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志斌
(作者单位:四川广播电视台)
反差性:优秀纪录片题材的重要特征
曾志斌
(作者单位:四川广播电视台)
摘 要:好题材、好故事的重要前提是纪录价值,这是纪录片理论奠基人约翰·格里尔逊在评价他的老师罗伯特·弗拉哈迪的影片《摩阿拿》时提出来的。由此提出了两个问题:有纪录价值的好题材具有哪些特征,而好故事又具备哪些要素呢?结合部分优秀纪录片的创作实践,对这一问题进行初步探讨。
关键词:纪录片;题材;创作实践
找到好题材,并且发现好故事是纪录片创作的成功要素,事实上,我们看到的许多优秀纪录片无不具有这两大特质。所谓好的题材就是人类共同关注的题材,比如事关生存与发展的题材。优秀的纪录片题材不是去发现人类的差异性,表现差异性,而恰恰是表现共同性,是人类共同面对的问题,共同追求的价值取向。唯其如此,才有纪录和传播价值,也才能引起世人的关注;而故事,则是纪录片的观赏性所在,是作品对具有传播价值的人物事件形象化地展示。其故事性越强,越具有观赏性,就越能取得良好的传播效果。
在艺术创作中,反差是构成视觉冲击、情感冲击的重要手段,而反差的手法就是对比,通过不同际遇、不同层次、不同境况的对比形成挑战性、冲突性和对抗性。挑战性、冲突性、对抗性就是纪录片叙事的戏剧性。
宋代著名散文家范仲淹的《岳阳楼记》,在主要段落中就充分运用对比手法营造了强烈的反差,由此形成强烈的视觉冲击和情感冲击。比如前两段,就是两个极端天气的对比写作。第一个极端天气是“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此时人的心境是“去国怀乡,畏馋忧讥”;第二个极端天气是”春和景明,波澜不惊“,此时人的心境是“把酒临风,其喜洋洋”。两种反差强烈的天气描写,产生了强烈的艺术效果,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世界名著《巴黎圣母院》对人物描写也采用了强烈对比的手法。巴黎圣母院敲钟人卡西姆多其丑无比,但是他却仰慕美女爱斯梅拉达,在形象的美与丑之间形成强烈反差;同时,奇丑的卡西姆多又具有极善的心灵,与道貌岸然的副主教克洛德形成强烈对比。这种强烈反差形成的故事冲突,构成了《巴黎圣母院》作为世界名著的基本特征。
由此我们分析优酷制作的网播纪录片《遇见你》和《侣行》,为什么点击率会超过数百万,并且成为现象级纪录片?我们发现,这两部纪录片都具有反差性强的特征。比如《遇见你》,讲述了企鹅病患者赖敏和身无长物的穷小子丁一舟骑着一辆电动三轮车,带着狗狗向西藏出发的故事。一个最无助的残疾人以最简单的方式去实现最崇高的梦想,一个靠最简陋的设施去征服最艰险路途的旅程,这本身就构成了强烈的挑战性、冲突性和对抗性,而且在这个过程中间又将会出现多少戏剧性故事?这不能不引发观众收看的兴趣。还有《侣行》也是这样。《侣行》第三季的策划是,到中东炮火连天的国家去救助那里的儿童,去做善事。在非常恶劣的环境中去行善事,挑战性、冲突性、对抗性成为必然,戏剧性效果可想而知,所以引发围观点击是必然的。
由此可见,反差性应当成为纪录片题材选择的重要依据,而挑战性、冲突性和对抗性应当成为纪录片创作故事选择的基本判断要素。故事是题材的支撑,故事缺乏挑战性、冲突性和对抗性,题材就缺乏反差性。著名纪录片专家陈汉元先生在论述纪录片时也说过,凡是拍摄人的纪录片,都是在表达、展示各种各样的人,在各个时代的命运,他们是怎样生活的?遇到了什么难题?又如何面对?是否还拥有希望和更好的未来。陈汉元先生所谓的“遇到了什么难题?又如何面对?”等等,就是挑战性、冲突性、对抗性的具体体现。
