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超超
新媒体时代新闻“把关”与新闻真实性关系浅析
徐超超
(作者单位:山东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
自媒体时代的带来后传统的新闻“把关”机制悄然地发生变化,不少人重提“把关”和新闻真实性关系这个看似老生常谈的话题。网络技术催生了一批新的把关人,但削弱了“把关”对真实性的控制,因而建立一套新的“把关”规范成为网络媒体的当务之急。
新媒体时代;把关;新闻真实性
新媒体技术的迅速发展使得许多信息传播媒介进入人们的生活,微信、微博、各种APP等软件成为人们接受信息的重要途径。同时也产生了大量传播噪音,影响着信息传播的真实性。因此,重提新闻“把关”和新闻真实性的关系成为新媒体时代的重要课题。
学者维斯特利和麦克莱恩认为,“把关”在本质上就是新闻判断。真实性是新闻的生命,形形色色的社会事件通过层层“把关”才能变成“新闻”传播给受众,因此保证新闻的真实性是新闻“把关”过程中需要遵循的原则。长期以来,媒介组织一直扮演着新闻“把关人”的重要角色。媒介组织的“把关”作用与新闻的真实性原则之间并无矛盾,正确的“把关”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确保新闻真实性的实现;同时,新闻的真实性原则也对媒介组织的“把关”作用提出新的要求。
何为新闻的真实性?郑保卫教授的观点是:具体事实要真实准确;概括事实要真实客观;局部具体真实要与整体本质真实相一致。从这个概念上看,通过媒介组织的“把关”实现的新闻真实,不仅达到在新闻内容层面真实,而且渗透到过程性真实、本质真实、整体真实等各个方面。媒介组织的“把关”可以看作是一个多环节、有体系、有组织的过程:新闻采集阶段,记者通常会亲临新闻现场获取一手采访资料以保证新闻的真实;新闻加工阶段,各栏目编辑会根据编辑方针和报道导向的要求,对记者的稿件进行主题、思想的把关;同时,通过对内容本身的把关,保证新闻的真实、客观、准确,增强媒体的公信力。因此我们可以认定,“把关”的重要原则之一就是保证新闻真实性。
新闻的真实性并不能等同于事实真相。如果一个事件能够通过“把关”使新闻报道更加接近事实真相,我们就可以说在“把关”过程中遵循了新闻的真实性原则。有时候,从媒体呈现出的社会现实,与我们通过其他途径感知的现实并不总是吻合的。因此,我们可以看出,大众传媒的新闻报道并不是“有闻必录”的,而是一个取舍选择的过程。在取舍的过程中导致的新闻失实现象并不是因为新闻真实性与“把关”之间的矛盾所致,而是取舍不当造成的。
传统媒体“把关人”受到两方面压力:一是信源,因为信源透露信息的目的在于传播自己的价值观并试图去劝说公众与自己保持一致;二是新闻机构,雇主的价值取向必然会影响到整个新闻传播与生产过程。首先在信源方面,采访对象在记者面前,可能会感到不自然,因而“夸大或隐瞒些什么”,造成了新闻报道失实。后期编辑过程中,也会有其他社会机构和组织影响把关过程,甚至对新闻进行失实的加工。震惊中外的白人警察殴打黑人罗德尼·金案件就为新闻“把关”敲响警钟。KTLA电视台为追求收视率将原始录像进行过度剪辑,把罗德尼·金拒捕时向鲍威警官猛扑过来的画面减掉了,并将此视频卖给CNN、NBC等知名网站,导致失实视频大范围反复播放,而CNN总部在视频播出3个星期之后才得知真情。如果在二次传播过程中,CNN和NBC等网站做好把关,就不会产生黑人大暴乱和种族矛盾的激化。
网络技术的发展,媒介融合趋势的加快,传统媒介可以借助网络平台扩大业务,各大报纸、杂志都有了自己的电子版。特别是新浪微博、微信等诸多“自媒体”网络形式兴起后,为网民提供了发声平台,网民也成了“把关人”,为新闻的真实性提供监督,对媒介组织的把关提出新的要求。
