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新闻记者职业能力提升探索

2016-02-28 07:28丁玉霞师维晨
西部广播电视 2016年14期
关键词:受众

丁玉霞 师维晨

当前新闻记者职业能力提升探索

丁玉霞1师维晨2

(作者单位:1.新疆财经大学;2.新疆人民广播电台)

选择和评价新闻是记者的基本素养。本文将重点讨论传播者的新闻选择活动,包括对新闻题材和新闻评价的选择与把握。

记者素养;新闻选择;从业技能

选择和评价新闻的社会效果,就是要看新闻是否有利于推进改革开放、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发展社会生产力的舆论。新时期,新闻工作者应更加注重新闻工作对新闻报道内容和主体的多样选择。尤其是在互联网时代,新闻传播从过去的单项传播转成现在的双向互动式传播。传播受众对传播内容的要求与评价越来越精细。加之社会转型期人们心态发生变化,因此对新闻报道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1 记者选择新闻题材的影响因素

传媒组织处于一定的社会环境之中,必然与外在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系统相互作用、相互影响。而社会之大,每天发生在其各个系统中的事不计其数,媒体又不可能将其中所有有价值的事件都一一记录,所以哪些事件最终能在有限的媒介空间中出现,必然是受诸多因素影响的结果。

1.1新闻的政治倾向性影响新闻题材的选择

媒体对新闻题材选择的政治倾向性是不可避免的,它与许多因素有关,如媒体所处的社会的意识形态和报道的主客体之间的利益关系。尽管这些新闻大多数情况下所反映的都是客观存在的事实,但这些事实只是少数情况,由于新闻的放大作用和媒体对事实别有用心的选择,使人们看不到整体的真实情况,造成了读者对事件的片面认识。新闻在这里异化成了控制人们思维的工具,这是违反新闻整体真实性原则的,而媒体本身是有责任按照客观世界所发生事件的比例去均衡地反映事实的。

1.2经济权利对新闻选择的影响

在传媒市场化的进程中,经济权利越来越深刻地制约与影响着媒介的价值取向,大众传媒的社会责任与企业角色常常产生冲突与错位,迎合受众的倾向是最明显的一例。传媒市场化曾被理论界看作是一次新闻业的平民革命,认为带来的深刻变化是由以传者为中心而转向市场化传媒的以受者为中心,变宣传教育为信息服务,然而无论中外,大凡市场化大众报纸并非真正从受众出发选择新闻,而是以追逐受众为目的,采取迎合的态度,有的是不负责任地放纵、迁就受众中不健康的爱好。

1.3文化环境对新闻选择的影响

传播者的新闻选择行为也与文化息息相关。文化对新闻选择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文化“形塑”了传播者和受众的精神和智力结构,文化差异先验地决定了不同的新闻选择;二是文化对新闻选择具有规范、协调和整合作用。

1.4记者选择新闻角度的影响因素

新闻事件的发生有其自己的特殊性,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都是特定的,不可能再现。记者的采访一般是间接地通过目击者和知情者来获得素材,己经和事件有了较大的时空距离,再经过记者的转述,从记者开始准备采访时起就掺和了主观选择和提炼的因素。由于主客观多方面条件的限制,记者的主观性会贯穿新闻制作的全过程,纯客观新闻是绝对不可能的,而新闻事件和新闻报道这两个集合,也只能无限接近,却永远不可能完全重合。

“无冕之王”是西方国家形容新闻记者具有特殊地位和干预一切的权力的称号。针对这种理论和实践的相悖,有人提出新闻界的监督何在?新闻道德作为新闻工作者自我教育、自我约束的行为准则,没有一个具体衡量的标准,毕竟是非权力性规范,这种无力的约束便放纵了记者的行为。在现实中记者参与有偿新闻、新闻寻租、违背新闻专业主义,制造虚假新闻,使新闻传播主体在新闻伦理和新闻职业道德方面受人诟病。

1.5记者使用的新闻工具的差异的影响

最接近事件本身的广播电视实况转播本身就存在着一个是否转播的问题。另外,摄影师要选择角度;录音师要选择话筒放置点;记者要选择采访对象;播音员要准备解说词。来自不同媒体的记者也会自觉按照本媒体的报道风格,对同一事件选取不同的角度进行报道,也就是说,媒体的受众和现场观众看到的不一样,受众看到的是经过人为加工的事实。

