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韵霖(作者单位:四川师范大学影视与传媒学院)
现代电影美学中的新平衡
——浅谈再现美学、表现美学、虚拟美学的交联
朱韵霖
(作者单位:四川师范大学影视与传媒学院)
本文从新技术发展对电影的影响的角度出发,重点研究表现美学、再现美学、虚拟美学在电影美学中的内部影响与关系,得出这三种美学现象在原有的艺术基本矛盾之上构建了现代电影中的一种新平衡的结论。表现美学、再现美学作为在艺术领域中最基本的一对矛盾相对立而存在,而新科技对电影的影响带来了新的虚拟美学现象,与表现美学、再现美学构成了一种三角式的内部平衡,并在内部关系之中置于三角形顶端。但在当前状态下虚拟美学与表现、再现的这种新关系还有待随着新科技电影的继续发展而成熟、均衡、稳定。从而使电影艺术在科技的发展下实现外在质变之后达到一种内涵的共进。而虚拟美学这种电影中年轻的美学现象也将随着时间的推移为更多人所接受,使电影这种人类的造梦机进化到一个新的高度。
现代电影;表现美学;再现美学;虚拟美学
在百年的历程当中,电影作为一种具有最丰富载体的艺术形式,经历了人类对自我思想情感意识的认知,而与此同时,电影也成为了一面镜子,于是人们可以在胶片当中看到美学的进步、发展。
艺术中所谓的“再现”,就是效法自然,模仿自然,将客观存在的事物和人物真实完整地呈现在艺术作品中。所谓“表现”,即重在“表现的艺术”,强调表现自我感受及个人主观情感,认为艺术不是表达生活的现实,而是表达“精神的现实”,是作品中排除再现部分的所有。而在文艺理论的研究历史中,再现与表现可以说是艺术中的一对基本矛盾,它们相对立而存在,相统一而发展。而再现与表现的关系,从“再现论”与“表现论”这两种文艺理论即可显现。“艺术来源于生活,高于生活。”这句在艺术领域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名言也正可理解为再现美学与表现美学的关系。再现是现实生活的一面镜子,而表现是照亮这面镜子的光。
对于电影,表现与再现作为艺术的一对基本矛盾,同样在电影这种艺术形式当中相互依存。电影发展的初期,工厂大门、火车进站,也是一种对现实生活的复制。卢米埃尔兄弟想要表达什么呢?那时的人类如同学会了婴儿最初的模仿,模仿这自己亲历的世界,将客观存在的事物人物呈现在了一种新的艺术形式当中,正是一种表现美学在新艺术形式当中必然的反映。当电影继续发展,从《党同伐异》到《第七封印》,直至《阿凡达》,电影在成长,也从最原始的复制成为了人类思想的承载体,人的思想感受与精神世界都反映其中。电影开始逐渐穿透了影片表面,表达了一个极其丰富的人类世界。影片从现实中的提取、抽离、加工,强调的不再是事件的原本面目,而是人类思想表达欲求。
电影仍在成长,如同从无声到有声,黑白到彩色,3D等新技术的兴起再给电影世界掀起了一场前所未有的震动。电影迎来了一场质变性的突破——先进的技术带来的不仅是奇幻的视觉震撼,更是带来了一种新的美学现象的介入——虚拟美学。放眼影院,院线的影片中,3D影片已占了很大的比重,而观众们也乐于走进影院,戴上眼镜,寻求一种新的试听享受。1977年,乔治卢卡斯的《星球大战》揭开了数字成像技术应用于电影制作的序幕。利用光学原理,在计算机技术的“数字魔术”中让世界为之耳目一新。“真实再现”变成了“数字表现”,人类的想象力与创造思维如天马行空,不可束缚,“虚拟美学”已悄然来临。现代技术裹挟着虚拟美学以一种来势汹汹的势态涌入电影,于是电影中原本的美学现象的基本矛盾又添上了新晋成员。再现美学、表现美学、虚拟美学成为了电影艺术中的三大美学现象。这三种美学之间的内部关系,笔者认为应当用三角形表现,再现美学与表现美学呈直线,拉起三角形中的底座,而虚拟美学作为最年轻的美学现象,置于三角形的顶端。表现与再现作为一种基础,构建了电影美学的基本关系,而虚拟美学在此基础上诞生于这两者之后,并与之相连。在三者的关系当中,无疑是相互关联的,但在目前电影的发展态势中,虚拟美学与另两种美学现象相互牵制的力量并非可以划上等号。