挑战性、冲突性和对抗性主要表现在面对环境、面对生活、面对命运、面对生命这几个层次。挑战、冲突、对抗的层次不同决定了作品价值的大小,同样也决定了观众关注程度的强弱。显然,挑战、冲突、对抗的层次越高,就越具有价值,也越对观众具有吸引力。纪录片的开山之作——《北方的纳努克》就是面对生存、生命挑战的经典之作。这部拍摄于近一个世纪之前的纪录片,“直到今天,还在被放映——不是作为学者的研究对象,而是为一般观众欣赏。巴赞在20世纪的50年代曾说:‘《北方的纳努克》至今仍然非常耐看’。我们在又过去了半个世纪后的今天仍可以重复巴赞所说过的话,这在电影史上是绝无仅有的。”为什么《北方的纳努克》在今天依然有如此强大的生命力?我们可以借用约翰·格里尔逊的评价来回答:“他的影片讲述的是岁月交替的故事,四季更迭的故事,人类为延续生命而奋斗的故事,或者是使共同生活成为可能的故事,或者是构建部落尊严的故事。”
事实上优秀纪录片都有这样的特质。比如获得1991年第28届亚广联大奖的纪录片《沙与海》,就运用对比的手法,表现了在沙漠中求生活的刘泽远和在大海中求生活的刘丕成两家人,在面对自然环境挑战的境况下如何生存的故事。尽管明知道在沙漠中播撒种子获得收成的几率很小,但刘泽远依然坚持不懈地播种;尽管同样知道在大海中搞养殖会被风浪冲得无影无踪,但刘丕成依然要坚持养殖。在表现人与自然的对抗与顺应中,向我们揭示了这样的道理:人生活在自然环境中,不管是在哪里,都会受到自然环境的限制,人只有在顺应自然环境的前提下,不断地进取才会赢得生存。当年亚广联的评委对这部片子的评价是:它反映了人类的普遍规律和全人类共同的生活特性并有利于本国的发展。这个评价,正是此片传递给我们的意蕴,也是此片精髓之所在。
还有《藏北人家》、《深山船家》、《喜马拉雅天梯》等纪录片,无一不是展示人类面对各种挑战、冲突和对抗而奋发有为的优秀作品。
因此,寻找具有强烈反差性的题材,这是优秀纪录片创作的重要前提。在反差性强的题材中,去发现、挖掘具有挑战性、冲突性、对抗性的因素,充分展示故事主人翁在面对各种挑战、冲突和对抗中的性格表现和命运变迁,这样的作品就很有传世价值。
然而,我们看到的许多作品,其题材基本停留在面对生活的挑战这样的层次,选题大多是边缘群体,如残疾人、留守儿童、孤寡老人、底层靠打工求生活的人群等等。这样的题材比较受局限,难有典型性和代表性,再加上创作者对这类人群所面临的挑战性揭示不够,挖掘不深,难以见到人物的奋斗精神,因而必然影响其作品价值的高低。
怎样才能发现反差性强的题材?需要我们具备发现的眼光;怎样才能讲述好一个故事?需要我们具备思考的头脑和过硬的功力。
一个优秀的纪录片创作者在生活中一定是一个有心人,能够在别人不以为然的方面发现好题材,挖掘好故事,因而这个“有心”是纪录片创作者专业素养的体现。
获得2007(第九届)四川电视节“金熊猫”国际纪录片奖评委会特别奖的作品《农夫与野鸭》,就是创作者在翻阅报纸时发现的题材。该片导演李汝建说:“2005年11月1日我们偶然翻阅当日的《大连日报》,不经意间一篇文章引起了我们的注意,题目是《无奈八十亩水稻绝收 惊喜两万野鸭成留鸟》,同时配发了图片。大意是:在该市普兰店市皮口镇与城子坦镇交界的城子坦湿地,两万余只野鸭在这里起起落落,反映了这个湿地生态环境的改善。但是,当地的水稻种植大户张立民却很苦恼。他承包的两镇三村1200多亩稻田,因为野鸭的践踏,已有80亩绝收,100多亩受损。”