2 培养记者的多元能力修养

新疆新闻人才的培养要注重利用高校的经济类学科的综合优势,通过国内外大众传播的比较研究,动态考察新疆新闻事业和文化的发展变化过程,结合大众传播的发展、传播方式的变革、媒体结构的调整、政府职能的转换及各民族受众的需求多元化,从新闻与文化两个方面,研究经济落后地区大众传播的影响效果的评估,大众传媒运作方式的开发,提出“以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提高经济落后地区媒介的竞争力为核心的大众传播媒介战略”,以实现经济落后地区跨越式发展战略目标,并提出实施这一战略的有效途径。

在新闻人才培养上,要特别注重职业道德的教育。一是加大民族和地域特色新闻的开发,将民族特色与地方特色、时代特色相结合,体现出新疆地方新闻媒介应具的鲜明个性和民族特色。二是重视民族语言文字媒介的建设、更大范围地为少数民族读者服务。三是增加深度报道,提高新闻质量,重视对新闻资源的深度开发,作好新闻资源的优化配置和整合。

3 记者的新闻价值评价

我国《宪法》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言论、出版自由。这中间包括许多具体的权利,其主要权利有:一是知情权,公民有权了解政府、官员及公众人物情况及其他社会信息;二是接近权,公众使用新闻媒介发表自己的意见的权利;三是舆论监督权,人民群众通过新闻媒介,对党和政府的工作及工作人员进行监督。我们非常需要有专门的法律对这些权利做出明文规定,进行保护。但目前为止,我国法律除了对舆论监督权有明文规定外,并没有哪部法律对知情权和接近权进行规定和保护。这就致使一些新闻媒体在进行新闻选择时存在着盲目性。对于政府及相关职能部门的报道新闻媒体往往就是报喜不报忧,对政府形象和政绩有利的大加宣传,对政府形象和政绩不利的,则严格禁止。例如,2007年2月28日凌晨,南疆线火车被大风吹翻,在对这个事件的报道之初新疆的媒体几乎全体“失语”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对于政府官员的报道,新闻媒体新闻批评几乎不触及当权的实权人物,直到贪官被揪出来时,媒体才一哄而上,“痛打落水狗”;在进行弱势群体报道的过程中,一些新闻媒体对于弱势群体的报道往往忽略他们的个人权利,媒体根据自身的需要随意曝光他人的隐私,而他们却没有有效发表自己意见的权利和途径。

记者的新闻选择,主要在于此。一是及时性。新闻的“及时”是指记者一旦获知某一事实,迅速地予以报道?记者一旦获知事实迅速予以报道,这是构成新闻及时的一个重要条件,但不是新闻及时的标志。因为记者何时获知事实,可以因人而异。新闻的本源是事实,新闻的及时就是指在事实发生以后,迅速予以报道。也就是说,事实本身是新鲜的。二是重要性。新闻的重要性是由新闻所报道的事件,现象对社会所产生的影响所决定的影响所涉及的社会领域、社会成员越广泛,影响的程度越深刻,则重要性越是显著。一个事件、现象发生后所产生的影响,可以有多种形态和性质,要想准确地估量新闻的重要性,就必须对它们做出全面的考察和估量。要准确估量事件、现象可能产生的影响,不能只是孤立考察事件、现象本身,而必须把事件、现象与现实生活中的矛盾结合起来考察。现实生活中的矛盾是变化的,因此,一篇新闻可能产生的影响也不是绝对不变的。新闻发生地与传播地的距离,与新闻价值有重要关系。接近不仅指地理上的距离,而且也指心理上的距离。

[1]张咏华.新形势下对麦克卢汉媒介理论的再认识[J].现代传播(北京广播学院学报),2000(1).

[2]何道宽.麦克卢汉在中国[J].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6).

[3]刘大年.麦克卢汉媒介理论管窥[J].新闻爱好者,2003(6).

猜你喜欢
受众
基于受众需求谈电视新闻编辑如何创新
浅析新闻炒作下受众逆反心理
基于受众心理的电视新闻编辑创新
用创新表达“连接”受众
从受众需求角度看电视新闻编辑如何创新
从受众需求角度看电视新闻编辑如何创新
用心感动受众
媒体叙事需要受众认同
基于受众需求谈电视新闻编辑如何创新
电视新闻如何获得受众信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