帝制,明确表示与袁世凯划清界限,后作《忏悔录》。黄远生用自己的行动恪守了自己的职业道德,有着很强的自律意识,具备了名记者的职业素质。
(二)行为实践
良好的采访作风、写作水平造就名篇。穆青《十个共产党员》中的作品,均为其深入实际生活进行采访后写的,其中有些作品还是改革开放后的追踪采访。他采访期间还与一些共产党员建立了深厚的感情,这些一点一滴都体现在他的作品当中。意大利记者法拉奇更是以人物专访而著名,尤其是采访政治人物,她在采访之前都会做足准备工作,采访期间也会灵活应对,人们甚至将其采访方法称为“法拉奇式采访”。采访过后,记者的写作水平也是决定其素质高低的重要因素。例如,范长江的《中国的西北角》、《塞上行》,阎吾的《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情景》,本多胜一的报告文学《加拿大,爱斯基摩》等,都展现出名记者们写作时的严谨、准确,却又不失自己的风格,他们对文字的驾驭能力更是平时积累的成果。
首先是变化的时局和丰富的社会经验。所处时代大背景的变化,往往会丰富记者的经验,而记者又会在这一阅历中不断思考探索,形成真正属于自己的思考模式和行为方式。黄远生系出书香门第,自幼就受到良好的家庭熏陶,不但广涉经史子集,而且还学习英语,接受西方教育。15岁家庭发生变故,开始求学生涯。考取秀才、进士之后,东渡日本官费留学,专攻法律。回国之后经历了短暂的官场生涯,最后弃官而去,开始涉足新闻领域。与他相似,许多名记者都多多少少历经了家国变故,如抗战时期的李普、田流等,不断动荡的社会时局大大丰富了他们的新闻实践经验,促使他们新闻思想发生变化,从而为新闻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其次,他人评价也不失为一种评判标准。一个记者是否“名”,还能从他人对其的客观评价上了解。戈公振评价梁启超:“我国报馆的崛起,一切思潮的发达,皆由先生起端。”于右任评价张季鸾:“恬淡文人,穷光记者,呕出肝胆。”胡适曾评价黄远生:“这位名噪一时的记者是文学革命运动的先驱。”这些评价,都能从客观上反映出该记者在历史上的卓越贡献,以及对新闻业发展的重大推动作用。
名记者的判断标准虽然存在一些共同性特征,但并不是完全相同的。
第一,宏观地纵向来看,近代与当代对名记者的判断标准存在差异。建国之前,名记者身处的社会环境可以说是“内忧外患”,阶级矛盾与民族矛盾并存,社会动荡不堪,政治格局也不成体系。因此,近代的名记者往往是一些具有先进思想和爱国主义情怀的人,他们关心国家和民族的存亡,针砭时弊,希望用自己的笔去感染社会大众,维护社会的安定,如梁启超、林白水、邵飘萍等。而新中国成立以后尤其是改革开放之后,社会和谐稳定,人们不必再担心大环境的改变,而是更加关注日常生活和精神领域。因此,当代名记者往往对某一社会领域有着敏锐的洞察力以及独到的见解,或者是对人们精神生活有一定的提升作用,如水均益、闾丘露薇等。
第二,微观地横向来看,无论中外,每一个名记者自身的特质、个性都不同,突出的领域也有所不同。例如,黄远生、邵飘萍等擅长新闻实务;戈公振在新闻史方面起着奠基作用;徐宝璜对新闻学的贡献最为突出;法拉奇更擅长人物专访;海伦·托马斯在政治问题中极为苛求,致力于寻求真相;脱口秀女王奥普拉用自己个性化的感染力承担着记者本该有的社会责任。总的来说,名记者的突出领域各不相同,个性化比较明显,因此仅用一个共同标准去评判每个记者是不全面的。除此之外,还应该考虑到各自的特殊贡献,将个性与共性相融合,才能在真正意义上说明记者是否为“名”。
参考文献:
[1]刘勇.问题意识·成名的想象·创新精神——新时期“名记者”诞生的内在动因剖析[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10,31(1):126-129.
中图分类号:G21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16)05-0070-01
作者简介:张驰(1994—),男,辽宁大连人,辽宁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2013级本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