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谣言的形成分析

2016-02-28 13:55
西部广播电视 2016年13期
关键词:脱碳公信力谣言

卓 佳

(作者单位: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二八一台)

网络谣言的形成分析

卓 佳

(作者单位: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二八一台)

互联网在我国的发展速度越来越快,相应的弊端也同时出现并蔓延,其中网络谣言危害尤其大。网络谣言具有传播速度快,社会影响大、危害性大的特点。现今,全世界互联网发达国家都把互联网谣言当作网络管理中的一个重要部分。本文旨在为读者阐述什么是互联网谣言,并分析其产生的原因和存在土壤。

互联网;网络谣言;群体心理;损失厌恶

随着互联网的广泛使用,我国的网民数量也随之增多,《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5年12月,中国网民规模达6.88亿,互联网普及率为50.3%;手机网民规模达6.2亿,占比提升至90.1%,无线网络覆盖明显提升,网民Wi-Fi使用率达到91.8%,互联网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的一部分。随着网络环境的日益完善、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各类移动互联网应用的需求逐渐被开发。然而正如改革开放的春风既带来了美丽的蝴蝶,同时也带来了丑陋的苍蝇一样,互联网的发展,在为人民群众带来便利的同时也滋生了网络谣言的疯涨。俗话说得好“造谣一张嘴,辟谣跑断腿”,这就是网络谣言的现状,造谣容易,辟谣艰难。

1 什么是谣言及网络谣言

其实我们对谣言一点都不陌生。谣言自人类诞生语言以来就一直存在着,不仅有“三人成虎”的成语,还有“大楚兴,陈胜王”的农民起义谣言,更有明朝独具一格的言官“风闻奏事”的奇葩政治,这些归结起来都是谣言,它的出现,有可能对社会一点影响也没有就消散无形,也有可能会对某个个体带来伤害,更严重的会对整个社会带来动荡,影响社会稳定。总之,谣言伴随着人类的发展而发展,当今互联网时代的网络谣言,其本质都是谣言,只是传播媒介改变了而已。

那么,什么是网络谣言呢?网络谣言,是指通过网络介质(如邮箱、聊天软件、社交网站、网络论坛等)而传播的没有事实依据的话语。主要涉及突发事件、公共领域、名人要员、颠覆传统和离经叛道等内容。我国网民基数大,就造成了具有网络谣言传播速度快,危害大的特点;同时,它还严重干扰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不断摧毁社会信任体系,严重危害政府公信力;快餐式的资讯方式,让大家对信息求真的心态越来越弱,更是使其传播的范围和产生的影响呈几何倍增长,许多网络谣言带来的负面后果不堪设想,因此必须引起高度重视。

2 网络谣言的形成

产生网络谣言的原因有很多,社会生活的不确定性,为谣言的产生和传播提供了温床;科学知识的欠缺,为谣言的传播提供可乘之机;社会信息管理的滞后,为谣言的传播提供了机会;一些地方政府部门公信力的下降,使公众的不信任感增强;网络推手制造谣言,强化了谣言的扩散,挟持了网民的意见;也有因为个人矛盾互相攻击的,有企业不正当竞争互相造谣的,也有野心家不可告人目的造谣的……总之原因很多。但归根结底,网络谣言存在的土壤主要是造谣者利用了群体心理和个人行为心理的BUG(漏洞),从而引导了舆论,让谣言有了快速扩散的可能。笔者总结出以下几点。

2.1利用群体心理特点

法国社会心理学家勒庞的《乌合之众》中指出群体心理的缺陷:群体累加在一起的只有愚蠢,而不是天生的智慧。群体感情的狂暴,尤其是在异质性群体中间,又会因责任感的彻底消失而强化。意识到肯定不会受到惩罚,而且人数越多,这一点就越是肯定,以及因为人多势众而一时产生的力量感,会使群体表现出一些孤立的个人不可能有的情绪和行动。在群体心理中,个人的才智被削弱了,从而他们的个性也被削弱了,异质性被同质性所吞没,无意识的品质占据了上风。由于在特定的情况下,网民们会临时组成群体,自然就具有了群体的缺陷;而网络谣言恰恰就是利用群体心理“群体不善推理,却急于行动”“盲目”“冲动”“狂热”“轻信”的特点,把谣言像波浪一样不断传播下去。

