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阳强(东北师范大学吉林春130024)
二战终结原因剖析研究
欧阳强(东北师范大学吉林春130024)
(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1周年)
对任何国家和任何人民而言,二战都是一场巨大的灾难,但总会有一些国家在战争中明哲保身,并且抓住时机,大发战争财,最终成为战争胜负的主导者。很显然,二战紧接下来的冷战是美苏两大阵营的对抗,二战中的各国成为这两大阵营的附庸,曾经的强国不复辉煌,而欧洲大陆的资本主义体系也在二战后的自由解放运动中分崩离析,故而二战最大的赢家是美国和苏联,真正的失败者是曾经繁荣的欧洲,得到一些利益的是被殖民国家,包括中国。二战的主导者是美国和苏联,它们的介入彻底改变了二战的战局,使二战尽快得以终结。战争总有胜有负,胜负是强者对弱者而言的,与正义和非正义没有太大关系。世界人民经过艰苦卓绝的战斗,彻底赢得了反法西斯战争的最终胜利。
二战;反法西斯战争;德国;美国;日本;苏联
用力量来形容美国与轴心国力量的对比,美国在二战前夕的力量是反法西斯同盟力量中最强大的。然而,美国并没有最早进入战局,“中立”政策是美国自建国以来长期针对欧洲战争所采取的战略,不可否认,起初,美国实施中立的主要原因是美国自身力量弱小,介入欧洲纷争任一方都无异于引火烧身,以至危及自身的安全。到20世纪初,美国已经初步具备了与欧洲列强直接对抗的实力后,美国对欧洲战争继续实行中立则成为保持行动自由,实现美国经济扩张、谋求世界霸权的手段。在两次世界大战中,美国对中立的实施已说明这一点。在美国外交史上,孤立主义占有很重要的地位,世界大战的两次“中立”实际上是孤立主义的延续[1]。这种“中立”使美国免于战火侵袭,其根本上是出于国家利益的考虑,而罗斯福新政需要一个和平稳定的外部环境来保证改革的实施。
在世界经济危机面前,罗斯福用力挽狂澜的决心纠正了资本主义经济中不适应发展的环节,并且重新构建了政府干预市场的新尝试。这是在资本主义内部的变革,正如邓小平所言:“计划和市场不是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本质区别”。美国内部的矛盾在期间得到了缓解,最重要的方面是使美国并未走上如德国一样的法西斯主义专政。自由资本主义所暴露出来的问题是完全依靠市场来调节经济,可是,市场并不是万能的,故而罗斯福用强有力的政府干预缓解了矛盾。美国是世界经济危机中受灾最严重的国度,罗斯福新政用自救的方法和制度的调整让国家从大萧条重现恢复,这是一个创举。
美国“中立”的战略仍旧是逃不开国家利益,或许美国并未认识法西斯主义的凶残本质,但日本偷袭珍珠港使美国加入战局,这才加速了法西斯主义的灭亡。因为此刻的美国无论从政治、军事、经济等各方面都已超越轴心国。诺曼底登陆以及广岛、长崎投放原子弹,美国挽救了欧洲,也挽救了人类的文明。二战本来只是欧洲的战场,但各国为了本国的利益而选择携手合作,组成战争同盟,然而,并不是所有的国家都愿意将本国的安全置于战争的危险里,而美国从此后,它的孤立政策逐渐开始向霸权干预他国政治转型,这一切归功于一场关于内部变革的新政。[1-3]
苏联模式即斯大林模式,大多数人从这一体制中认识到的重要内容几乎就是它的弊端,的确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是苏联模式严重阻碍社会生产力发展。谈及苏联的斯大林模式,我自然联想到人民公社化运动和文化大革命,同样存在忽视生产规律,同样存在领导崇拜,同样挫伤了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难以否认,在前期,这种生产方式有助于迅速提高生产力,但慢慢地,弊端也不断显现,赫鲁晓夫、戈尔巴乔夫虽然不断进行改革,但始终没有突破斯大林模式这一弊端,最终治标不治本,它的存在无法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因此,失去了群众的拥护。
苏联模式是社会主义的初步探索,但是它的弊端是在发展中逐渐暴露的,这也证明了苏联模式仍然具备存在的合理性。列宁的新经济政策固然很好,也是社会主义发展需要做到的生产力发展的本质体现,但是,从苏联所处的国内国际环境而言,更需要一种强有力的经济控制力量来保证社会主义的建设。苏联和美国针对当时本国所面临的危机,都是从制度层面出发,实行与之前截然不同的经济政策,不同的是,美国仍然坚信利益能够重置,而苏联却用一种集中的思想将发展的力量融于一处。而苏联模式这一社会主义的初步探索是在二战前夕彻底完成,并且作为主导的经济战略一直扎根在苏联人民心中四十多年。斯大林模式的形成是由复杂的国情决定,面临国际上势力的阻挠,再加上国内百废待兴的社会需要。1931年斯大林提出了著名的“赶超战略”,要求苏联用十年的时间“赶超”先进国家的五年或五十年,不过苏联仅用两个五年计划的时间实现了工业化,成为了仅次于美国的工业大国。人们不仅惊叹苏联仅用十年时间就走完了资本主义上百年的工业化道路,更惊叹战胜德国法西斯的苏联预见性。这就把斯大林捧到最高权威的地位上以致造成个人崇拜的泛滥。
