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旭 武晓欣
论视觉感知下的电影“运动性”的美学特征
张 旭武晓欣
(作者单位:安阳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
电影是工业时代技术和艺术结合发展的产物,影像画面都是在镜头中完成,表现逼真,但这些特性都应当在运动中完成,这是由于观赏主体的视觉感知对运动变化的物象有高度的选择性和敏感性所决定的,所以电影是一门具有“运动性”美学特征的艺术。
视觉感知;运动性;美学特征
运动是电影画面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所有的画面都在故事的展开中以运动的方式被置入镜头内。整个故事节奏和人物形象都伴随着镜头运动产生紧张、迟缓等一系列的变化,并跟随着镜头而发展。就像雷内·克莱尔曾经提到的一样:“如果确实存在着一种电影美学的话,那么,这种美学是在法国,在卢米埃尔兄弟发明摄影机和影片的同时诞生的。这种美学可以归结为两个字,即‘运动’。”[1]因此,电影一旦失去了其运动性,它就无异于其他艺术形式,也很难再认定它是一部真正意义上的电影。
因此,一部电影需要在时空中完成艺术表达,而运动则是时空的延续,它使电影的画面内部的运动和这些画面在运动时相连,正是“这些运动综合表现在银幕或者荧屏上,使电影电视具有了无限的视觉表现力,它可以在上下几千年,纵横几万里的时空跨度中跳跃,成为一门真正在空间和时间上享有绝对自由的艺术。”[2]
1.1被拍摄物体包括人或物在镜头内的运动
被拍摄物体包括人或物在镜头内的运动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真实地再现生活中真实场景的运动速度,其中包括人在生活经验中的行为动作及自然界的运动现象。这些在画面中的运动速度和节奏都与观众真实生活场景相同,逼真地再现使观众的视觉感知与镜头的运动同步。正如德国电影理论家鲁道夫·阿恩海姆所说:“我们今天所知道的电影在技术上具有两个根本性的特点:它在一个平面上通过某种机械方法照相式地(即非常忠实地)再现我们世界上的物象;它同时也像再现物体的形状那样准确地再现动作和事件。人类自古以来就希望能逼真地再现周围的事物,而当他能再现活动时,他这种古老的愿望就得到了新的满足。”[3]逼真再现画面的运动使人们更真实地体验电影。另一方面,物体运动的速度和轨迹也可能与现实生活不同。它可以在后期制作电影的过程中进行二次加工,使画面中的物体速率产生变形、扭曲的运动节奏。例如,《鸟人》中有一场戏,birdy爬上楼顶纵身一跃飞出,他想要像鸟儿一样自由飞行。在现实的世界中,一个人如果从楼顶跳下去,其他人是不可能看到其在空中的状态,而电影中先以正常的速度拍下birdy跳楼的画面,然后又以每秒24格的正常速度放映时,观众看到的就是birdy在空中缓缓飞行的状态。利用升格镜头改变运动速度,使人物的运动速度变形而产生一种特殊的审美效果。
1.2摄像机的运动是电影空间运动和空间的调度
摄像机的运动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摄像机本身由人为操作,它代表了操作者的情感和意图,运动的速度体现了导演或者摄像师的主观情绪。例如,《情迷》中,当女主角进入一幢被废弃的戏院时,摄像机镜头急速地移到夜晚阴郁的汹涌大海,暗指女主角身处恐怖之中。另一方面,运动在不同景别中的画面节奏也是不同的,在同样的运动速度下,在远景中显得较慢,在中镜中显得较快,这与人的视知觉与焦距之间的关系有关,也可以这么理解“近大远小,近快远慢”。总之,“电影作为一门独立的艺术的根本元素是摄影机的运动性。即各个镜头或同一个镜头内部拍摄方位和距离或快或慢的变化。”[4]
1.3人或物与摄像机同时运动
