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世敏
(作者单位:连云港市广播电视台)
电视新闻会议报道改革的关键词
刘世敏
(作者单位:连云港市广播电视台)
摘 要:会议是记者获取新闻线索的重要途径,也是新闻报道的重要内容。报道会议是包括电视在内的传统主流媒体的基本工作内容。在媒体竞争愈来愈激烈的形势下,充分发挥记者采访和后期编辑的积极主动性,提炼新闻价值,把会议报道电视化,让会议新闻变得有用、好看,是改革占电视新闻很大分量的会议报道,改变电视新闻面孔的有效办法。
关键词:电视新闻;会议报道;改革
会议报道是电视新闻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占有很大份量。然而,纵观电视会议新闻报道,几乎每天的电视新闻报道都有纯会议报道,有时电视新闻甚至成了“电视电话会议”。这种纯会议报道的腔调一般按照领导次序排列,写法上不外乎,某某会议于某月某日在某地召开,领导某某、某某出席;会议认真传达学习了什么,深入讨论了什么,某某领导在会议上作了重要讲话,他首先指出,他进一步指出,他最后强调指出,等等,似乎电视会议报道就是让领导干部说说话、露露脸,程式化非常严重。这种程式化的纯会议报道,记者写得轻松,编辑编得顺手,但观众看得厌烦,达不到最佳宣传效果,必须改革。
致使观众不爱看电视新闻的原因有很多种,会议报道出现程式化只是其中一种。对于记者来说,没有用新闻价值这杆秤去衡量会议,没有用心去发掘会议蕴涵的一些有价值信息,以消极态度应付会议报道也是重要原因之一。因此,成功的会议报道,应从电视新闻的特点出发,以独特的角度切入,抓住会议实质,报道其中蕴涵的群众关心、对社会“有用”的新闻信息,也就是开会不写会,跳出会议写会议之中和之外的新闻,才能使会议报道出新,才能让观众爱看。那么,怎样才能在电视新闻报道中跳出会议写会议,在会议报道中改变电视新闻报道会议的传统形式呢?笔者认为,记者在采写会议报道中可以采取以下四种途径,做到“分解、提炼、综合、开放”应用自如,就能够使电视荧屏上的会议报道更有看点。
化整为零,一事一报,避免“眉毛胡子一把抓”,使会议报道短起来、新起来、活起来。从新闻媒体特别是电视新闻报道来看,篇幅简短是新闻信息量的要求。篇幅简短,篇数才多,信息量才大,反映面才广,同时也有利于新闻媒体对新闻内容的编排组合,增强吸引力。一次会议,特别是事关全局的会议,一般内容很多,涉及方方面面。如何使会议报道充分全面,又不让人觉得冗长庞杂,这就要改变以往会议报道不管涉及什么内容,都有闻必录的传统写法,将那些既相互联系,又各自独立的内容或事件分开来写,形成一种单看起来是一条条相对独立的新闻,联系起来又是一个有机整体的组合式系列短新闻。这样,既满足了电视新闻因线形播出要求单体新闻短小精悍的需求,改变了会议报道的老面孔,也能将会议中蕴涵的信息传播出去,充分报道会议。例如,2001年11月1日,连云港市整合了全市工业经济大会和技术改造大会两个会议,召开全市技改流动现场会,总结交流部署全市本年度和明年的工业经济和技术改造工作,以期将工业立市确定为全市经济发展的突破口。会议规格之高,规模之大,内容之庞杂前所未有。如果按照常规的报道手法,按照市委市政府召开会议,总结部署什么工作,过去一年取得哪些成绩,今年工作有什么目标,然后是市领导强调技术改造和发展工业经济的重要性,提出什么要求,发一篇常规的会议报道,也可以应付了事。但这样不仅内容枯燥,面孔老套,而且一定是数字叠加术语,受众肯定不喜欢。参加会议的记者没有这样做,而是从连云港市委市政府确立的工业立市的大背景下敏锐地感觉到宣传好这次会议精神对推动全市工业发展的重要意义。凭借高度的责任心和敏锐的观察力,从会议参观的现场、举办的活动和会议的讲话材料中,甚至是会议准备的一本小册子上发现了丰富生动的报道内容,分解梳理成《全市技术改造大会再点主体经济发展思路》《述评:技术改造,支撑主体经济发展大局》《两天之内,我市技改四项目报捷》《我市出台2002年工业技术改造目标》、《多元投入、促进技改投资增长17.5%》《技改现场会上的特殊礼物》、《我市以职能转变促技术改造》7篇报道,从7个方面、用不同体裁,单独且互有关联的内容报道了全市技术改造工作的重要性、必要性和思路,既有观点,有力地宣传了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的战略思想,又有鲜活的新闻事实,印证了全市以技改推动工业经济发展的战术实践,改变了会议报道的用一篇稿件“一统江山”,蜻蜓点水,面面俱到却内容空泛的传统做法。