显然,这是一个反差性极强的题材:湿地的恢复引来了两万多只野鸭的回归,“又重现了三十多年前的壮阔景观”,拍摄出来必定是诗情画意;然而,却严重影响了人类的农业生产,影响了收成,人们为此愁眉苦脸,拍摄出来又毫无美感可言。如何处理野鸭回归与人类农业生产的矛盾?挑战性、冲突性和对抗性尽含其中。所以看到这则报道后,引起了创作者的浓厚兴趣,开始了长达一年多的跟踪记录和创作。随着拍摄的进展和采访的深入,他们豁然明白,农夫与野鸭的矛盾和冲突,实际上是双方的生存之争,人类和动物都有生存的权利,无所谓谁对谁错。循着对这一矛盾关系的认识,作品把一只斑嘴鸭和一位农夫,数万只斑嘴鸭和一千亩稻田作为故事的基本内容和结构的基本框架,通过采取层层递进的表述方式,使矛盾和冲突次第展开,不仅表现了斑嘴鸭生存的境遇和农夫劳作的艰辛,更提出了人类与动物能否在一地共生、共存的现实思考,从而使作品更具现实意义,其价值也得到极大提升。
获得2011(第十一届)四川电视节“金熊猫”国际纪录片“亚洲制作奖”的作品《中国有个署立里》,则是创作者“听”来的题材。
2000年冬天,纪录片导演李亚威正在拍摄41集大型风情系列片《火之舞——告诉你一个楚雄》,当地人告诉她,有个叫署立里的彝族村庄,全村人都爱打篮球,一只篮球打到山外,大家打着火把去寻找,这个故事触动了她。于是,在2001年的春天,李亚威来到了楚雄州大姚县署立里村。
李亚威在采访中发现,署立里是一个三面环山的彝族村庄,由于没有公路,村里的人很少出去,外面的人很少进来。这里属高寒气候,只有小麦、玉米能够成活,人们的生活十分艰苦,但是,人们的精神生活却十分丰富。村里人说,在没有篮球之前,村里的生活平静而单调,人们晒太阳、打麻将,偷鸡摸狗。自从村长张云成一次到山外开会发现了篮球,并带回来一个篮球后,张云成就成了篮球教练。在他的号召下,全村人都给他学打篮球,于是,署立里村就有了篮球队。
李亚威在采访中还发现了很多有趣的细节。署立里村在有篮球之前,打的球是用麻线缠起来的线球,后来,全村人每家凑了5毛钱才买了一个篮球;当球被打到山底下的时候,全村人都打着火把去找;当球找回来时发现球划破了,张云成又别出心裁地把猪尿泡塞进球里缝合后再继续打。
显然,这同样是一个反差性强的题材:艰辛的现实生活与健康的娱乐追求形成强烈反差;简陋的物质条件与浓厚的业余爱好形成强烈反差。同时,用麻线缠起线球、用猪尿泡充当内囊、全村人打着火把找球等细节颇具戏剧性。这样的题材可以说从一开始就具备了优秀作品的基本条件。
由此,李亚威开始了对署立里长达十年的纪录,最后成片《中国有个署立里》。该片不仅获得了四川电视节“金熊猫”奖,还获得了“中国电视金鹰奖优秀电视纪录片奖”、中国(青海)世界山地“玉昆仑”国际纪录片“评委会特别奖”、“最佳导演奖”、中国视协电视纪录片学术委员会“长片十佳”奖等九个国内外奖项。评委会对这部作品的评价是:“作品让我们看到了中国少数民族农民对生活乐观向上的人文精神,具有国际水准。”所谓“国际水准”,就是这个题材表现了人类共同的价值追求。
人们常说“好的题材是作品成功的一半”,此话不假。但是,这个成功,不仅取决于题材的独特性,更取决于题材的反差性。因此,我们在进行纪录片选题时,应当把眼光放在那些具有反差性强的题材上,努力挖掘这类题材中存在的挑战性、冲突性、对抗性因素。如能做到这些,取得成功的可能性就更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