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晓峰
(作者单位:宁夏广播电视台)
关于如何做好电视问政节目的几点思考
李晓峰
(作者单位:宁夏广播电视台)
电视问政节目要成为促进党风政风不断好转的助推器。服务于作风建设、搭建好党委政府与群众之间的沟通桥梁。
民主评议;问政;沟通桥梁
作为近年来兴起的新生事物,电视问政可以看出人们对政府监督和政府决策的高度关注,同时也反映出政府在日常工作中的政务公开和透明度还远远不能达到老百姓的期望。因此,需要通过电视媒体这个桥梁来联系政府和百姓,倾听百姓的声音,了解党和政府的政策,达到互相沟通的目的。目前,全国各地电视问政节目采用的几种形式。
1.1 集中性的电视问政活动
这种形式影响最大,社会效果最好,但需要集中人力、物力、财力集中进行。举办电视问政活动时,商定选题,集中采访拍摄、审查和录制。参与人员除相关责任单位外,还有各媒体代表、群众代表、评议嘉宾;从举办电视问政以大型活动的方式来看,这种形式可以起到明显的示范引领作用,社会反响巨大。
1.2 常规节目
相比广播政风行风热线,电视的常规节目一般处于辅助地位,影响和关注度也比较小。目前,全国各台探索的常态节目形式各异。宁夏广播电视台从2009年推出常态节目《行风面对面》,采取的是“事件短片+记者现场访谈”的方式进行;2010年底又推出大型电视问政节目《风正好扬帆》,内容为发布民主评议结果,同时主持人针对问题逐一问政责任单位负责人。在每年举办的电视问政节目的活动现场,10名部门单位负责人与15名问政嘉宾相对而坐,双方围绕“环境污染、封山禁牧、土地流转”等短片中反映的作风问题进行了问询和承诺。双方你来我往,现场气氛热烈。犀利的提问和诚恳的回答不时赢得观众的掌声。2015年,常规节目《风正好扬帆》更名《作风建设热线》,改为运用4G直播现场采访事件当事人和责任单位负责人的方式。从实际效果看,常规节目便于及时对群众反映的作风问题进行报道督办,虽然规模和影响较小,但与大型问政活动是相辅相成的关系,不可或缺。
1.3 视频内参
从政治影响及社会效果考虑,对审查中认为不适宜公开报道的一些视频节目,采取视频内参的形式上报纪委。通过内参这种形式上报,既保证问题解决,又可以避免不良社会效果。例如,2016年,湖北电视台共报送了3期视频内参,其中有一条反映某敬老院虐待老人,引起省党委高度重视,推动了对敬老院工作的监督与完善。
内容的选择,对电视问政节目的效果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一般来说,在举办电视问政活动时,选题的提出、节目的制作审查,全程都由主办单位主导;电视台负责收集整理线索,落实拍摄。
2.1 选题围绕省市党委作风建设的主要工作进行选择
例如,2012年,宁夏广播电视台围绕市委当年“治庸问责 优化环境”的主题设置问政内容,突出了当年作风建设的主题。
2.2 在选题内容上,省市媒体关注点各有不同
一般来说,市级媒体关注的民生具体问题比较多,与老百姓的生活息息相关;而省级媒体关注的内容相对宏观一些,更考虑省党委作风建设的焦点难点问题,如会关注对资金使用的监管、土地征用等关于国计民生的一些深层次问题。
2.3 注重选题涉及地域和部门的平衡性
首先需要考虑地域平衡,虽然这会增加拍摄的成本和难度,但必须遵循;对于所监督部门的平衡,一般由主办单位通过综合考虑后指定,电视台根据相关意见“指哪儿,打哪儿”。
电视问政的最终目的是推动作风建设。实际上,电视问政在组织实施当中,沿着媒体监督、大众参与、部门整改的步骤,本身就是一个推进作风建设的过程。
一是从总体上看,各地已经形成一套完整协调的工作机制。作风建设是要求,电视问政是有效的手段和内容。对当地党委和主办单位来说,这是“善用媒体”的一种表现。对电视台来说,则起到了媒体监督、服务大众和提升公信力的良好效果。
二是主办单位和电视台共同进行集中采访,将组织监督和媒体监督合并一处,使作风建设的监督效果不断扩大。电视台负责采访拍摄,最终主办单位督促整改。电视问政过程就是主办单位进行作风监督和具体抓作风建设的工作过程。
三是扩大了作风建设的社会参与度和公开度。只有人人参与监督,责任部门才不敢懈怠。在湖北、宁夏等省区,每当电视问政活动开展时,观众参与的热情非常踊跃。应该说,电视问政为扩大公开、吸引公众参与搭建了一个非常好的监督平台。避免了关起门来自己搞作风建设,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效果。
根据中央要求,要在各领域贯彻创新发展理念。在改进作风建设的同时,随着形势任务的变化,工作方式的创新也需要跟上。作为作风建设的一个手段,电视问政也不例外。纵观各省市电视台的电视问政形式,这几年来变化不大,大众出现了审美疲劳,因此需要进行创新。要注重在电视问政活动中发挥媒体的合力,进一步扩大公众的参与度,进一步研究节目制作规律,紧跟作风建设形势的需要,把节目做精做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