在二战前夕的苏联模式实现了苏联辉煌的成就,并且应用到对德国法西斯的战争中,战争的胜利增强了民族自信心,也让人民对这一制度表现高度的崇拜,从而愈演愈烈,不可避免地造成了苏联的解体。但至少在这个上升的时期,苏联模式对社会主义的初步探索是成功的,让苏联迅速崛起为欧洲强国。而希特勒的远征苏联策略犯了和日本偷袭珍珠港一样的错误,他们都得罪了社会阵营和资本主义阵营中最厉害的角色。二战前,世界经济危机虽然已经改变了很多国家探索发展道路的模式,但庆幸的是美国和苏联在此时都站在了探索的时代正确方向,并且用他们探索出来的成果来影响或者改变世界其他各国探索出路的方式。反法西斯同盟堡垒中增添了这两股强大的力量,战争的胜利也是可以预见的。
矛盾从未解决,一直在积累,尤其对于在欧洲处于被挨打地位的德国和封建残余势力并未彻底清除的日本,它们在一战以及世界经济危机的冲击下,未能够像美国等国探索出真正的救国道路,反而踏上了背弃所有人民的法西斯主义道路。这些轴心国力量背弃了资本主义的民主,并深深打上了种族的烙印。在利益冲突面前,民主就会变得很脆弱,基本上无法起到维系和平的作用。独裁是政治,侵略是外交,这样的战争对世界人民来讲都是一场空前绝后的灾难。自然而然地,法西斯主义的敌人是全世界人民所形成的坚不可摧的同盟力量。
但德国在欧洲的侵略和日本在亚洲太平洋地区的战争持续的都很顺利,尤其是拥有欧洲第一陆军强国的法国在二战中迅速溃败,而英国只能依托海峡屏障得到暂时性的喘息。分析法国溃败的原因,主要有二战前法国政府腐败,他们反共反人民,崇拜反西斯主义,同时军事上采取消极的防御战略,并且由于法国政府内部四分五裂以及“主和派”的投降活动,最后是法国人民群众和人民的麻痹思想。欧洲衰落的根源从此可见一斑,经济危机以及长期以来的资本主义制度危机已经沉重地打击了欧洲,它们并未像美国一样通过改革使资本主义焕发活力,甚至有些竟然走上了与轴心国同流合污的道路。而在亚洲战场上的抗日战争则是另一种现象,就中国西安事变的国外反应来看,很显然,美苏的反应都是想通过中日战争来转移日本侵略的方向。或许,英美、甚至是国际共产主义都未曾真正认识到法西斯主义的恐怖独裁本质,它们只在乎本国的利益,更何况是欧洲大陆的犹太人民或者是有利益所在的中国。
世界人民的反法西斯同盟的不统一、不团结从上述内容可窥一二,的确,反法西斯战争的真正转折是美国和苏联的介入战局,它们与欧洲国家不同,拥有明确的反法西斯主义目标,与中国不同,拥有能够战胜法西斯主义的坚实力量。的确,德国远征苏联以及日本偷袭珍珠港的行为无异于玩火自焚,它得罪了两个厉害的对手,而这两个对手已拥有任何国家无法匹敌的力量。德国的战略目标是称霸世界,建立“大德意志帝国”,以保障“日尔曼民族在地球所应得到的领土。德国如欲实现自己毒霸世界的战略目标,必须要分两步实施,首先必须取得欧洲霸权,打败苏联、英国和法国。在称霸欧洲后,德国必须通过某种手段征服美国,其实是获得欧洲陆权,大西洋海权的控制权[9]。轴心国是凭借其强大的军事力量,而在军事力量基础上则是狂热的法西斯主义精神为其提供精神力量,这样看起来是很强大的战争同盟,而世界人民拥有更坚定的反法西斯主义决心,而反法西斯战争同盟的力量经过改革调整具备了更强大的军事政治力量。
无论是罗斯福,还是斯大林,甚至是希特勒,他们都应该可以称得上是海洋时代的伟人,他们都在人类文明发展进程陷入危机时带领本国人民探索出路的领袖,但是,在这条探索道路上,无疑总有人会走上了岔路。第二次世界大战就是人类发展的误区,也因此,世界人民都有责任和义务将走上误区的人民和国家重新导向正途,这也就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核心要义。
[1]亓景明.德日两国对二战态度的五大不同[J].党校科研信息,1995,12(15)65
[2]张同俊.“战败国现象”纵横谈[J].国际观察,1996,11(1)89
[3]艾跃进,赵鲁臻.二战期间德日同盟关系初探[J].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12(2)87
K153
A
欧阳雪梅,男,东北师范大学,世界史,2015,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