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 然 王海若
(作者单位:承德广播电视台)
如何做好电视台民生节目
丁 然 王海若
(作者单位:承德广播电视台)
当前形势下,一些地方电视台为了追求时尚,播放的内容陈旧、形式花俏,细细推敲没有什么参考价值,离老百姓的实际生活越来越远。地方电视台主要针对的群体便是广大群众,如果群众对所播放的节目失去兴趣,可想而知,收视率又该如何?因此,整体布局需要调整,要开辟出一条属于广大群众的路线,真正走进群众,倾听群众的呼声,切实呈现地方电视台存在的意义。近年来,关注人民生计,关心市民生活的电视民生新闻风行全国,不管是省级电视台,还是地方市县台,都纷纷开设出自己的电视民生新闻栏目。
民生新闻;必要性;策略
现阶段,很多地方电视台的节目形式一成不变,播放内容几乎也是大同小异,没有什么创新,最终导致地方电台收视率大大下降。面对这种情况,电视台无论在形式上,还是播放的内容上,都是需要进行改革和创新的。这就要从基层做起,开设好最基层的民生节目,从实际出发,不照抄照搬其他节目的播放形式,做出自己的特色,从老百姓出发,办老百姓的新闻节目。因为,做好民生这一块,不仅仅是基层百姓的需求,也是政府的需求,更是上级了解当地民生问题的最有效途径。
当然,目前也有好多地方电视台在做民生节目,但从总体看来,群众的反响不是很好,主要表现在内容低俗,新闻娱乐性较强,群众的反映是:这不是在看新闻,不是在了解时事,而是在看花边新闻,低俗无味,达不到群众的心理需求。当今形势下,群众的要求越来越高。他们关注的和所需求的都是一些实实在在的问题,如果搞好民生这一块,最大的受益者就是群众,他们能通过这个平台适时了解到许多相关的民生问题,且有许多的问题可能就是他们所关注的问题,他们会很感兴趣的。所以,电视节目中要做民生这一档节目,就要从实际出发做好、做大,使其成为老百姓的贴心人,切切实实地为老百姓服务;也可以在节目的最后留有信息电话,广泛征集群众的宝贵意见,拉动电台和群众的互动,大大提高群众的兴趣,让群众真实地参与到节目中去,使民生节目真正成为老百姓爱看的节目。
2.1 强化民生新闻的舆论引导功能
舆论往往能够直接体现出大部分群众对新闻事件的观点,而这些观点又会造成更大范围的影响。正如传播理论所讲,越多接触大众传媒的人往往会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大众传媒内容中包含的观点。人们在观看新闻节目时,一般会受到新闻节目内容的影响,尤其是民生新闻,这些和普通百姓息息相关的事件更容易对人们造成影响。因此,这就要求新闻媒体机构在对民生新闻进行报道时,不但要将自己作为新闻事件的记录者,还应让自己成为社会进步的推动者,特别是要利用正确的舆论引导来形成正确的社会观念,从而对人的社会行为产生影响。正确的舆论引导应该是春雨润物而无声,让受众在潜意识下接受观点。对于不同的受众要选择有针对性的传播技巧,更多的用辩证思维来看待问题。
2.2 突出民生新闻的公益服务功能
现阶段,很多县级电视台是通过故事化、情景化以及悬念化的叙述方式播报民生新闻,这样虽然能在一定程度上吸引受众,但必须要注重技巧,如果稍微处理不当就会让受众产生一种过分渲染的感觉。地方电视台民生新闻不但需要注意播报话语的表达方式,还应充分发挥民生新闻的功能。虽然说解决群众生活中的矛盾和问题并不是民生新闻的义务,但它的魅力就在于能帮助普遍群众,贴近群众生活。在进行民生新闻的报道时,必须注重体现为民服务的内容,让人民群众了解到民生新闻的实用性。
2.3 注重对中高层次群众的关注
节目开办到一定的程度,要受到广大群众的认可和好评,就需要小幅度地调整步伐,由关注低层的群众生活,上升到关注一些中高层次群众的生活。以往的节目中,关注的群体多数都是普通市民和农村居民,很少有涉及到其他中高层次的群众关注的民生问题,这样看来,还是存在一些弊端的,考虑的人群不够全面。因此,需要将可以考虑的群体都考虑进来,让各个层次的群体都有自己关注的问题,都有自己喜欢的话题,都愿意参与进来,积极主动地进行互动。在此基础上,不断提升群众品味,在群众的审美情趣上下一番功夫,潜移默化地提升他们的审美情趣。另外,在新闻播报时,加入更多的现代元素,不断提升他们对新闻的评论深度。总之,要想真正的办好民生这一栏目,就要不断学习、不断创新、不断更新。要适时进行调查研究,从实际出发,尽量能关注到更多群体,让更多群体受益,同时,也让民生新闻的覆盖面不断延伸。
要做好民生这一节目,除了从整体上的规划外,更重要的是注意细节,就是要从各级各类群众的实际出发,走进群众,真实地报道各类群众中的人和事,选取他们感兴趣的问题,做到以小见大,寓巨于微,这样才能足够引起群众的喜爱,引起各类群众的重视,相应地也能引起上级的足够重视,引起共鸣。把民生节目真正的办成不同级别群众的节目,让他们切实认识到民生节目是真正的自己的节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