寇希婷
(作者单位:天津广播电视台)
论电视纪录片的叙事节奏
寇希婷
(作者单位:天津广播电视台)
叙事节奏是增强电视纪录片流畅性的关键。创作者在纪录片创作过程中,应该重视节奏美,保证纪录片张弛有度、跌宕起伏,从而提高电视纪录片的变现力、感染力。本文阐述了如何把握电视纪录片的内部节奏和外部节奏。
电视纪录片;叙事节奏;内部节奏;外部节奏
叙事节奏是电视纪录片创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电视纪录片征服力的一种体现。通常电视纪录片的叙事节奏包括内部节奏和外部节奏,其侧重点各有不同。赋予电视纪录片节奏感,不仅能提高纪录片的美学价值,还能提高纪录片的观赏性、感染力,从而提高我国纪录片的整体制作水平,促进电视产业的快速发展。
1.1事件处理方式
实际上,纪录片的时间进度与实际生活的时间并不相同。这就使纪录片的叙事节奏无法与现实生活事件发展节奏相符合。因此,纪录片创作人员都会利用一些技巧,改变现实生活事件发展节奏,以提高纪录片事件的张力。简单来说,电视纪录片并不是由虚构的事件组成的,这一特点不同于电视剧。由于这些事件是真实存在的,因此可以把事件划分为核心事件、卫星事件。
核心事件是整个纪录片发展的主要线索,对于纪录片的制作具有很重要的作用。卫星事件,是指一些能够推动纪录片发展的事件。在处理这两类事件时,需要工作人员理清重点,抓住核心事件的发展,并将其呈现给观众,而对于卫星事件尽量选择概略的方式。例如,电视纪录片《远在北京的家》,该纪录片重点讲述的是刘春花、张菊芳和谢素萍三位主人公的打工故事,其他的事件则忽略讲述。这就是核心事件与卫星事件的处理方式。
1.2故事悬念和戏剧冲突的处理
故事悬念和戏剧冲突是突显纪录片生动力、吸引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实践证明,电视纪录片的内部节奏的把控与故事悬念和戏剧冲突密切相关。因此,电视纪录片创作人员应该根据实际的纪录片内容选择合适的处理方法,保证纪录片叙事节奏的平稳性。
例如,电视纪录片《回家》,其事态的发展处在一个不确定的空间内,包括创作者自身亦不知道下一步会发生什么,事件会怎样演变。也正是这种动态性、变化性,能够激发观众的好奇心,从而促使观众跟随创作者的思路。同样,如果再在事件中融入戏剧性的冲突,会进一步引发观众的心理变化。由此可见,对于故事悬念及戏剧冲突的处理,创作者应该结合实际的拍摄题材将其融入进去,增强纪录片的生动性。
2.1镜头运动处理
外部节奏,是指通过后期制作实现纪录片的节奏变化,这样不仅能增强纪录片的韵味,还能提高纪录片的美学价值。而镜头运动的处理就是其中一个重要的环节。镜头运动体现在纪录片之中就是时间的变化,而时间的变化自然而然地会带来节奏的变化。
传统的镜头运动方式包括推、拉、摇、移、跟及综合运动,这些都是相对于摄像机而言的。随着拍摄技术的逐渐完善,现代的镜头运动方式还包括光学变焦、特效、手提摄像机、机动摄像机等。当然,镜头运动如何处理还需要根据实际的拍摄场景。例如,电视纪录片《再说长江》,其开篇在展示长江的美丽之时,就运用了镜头各种形式的交替方法。但总体来说,长江景色的展示仍是以缓慢节奏为主。缓慢节奏不仅能激发人们无穷的遐想,还充分展示出了长江的神秘感。
2.2镜头剪辑处理
镜头的剪辑是一项精细的工作,不仅需要考虑整部影片的协调性,还要考虑故事前后的逻辑性及人们的视觉舒适度。另外,单位时间内镜头切换速度的快慢也会影响影片的节奏。
例如,《蓝军一号》,该电视纪录片属于短纪录片,主要内容就是展示了解放军的一次战略演习。其中主要人物描述是反方的司令。在该纪录片的镜头处理中,工作人员以保证现场的完整为主,并尽量突出当时的气氛。另外,在一些过渡时间段内,则是利用短镜头的快速切换以及闪现镜头来表述其现场的生动、真实。由此可见,长短镜头的快速切换是能改变纪录片节奏的。再如《重访》,则是利用减慢长镜头切换,来表现历史的厚重感,与《蓝军一号》的处理方式截然不同。总之,电视纪录片创作人员也应该重视利用后期镜头剪辑,实现纪录片节奏的改变。
另外,创作人员在创作电视纪录片时,可以将内部节奏和外部节奏有效融合,这样就能从内到外,整体提高作品的征服性。何况,纪录片的创作形式并不固定,创作人员完全可以充分展示自身的制作能力,灵活运用各种方法,提高电视纪录片的质量。这不仅是我国科学技术发展的客观需求,也是我国电影制作行业发展的必然结果。
电视纪录片并非只是单调地讲述故事。创作人员应该充分利用内部节奏和外部节奏,增强作品的艺术性,提高电视纪录片的制作质量。叙事节奏是创作电视纪录片的重要环节。因此,创作人员应该转变创作理念,综合运用叙事节奏,提高电视纪录片的感染力。
[1]云中.论电视纪录片的叙事节奏[J].西部广播电视,2015(16).
[2]李庆生.探析电视纪录片的叙事节奏[J].传播与版权,201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