在我们平时看到的影视作品中,这类结合式的运动非常常见,镜头的内部运动与摄像机的外部运动同时进行。基本上也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摄像机代表观众的客观视点。在电影《傲慢与偏见》的开头,镜头跟随女主人公伊丽莎白缓缓向前走动,摄像机的运动和画面中伊丽莎白的运动结合在一起,由此展开故事的发生环境,镜头移向主人公的家时,伊丽莎白出画。此时摄像机代表观众的视点进入家庭,看到了整个家庭的内部环境和家人正在各自忙碌的场景。摄像机与人物同时运动的过程非常流畅,观赏主体的视知觉在画面感知下获取了非常丰富的信息。另一方面,这类运动有时还代表人物角色的主观视点。《寻枪》中马山在夜晚开着摩托追踪一辆车,寻找枪丢失的踪迹和线索。此时是由马山开摩托的一个客观镜头转换作马山的主观视角镜头,他看见路及路边的景物都在晃动不定、朦胧不清,这个镜头传达出马山由于丢枪开始“怀疑”身边一切事物的主观情绪,把人物心理刻画得栩栩如生。观众被电影所吸引,一方面是由于对人物命运本身的极大关注;另一方面由于电影体现了运动,任何场景都是一种动态的呈现。由于受众的猎奇心理,也会对运动着的物体产生浓厚的兴趣进而也会自动选择屏蔽静止的物体。
1.4蒙太奇运动。
蒙太奇运动是镜头连接中所产生的运动。一般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动态镜头之间的连接。这种运动形式在苏联蒙太奇学派中运用的较为典型,在爱森斯坦的影片《十月》中,一名布尔什维克与一名沙皇士兵扭打在一起时,镜头快速转换组接为沙皇士兵代表的上层阶级奢华糜烂的生活和布尔什维克所代表人民反抗的镜头。尤其是冲锋枪的特写镜头和人民反抗沙皇快速交叉剪辑在一起,观众的视觉感知也受到了强烈的压迫,跟随镜头进行快速转换,使观众的心灵受到了极大的震撼,这一组镜头的快速剪接,使全景、近景、特写等镜头迅速交接,这种蒙太奇运动精准的传达出人民愤怒的情绪。另外一种是静态镜头之间的连接,在“敖德萨阶梯”中,插入熟睡的狮子、醒来的狮子以及跃起的狮子,三个静态镜头的迅速组接,构成了一个动感的运动体,爱森斯坦运用直观视觉形象的组合来表现抽象概念的意义,虽然是一组静态镜头,但视觉感知上的运动效果并不比动态镜头弱。这组隐喻蒙太奇象征着人民的觉醒,使观众内心产生了极大的震动。
电影是一种视听艺术,但它更加依赖于视觉,视觉上的强烈冲击,会使受众第一时间获取外部世界的信息,并且在这种感知中把握周围环境。但观赏主体对这种把握也是有选择性的,它不是照本宣科地复制,而是对外界带来的信息有积极、能动的选择,而大多选择的也是运动中的物象。“积极的选择是视觉的一种基本特征。正如它是任何其他具有理智的东西的基本特征一样,在它们喜欢选取的东西中,最多的是环境中时时变化的东西。由于有机体的需要是经由眼睛加以调节的,对于变化的东西自然要比对不动之物感兴趣得多。”[5]这也就是说,人类对于外部变化的世界具有高度的敏感性,一旦产生了运动,视觉的注意力就会积极的、能动的进行关注。对于长久不变的静止物象也会产生极大的厌倦,因此对于相对静止的物象所发出的信息,视知觉上会变得不灵敏或者说自动忽略其传递的信号。为此,电影也不得不具备“运动性”的美学特征才能吸引观众对电影产生兴趣。影像的运动还原了世界,也在运动中展现影像的美,使人们的视觉行为有了极大的选择性和敏感性。这些从运动中所带来的观影体验更能吸引观众对其实施审美行为。
“运动性”美学特征的表现方式,吸引了视知觉并且在视知觉的选择下电影不得不特有“运动性”的美学特征。二者是辩证统一的关系,在这种视觉感知的选择下,领略到电影“运动性”美学的独特魅力。
[1]谭霈生.电影美学基础[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84.
[2]彭吉象.影视美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3]鲁道夫·阿恩海姆.电影作为艺术[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85.
[4]邵牧君.西方电影史概论[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85.
[5]鲁道夫·阿恩海姆.视觉思维[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87.
张旭(1987-),女,河南新乡人,硕士,安阳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教师,研究方向:电影电视;武晓欣(1985-),女,山东潍坊人,硕士,安阳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教师,研究方向:电影电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