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片里的老交通

2016-02-27 08:56章开元
摄影世界 2016年2期
关键词:公交交通北京

章开元

如今,居住在一线城市,交通和住房也许是两个最突出的问题。以北京为例,居住在市中心的人居住条件普遍较差。住得远的,住房或许宽敞一些,但交通就不那么便利。对于普通人而言,既住在内环,房子又宽敞的家庭,恐怕更为稀少。依我估计,从住处到单位、出门到进门走路半小时以内,乘公交也在半小时之内,且不受坏天气影响,就算近的了。有的人实际上比这还近,住的条件也不差,那就是活神仙的日子,一般人指望不上。

但以前不是这样,早了不说,大概30年前,北京的三环外乍一听还像是城乡结合部,住在二环左右的人不到万不得已不会举家搬到三环外。当时交通工具主要以自行车和公交为主,坐地铁的都不多,走路上班的人也不在少数。尤其是机关单位,宿舍一般就盖在单位附近,交通基本不是问题。再早几十年,北京过去的城墙就在如今二环路的位置,从城北安定门到城南永定门,在当年可是不得了的距离。从城东的朝阳门到到如今的五棵松附近,估计就要考虑找家旅馆住一宿再返回了。记得有一篇文章回忆到:清朝晚期,摄政王载沣的两个女儿觉得住在后海北岸的王府十分憋闷(尽管王府有上万平米),没跟家人打招呼,就私自乘黄包车出“远门”逛到如今的王府井东安市场附近。这一大胆举动把家里人吓得要死,惊动了不少人才把她俩找回来。那么这个“远门”有多远呢?今天看来实在让人发笑,大约就是鼓楼西大街到王府井这段距离。另外,比这个距离再远一些的是电影《龙须沟》里提到的一个故事:一个洋车夫晚上从前门外天桥地区拉客人到西郊公园(即今天的动物园),第二天才返回。西郊公园在当年绝对算是荒背的地方。我小的时候,从北京东城的地坛到动物园也算是出远门,一年也赶不上一回。洋车夫凭两条腿拉车从天桥到动物园,这个距离的概念与所需要的时间,不亚于如今乘坐高铁从北京到山东济南打个来回。

早些时候,我们出门最合适的交通工具是自行车。公交有时需换乘,增加了麻烦不说,时间也没有保证。如今倡导绿色出行,坐公交虽然十分环保,但事实求是地说,上班时乘坐地面公交,时间依旧难以保障。另外,如今在街头也能看到许多电动两轮或三轮车,对骑自行车出行的人影响很大。由于气候变暖,现在北京明显没有以前那么冷,所以轻型电动车的使用还是非常普遍。

我曾在报纸上看到有人撰文说,北京应向丹麦哥本哈根学习,划出自行车专用道,机动车应主动避让自行车。我看后不禁暗笑,个人认为丹麦的经验并没参照性。首先那里全城人口不超过40万,机动车自然也少。欧洲人讲究行车文明,这一点不容怀疑。但这个习惯不是依靠交通部门发几个通告,或在大街上贴几条标语就能培养出来。有外国人曾说:看中国人怎么走路,就知道他们怎么开车。此话有一定道理。其时刚有汽车那阵子,发达国家的交通状况也很混乱,马车、汽车混行不说,汽车顶上坐满人,堆放行李的情况也不新鲜,而且马车在街上乱跑照样撞死人。法国的科学家居里和美国的巴顿将军都是被马车撞死的。咱脱贫致富刚几年呀?

1960至1970年代,谁家有马车或者拖拉机就很不错。大街上难得见一辆汽车,小汽车就更稀罕。文革前后,北京只有一座百货大楼,还有一个友谊商店。因为常有大使馆的人光顾这两个地方,所以这里见到新式小汽车的频率最高,常常引起围观。记得1970年左右,我在王府井百货大楼前第一次见到土黄色的日本丰田小汽车,当时还叫不出名字。虽然车是最廉价的那种,但当时美国、德国或前苏联生产的汽车在北京不陌生,可听说是日本车却倍感惊奇,只知道日本半导体和尼龙折叠伞之类,最多还听说过照相机与摩托车,但提及日本汽车,好像在世界上还没什么名气。谁知道短短几十年间,日本的汽车工业突飞猛进,而且价格比欧美车便宜不少。20多年前,夏利和大发牌面包车是中国最早成批引进的日本汽车,那时如果谁拥有一辆私家车,还是一件羡煞旁人的事。所以当时的路况没有现在这么拥堵,停车也方便许多。

北京是中国最早拥有地铁的城市,而且当时需要把地面整个挖开来建设,对地面交通和城市景观影响很大。但那时候好像没人顾忌这些,吃饭穿衣才是问题,至于扬尘、雾霾、汽车尾气,甚至过期食品、再生布、黑心棉都一概不惧。这也侧面说明那时的交通问题在老百姓眼中不是个事。

说到地铁,在今天,没有地铁的北京或上海是不可想象的。而且,诸多交通方式里,地铁贡献最大。一个城市,只要地铁正常运营,交通就不算瘫痪。英国伦敦是世界上最早修建地铁的城市,比北京早大约100年。两年前,伦敦市长鲍里斯访问北京时提出要体验北京的现代化地铁。中方安排他乘坐北京地铁一号线。当这位市长听说这条地铁线已有将近50年历史后,大为吃惊,感叹历经半个世纪的地铁还能这么干净。当他听到票价是全程2元时(当时还没有票价改革),更是惊呼便宜,几乎是免费乘车。不过,在这位伦敦市长看来,两个世界著名城市地铁交通的唯一差别却是,北京的地铁乘客太多。“鲍市长”在下午3∶30左右进的西单地铁站,已经躲开客流高峰期。鲍市长说:现在这个客流量已经是伦敦地铁最挤的程度了。

在一线城市,交通是个躲不开的问题。现在京津冀一体化联合发展,交通问题就更加突出,坐火车上下班的人也会越来越多。回家吃完晚饭就睡的生活方式,也许将会伴随很多人从青年走向老年。有些人能坚持,有些人实在坚持不住,为了缩短距离就只能搬回“蜗居”。如今,在世界各大城市有成千上万人在面对类似这样的两难选择,只有避重就轻,没有十全十美。即使挪威奥斯陆这样常住人口不到80万的小型城市,普通人要想住的宽敞,也要搬到离市中心很远的地方。

不管怎样,交通依旧是当今任何人也绕不开的热点话题。根据最新统计,目前中国在行驶汽车数量超过1.5亿,北京市私家车已超过550万辆。北京市有关部门提出,到2020年,以自行车为主要出行工具的人数争取达到18%。至于这个美好的愿望是否能实现,只能让我们拭目以待。

猜你喜欢
公交交通北京
一元公交开进太行深处
繁忙的交通
北京的河
等公交
北京,北京
小小交通劝导员
阅读理解三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