例如,2011年日本福岛核电站核泄漏事故发生后,欧美部分地区公众开始购买碘盐防止核辐射,我国一些地方也出现了公众盲目抢购碘盐的情况。我国公众抢盐的动机主要是为了传说中的防辐射;另外一个原因就是受传言影响担心海盐也遭受到污染。这种情况导致全国多地超市的食盐被抢购一空,食盐价格疯涨,相关部门出来辟谣也于事无补。这是一则典型的利用群体心理特点的网络谣言,在核泄漏这种恐慌情绪的影响下,群众自发地产生了不想让核泄漏影响自己生活的心理,短期内形成了一个群体,在有心人的助推下,“谣盐风波”应运而生,以致最后裹挟的人越来越多。虽然这没有影响大家的身体健康,但是影响了经济秩序,人为地抬升了食盐价格,风波过后甚至导致了部分家庭产生了一定的经济损失。

2.2利用个人行为心理

由于大脑机制的影响,每个人都会产生损失厌恶心理,这虽然是一个经济学领域名词,但是它在网络谣言的产生与传播中也占有重要地位。损失厌恶,是指人们面对同样数量的收益和损失时,认为损失更加令他们难以忍受。同量的损失带来的负效用为同量收益的正效用的2.5倍。简单地说,就是大家害怕失去的情绪波动比得到来得更强烈。而一些谣言制造者就是利用我们个人的损失厌恶心理,来制造谣言并传播出去。

很多谣言都会利用一些容易让人产生损失厌恶心理的词来达到绑架网民,传播谣言的目的。如常见的“不转死全家”“不转不是中国人”“为了自己孩子,请转发”等,虽然很多人大部分情况是不相信这些内容的,但碍于这些词语的暗示性内容,在心理上产生了无形的损失厌恶,因此就被谣言所绑架,充当了谣言传播者。

2.3利用科学知识欠缺

虽然党和国家一直提倡科教兴国战略,但由于现阶段的知识分类越来越细化、越来越专业,导致很多科学知识对于普通大众来说仍然很陌生,有些甚至是高学历的人也无法了解。这种大众科学知识的欠缺,就为很多伪科学谣言提供了温床。

曾经在网络上红极一时的网络搞笑谣言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这条谣言是这样的:大家注意了,每年夏天都有无辜孩子死于脱碳甲醛,情势严峻,注意提高警惕!现在脱碳甲醛是一种化学品,英文名是Dihydrogen Monoxide,可用于剧毒药剂溶解和核反应堆。脱碳甲醛,又称羟基氢(Dihydrogen Monoxide或Hydrogen Hydroxide),别名:聚氢氧酸酐,苛性氢,脱氰零醛肟,一氧化二氢等,是一种广泛存在于食品与日用品中的化学添加剂,无色无味,无刺激性。化工用药剂,可用于剧毒药剂溶解和核反应堆,在自然界则常见于腐烂的尸体和酸雨中。过多吸入会引起呼吸困难,甚至导致窒息。该物质的摄入会成瘾,北美研究机构表明,有证据显示其成瘾性强于二乙酰吗啡。伊格洛克中学的一名学生于4月26日赢得了创新科学大会的一等奖。他试图向人们说明脱碳甲醛的危害。他在论文中呼吁人们签署一项请愿书,要求对“脱碳甲醛”化学物质进行严格控制,或者完全的废除,他的论文中罗列了以下理由:轻度的过度摄入会引发过多的出汗和呕吐,重度的过度摄入可以引发严重的并发症;他是酸雨的主要成分;气态的脱碳甲醛可能引起严重的灼伤;由口鼻吸入时有可能导致窒息;它是腐蚀的主要成因之一;研究人员在一些癌症病人的肿瘤中发现该物质。