美学大师李泽厚认为,“美是自然的人化,使客体世界成为美的现实,内在的自然人化,使主体心理获有美的情感”,前者是美的本质,后者是美感的本质,而数字特技影像则是视觉层次上自然人化的极大化。数字特技形象是虚拟或者半虚拟的,但观众感觉是现实的,这就是数字特技影响中虚拟与现实的辩证统一。电影进入了发展的新纪元,可以把非现实的影像通过视觉变成屏幕上观众所能欣赏的“现实”。
鲁迅说过,没有人可以凭空捏造一个没有原型的鬼神。而在电影中,这句话也同样适用于再现美学与虚拟美学的关系。在讨论虚拟科技对电影影响的影片《西蒙妮》中,科学家用神奇的数码电子技术合成了一个完美的女人西蒙妮。然而这个虚拟的完美代言人出自何处?费雯丽、梦露、奥黛丽赫本……都来自真实的原型。西蒙妮取自众芳之长,造就了完美的形象。那么完美的西蒙妮不正是从中诠释了一个关于再现和虚拟的关系吗?没有对现实中的再现,虚拟根本无法造就出成品。虚拟构建的不是空中楼阁,它的根基仍然在于现实,没有了现实原型的存在,虚拟技术也难为无米之炊。
不难发现,在新技术电影愈发蓬勃发展的今天,却出现了一个普遍现象——炫技。有人在对新技术电影提出质疑时表现出了对其内涵缺失的担忧。新技术带给观众的刺激让这类电影内涵的道路走得也有些过于单一,似乎成为了一种规律,往往新技术电影对于思想内在表达的浅薄苍白与数码科技的宏大相较有些不相匹配。艺术作品的核心,除却光鲜的外表,还需要历久弥新的内在作为最强大的支撑。在绚丽的外表下,电影依然需要对内涵精神的表达。这就是电影艺术中表现美学与虚拟美学共存的魅力,缺一不可。当然这两者在当中并不像矛盾,电影作为一种感官艺术,需要更完美的外在方式去表达、承载,当与之并行的与表现美学的精髓结合,运用新技术的电影才能成为真正意义上艺术形式。
然而新的事物产生必然会引起反抗。新技术在电影的运用当中,同样遭到了一些不同的声音。一些人认为虚拟的产生将会破坏电影作为真实艺术的根本,如同电影《虚拟偶像》中,无论片中的导演,或是这部片子本身的导演,都是对虚拟美学的出现持肯定态度,然而在虚拟偶像西蒙妮的出现中他始终都不愿意承认这一事实——他明白很多人无法接受一个虚拟的偶像,即真实无可代替。这也正是一些人对于新技术电影的论断。然而科技在发展,电影也在进步,新科技在电影中的运用已经成为了一种电影发展的必然趋势。电影本就是人类的造梦机器,新科技的神奇就在于能将人类的梦想成为现实。新科技的运用只会丰富电影的种类,让这个造梦的机器越来越新鲜。而人类在现代社会近几十年中知识爆炸性发展、物质急剧丰富的环境下,心理需求和创造力已经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不管是电影人还是观众,都不会再满足于简单的复制。但年轻的虚拟美学要在电影美学现象的内部达到相对的平衡状态,还需要一段时间的发展。然而就像影片《虚拟偶像》中,女儿对导演说过的,“我们对虚拟食物的接受超过了你的想象,但是请你不要说谎。”影片的最后,导演对公众宣布西蒙妮生下了一个孩子,当然,孩子也是虚拟的——他是对虚拟现实的一种承袭与延续。
对于现实镜像一般的复制是再现美学的基本艺术特征。而表现主观感受、更加注重艺术作品情感与体验的,是表现主义美学的基本艺术特征。随着科技的进步,虚拟美学的出现使电影美学形成了新的平衡,丰富了电影内部原本的美学关系。三者的关系也将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成熟、稳定,达到内部的均衡,进而将电影艺术推向一个新的高峰。
[1]李泽厚.美学三书[M].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3.
[2]金丹元.电视与审美 电视审美文化新论[J].上海:学林出版社,200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