以点带面,承上启下,寻找“关系场”,调动所有横向或纵向的文字信息和图像信息积存,按照新闻的定义和规律,重新构架全新的新闻。众所周知,事情与事情之间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其中某一对或几对之间的关系,还甚为紧密,若将它们放在同一“关系场”中,则能产生独特效果。因此,只要是鲜活的,为人所关注的、感兴趣的众多有关事实,把它们组织到一起就能成为新闻,并产生1+1大于2的效果。1999年,开工建设的田湾核电站是迄今为止中俄之间最大的经贸合作项目,总投资32.04亿美元。核电站的安全性一直是当地人民群众关注的焦点。2003年10月30日。江苏省核应急指挥中心举行了第一次场外核应急综合演习,记者参加了演习报道,已全面报道了这次核演习。紧接着11月1号江苏省核应急指挥中心又召开总结会议,总结核演习情况,按道理来说,已经没有什么新内容可说。但是,作为一个有心人,参加会议的记者根据自己对田湾核电站安全防范采取的工程措施的了解,联系8月26日田湾核电站短周期数字地震台网通过验收和本次田湾核电站场外核应急演习的成功,用安全为一条红线,把这些新闻事实串联起来,发出了一条《田湾核电站安全再加保险》的新闻,从核电站从建设、内部运行所采取的各种工程和程序,到防范自然灾害给核电站带来的安全隐患,再到万一发生了核事故政府采取的诸多有效措施,详细报道了田湾核电站的安全性,很大程度上消除了民众的模糊认识,减轻了民众担忧。比起单纯报道一个总结演习成功的会议,孰优孰劣,不言自明。
去粗存精,去伪存真,从会议中提炼、剥离出一些政策信息、经济信息、事件新闻,使会议报道变得有价值、有用处、有趣味。改进会议报道,记者应树立一个新观念,即会议报道不一定总是写会议本身,要从会议中比较、选择出群众最感兴趣、最值得宣传的事实,跳出会议程序抓新闻;善于捕捉会议做出的重大决策、重要决议或者会议所蕴涵政治形势、社会动态,科学知识、经济政策甚至是与会者的“花絮”,这样的会议报道不仅反映会议,而且深化会议,往往更能赢得读者。具体方法就是,一是从信息入手报道最具新闻价值的新闻。1983年初,中共四川省第四次党代会和四届一次全委会召开,参加会议报道的记者除全面报道这次会议外,从新当选的省委书记杨汝岱发表的长达五六千字的重要讲话中选择最有价值的信息发了一篇134字《各种业务会议书记一般不到会讲话》的消息,立即引起反响,并获全国好新闻一等奖。二是从社会焦点入手,报道人们最关注的新闻。1978年11月15新华社日播发的《天安门事件完全是革命行动》就是新华社记者跳出中共北京市委常委扩大会议的议程和程序抓出来的好新闻,这篇新闻在国内外曾经产生了巨大影响,也回答了全国人民长期关注的问题。三是从服务受众入手,报道对人们有用的新闻,力求为读者提供更多服务。受众看新闻,不是一般地浏览信息,也不是欣赏文采,而是希望能获取“有用信息”。
眼观六路,耳听八方,以会议为获取信息的平台,利用电视特色,调动多种表现形式,充分电视化,拓展电视新闻报道的广阔空间。首先表现在开放地对待会议内容,许多新鲜材料、好的新闻角度及思路,往往包含在会议报告人、发言者离开讲稿的插话或题外话、题外题中,这就需要随时捕捉。比如,1996 年1月27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也破天荒地播送了一篇题为《常委会的额外议题》的报道,报道了一个计划单列市的市委常委会。主要的原因就是这篇报道没有程式化地报道大连市委召开常委会,而是抓住会议结束时,报道了常委们简单讨论、否决春节前市领导活动时间表这件最有新闻价值的“题外的小事”,角度新,写法巧,令人耳目一新。因此,参加会议受到各种信息的碰撞,记者要从善于通过会议这个场所和环境捕获更多新闻线索,用开放的新闻视角,比较、选择党和政府最关心、人民群众最感兴趣、最值得宣传的事实。只要记者及时把握,往往会有意外惊喜。其次,开放意识还表现在充分利用电视画面方面。一是充分利用资料画面,把与会议有关的内容贴上相关镜头,不以会议镜头为主的形式报道会议,如开工业会议贴工业镜头,开农业会议就贴农业镜头,等等,这是最简单的改革会议报道的手法,也是眼下最常用的办法。二是利用现场画面,充分调动记者敏锐捕捉新闻的能力和扎实的知识业务根底,把镜头聚焦在会议或集会中某一个主题、场景和片段,用电视特有的画面和散文化笔触,形成风格各异的新闻特写,传达信息、状物抒情,述事说理。这里所说的画面是能够独立述事、抒情、说理的画面,即强调单纯画面和同期声、现场声的不可分割性。比如:2001年11月11日中央电视台播放的一条新闻《WTO第四次部长级会议审议通过中国加入WTO》的报道。这就是记者镜头中所抓住的片刻魅力,这也是用画面报道会议最为精彩片段的独到之处。除这些镜头外,相比之下报道再多其他会议内容都暗淡无光。三是充分利用字幕图表、三维动画、虚拟演播等手段,把无法用画面表现的报道内容展现出来,让无画面的会议新闻借助现代手段生动起来。这方面,央视新闻联播近两年在主题新闻和两会报道上做得非常娴熟,值得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