借助互联网技术,产生了新的把关渠道——机械把关人。技术过滤减轻了人工把关的繁重工作量,同时具备对敏感词过滤功能,在传播过程中会自动过滤掉有悖法律、法规及政治宣传方针的词汇,因而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新闻的真实性。部分社交网站实行的“实名制”,也是一种通过对用户真实身份的核实来进行把关的技术手段。例如,在新浪、搜狐和网易等各大网站微博中,未进行实名认证的微博老用户,将无法使用发言、转发功能,只能浏览。“实名制”从功能使用上对信息传播者的传播行为起到了一定的约束和限制作用,相对降低了用户发布和传播不负责任言论的可能性,起到了“把关”的作用,使通过微博发表的言论尽可能真实可靠。
与传统媒介相比,网络“把关人”的把关行为更具独立性、自主性,因而社会信息总量更加庞大,信息涉及内容也更加全面。在网络传播中,热门事件中,受众舆论可能对把关人造成压力,从而影响把关标准。随着自媒体平台的日趋健全,把关人理论也面临着调整。受众不仅是信息的接受者和消费者,更是文本的生产者,也就是说,受众也扮演着“把关人”的角色,因而使信息提供者和接收者之间的把关模式被改写。
随着“把关”主体和传播渠道的改变,我们重新审视信息化背景下的网络传播:把关理论突出的特色不在于记者、编辑通过把关发挥过滤功能,而在于把关过程是一个传授双方的互动过程。把关的过程不仅是对信息进行处理控制的过程,更是信息的传输与接受过程。
新媒体的发展,增加了“把关”主体,同时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把关”对新闻真实性的控制。首先,网络技术催生的“机械把关”的背后仍然是人——代表权力组织的人的主观意志。这种“把关”可能是对人民知情权的限制,需要谨慎对待。其次,网络媒体的信息源更加广泛,不仅包括来自传统媒体的信息和一些网站自己拥有的记者、编辑所采编的信息,还包括一级版主或普通网民所刊发的信息。如此庞大的信息增加了把关人的工作量,也对把关人的工作能力提出了要求。
新媒体环境中的把关活动中个人主观标准在网络信息筛选过程中得到了更多的体现,主要体现为网民基于自身主观判断的随意性选择。如今,“把关人”的概念新媒体时代已逐渐模糊、淡化。虽然网络记者、网络编辑等人依旧行使“把关人”的权利,但他们在新媒体环境中已经无法像在传统媒体中一样垄断信息的筛选与过滤,决定最终能够进入公众视线的信息数量和内容。
而对于网络媒体来说,依旧没有建立一套严格规范的把关标准,因而其“把关”不及传统媒体严格。此外,网络媒体的把关人落到了网站编辑和网民身上,他们的能力远远不能胜任“把关人”一职:编辑自身的把关能力不及传统媒体;网民个人对信息缺乏辨别真伪的能力,其自身的把关能力相对差很多。以微信公众号的传播为例,这既是新闻事件的曝光平台,也是假新闻的滋生摇篮。一条新闻推出后,短时间就会收获大量阅读与转发,基本没有几个人去考察新闻的真实,造成了一些失实的社会舆论的散布,这实为一种“把关”缺失。
把关既是保证新闻真实性的重要手段,也是保障媒介公信力和的一个重要指标。近年来,网络媒体迅速发展,使传统的“把关”标准受到挑战,甚至趋于市场化,使网络媒体产生公信力危机。因而,网络媒体应该结合自身的发展需要,并借鉴传统媒体的“把关”体系,建立一套科学严谨的“把关”规范,最大程度上保证新闻的真实性。
[1]李普曼.公众舆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2]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
[3]李伟.浅析媒介组织权力运行下的把关作用与新闻真实性的关系[J].内蒙古统战理论研究,2013(6).
徐超超(1990-),女,山东潍坊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新闻业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