很明显,假如具有一定化学知识的人,一看就知道这种所谓的“脱碳甲醛”是水,但由于大家科学知识的欠缺,加上谣言中“甲醛”“剧毒”“核反应堆”“窒息”“酸雨”“癌症”等这些人民群众潜意识里觉得会对身体健康,甚至当出现“带来生命危害”等字眼时,曾经学过的水分子式早已在恐慌的情绪中抛之脑后,再加上一个莫须有的“北美研究机构”,转而变成了恐惧,不问青红皂白地便会转发出去,还能说得有鼻子有眼,科学知识在谣言面前瞬间变得苍白无力。还好这只是搞笑谣言,但是生活中还有其他伪科学谣言,它们的影响就没这么好了。典型的是“电信基站辐射谣言”,这些谣言站在科学的角度来看,虽然显得很可笑,但是却很有市场,上至80岁老太,下至8岁小朋友,学历高如博士,或是小学文凭等,都有其市场,而且还能罗列出各种理由。事实上,只要有“电磁辐射”与“电离辐射”相关区别这方面的科学知识,就可以轻松破除谣言,然而由于科学知识的欠缺,人民群众自然就选择了“宁可信其有”的态度,让谣言不断传播下去;甚至导致有些小区直接就不安装移动基站,影响其他群众的通讯。

2.4利用政府或相关部门公信力缺失

由于有关部门的不作为或者不公平作为,导致了政府或相关部门的公信力缺失,这也导致了网络谣言的滋生。公信力体现了权威性、信誉度及影响力,公信力受到损伤,久而久之,便会造成大面积的“信任危机”。这样就导致老百姓变成了“老不信”,让群众产生先入为主或者逆反心理:“政府或相关部门说的都是假的”“这是在官官相护”“他说的绝对有问题”……在这种公信力缺失、专家权威缺失的现实下,谣言自然就有了酝酿的土壤。例如,“新疆籍艾滋病人通过滴血食物传播病毒,多人感染艾滋病”的谣言一度引发民众恐慌。对此,卫生部曾发表声明称,这一信息纯属谣言。卫生部指出,科学证据表明,艾滋病传播有三种途径,即血液途径、性途径和母婴途径。艾滋病病毒不能通过餐具、饮水、食品而传染;不少志愿者也通过各种渠道进行了解释,但是很多群众仍然坚信有这种情况存在。假如政府或相关部门的公信力足够高,这类谣言的受众不会这么多。

3 结语

网络谣言,是一个如误差一样不可避免的命题,它的存在刚好钻了群体心理、个人心理、社会公信力缺失等原因的空子,但是它的危害又是巨大的。因此,研究其产生的原因是很有必要的。网络谣言可以说是社会的病,知道了其病症,才好对症下药。要遏制网络谣言,可以主要从以上分析的原因入手,以媒体舆论为引导,以法律为手段,对恶意制造,传播谣言的个人或组织,依法予以处理;同时,加强民间科普,降低科普成本,提高科普效率,提升群众的科学素养。抑制网络谣言任重道远,需要和各种谣言斗智斗勇,以此文与战斗在舆论前线的各位共勉!

[1]居斯塔夫·勒庞.乌合之众[M].胡小跃,译.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2015.

卓佳(1990-),女,四川宜宾人,2012年毕业于成都电子科技大学通信工程专业,助理工程师,研究方向:广播监测。

猜你喜欢
脱碳公信力谣言
合金元素对钢脱碳过程的影响
中国使馆驳斥荒谬谣言
5种沸石分子筛的吸附脱碳对比实验
碳素工具钢T8表面脱碳规律研究
当谣言不攻自破之时
谣言π=4!
谣言
发挥舆论监督作用 提升媒体的公信力
增强地方政府公信力的调查与思考
内参影响力与媒体公信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