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我他:韩国人的东方哲学思想

2016-02-27 01:30石宰晛朴光浩
摄影世界 2016年2期
关键词:解构主义空气博物馆

石宰晛 朴光浩

《解构主义》( Deconstruction)、《博物馆》(The Museum Project)、《空气之上》(ON-AIR Project)、《自然涂写》(Drawing of Nature)是金我他最重要的几部摄影作品。

金我他(Atta Kim)是备受西方瞩目的韩国摄影师,作品以拥有浓厚东方哲学意味著称。他善于使用影像作为媒介来表达自己的哲学观念,并借助照片拓展到更广阔的艺术领域。

1980年代到1990年代初,是艺术家金我他创作的初始阶段。他主要拍摄精神病患者、马戏团成员、采矿工人等被社会所忽视的小人物或是身边的普通人,影像风格更偏向于纪实。《精神病患者》、《父亲》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系列都是当时的代表作。

之后,金我他进入创作的第二阶段,即黑白影像作品《解构主义》系列(1991~1995)。他用一种观念性很强的视觉表达方法,在田野、河边安排裸体模特呈现一种精疲力竭的状态。这些作品当时在韩国受到不少批评。金我他在度过了他摄影生涯中最为“黑暗”的“解构”阶段后,通过创作《博物馆》(1995~2002)等9个系列逐渐被世人知晓。该项目以“世间万物都有其价值”为主题,将人的裸体置于亚克力玻璃中,并结合一些非同寻常的场景,讨论人被封存的意识。

后续的《空气之上》系列,金我他则想表达人类所见的事物都是有限的,即“所有存在的东西都会消亡,宇宙中违背这一真理的事物是不存在的”。为了让图片隐身,摄影师选择了长曝光和多重曝光等拍摄方式。

而现在,金我他全身心投入到《自然的涂写》这组作品当中。这个从六年前开始的项目不仅是关注因人类活动而受到破坏的自然景观,也让他的东方哲学思维融入自然。

从这些作品中可以看出,金我他的创作有一个贯穿始终的脉络,即以东方哲学理论为基础、结合不同的视觉表达手段来呈现内心根深蒂固的人文哲学思想。因此,他的作品像是标记自己不断深入的哲学思考。此次采访,我们可以了解到金我他在这三十多年“艺术”人生里的心路历程。

石宰晛对话金我他

你在以往的采访中说过,如果当初只把自己看作摄影

师,可能没有现在的成就。能说说为什么吗?

从一开始,我对自己的艺术角色设定是毫无顾忌的。具体说来,希望在自由的艺术构架中创作,因为一个人的艺术生命本来就是很短暂的。无条无框才能尽情地发挥,将自己独一无二的本质展现出来,创造出新颖的事物作品。突破摄影,让我能从人文学科的大框架下思考世界。好比中国哲学先贤孔子的学术之道也不是指按部就班的学习文字和课程,而是让人酝酿出新的思想。

你的作品中展现出的“哲学思维”让人津津乐道。从1980年代开始,通过与杂草、石头、小溪的对话进行“表象训练”,这个“表象训练”具体是指什么?

我是一个想法很多的人。而我与这个世界沟通的方式就是“表象训练”。这一方法是借鉴了热爱宗教的乔治·伊万诺维奇·葛吉夫(Georgii Ivanovich Gurdzhiev,1877~1949,亚美尼亚心灵导师,曾经花21年游历中东、中亚、印度、埃及等地区寻求真理,并于1912年在莫斯科开始教学工作。他将禅的哲学概念引入了西方哲学理论——编者注)的理论、东方思想和佛教的禅思想。简单来说就是确认自己的能量,并使用它。这股能量也可能无限增大。训练的核心则是“对话”,“对话”是建立在“新意”的基础上的,为了保证这一点,需要将自己和对象全部“清空”,来观察、投入到对话过程。这需要持续地与自己的内心作斗争,力求放下自己。这种“对话”也是拍摄项目时需要用到的。

1980年至1991年,你的作品主要是像拍摄精神病患

者、非物质文化遗产等偏纪实的作品。但从1991年开始,你的风格较以往有了很大变化。这种变化源于?

年轻时我的偶像是尤金·史密斯(W. Eugene Smith 1918~

1978)和戴安·阿勃丝(Diane Arbus,1923~1971)。尤金·史密斯的摄影生涯是非常热情澎湃的,而以割腕结束自己生命的戴安·阿勃丝则告诉我该如何生活。

那阵我还沉迷于弗洛伊德和荣格,曾亲自去精神病院采访了360多名精神病患者,我亲自前往地下1500米深的矿场,跟随马戏团到处漂泊表演,见过日本广岛爆炸的受害者和白血病患者的尸体,受到过韩国民主主义的猛烈抨击,也见到过150多位的人类文化遗产保护者。

之后,因为家庭原因(与父亲团聚),我开始寻找真实的自

我。这个阶段也正是我沉浸在“表象训练”的时期。我试图去身体力行理解海德格尔的存在主义,那个时候禅宗对我的影响也很大。

在你后期作品刚面世时,不少评论家都觉得非常陌生,甚至批评、排斥。我想知道对你来说转型具有怎样的意义?在拍摄过程中你和模特是否面临过困难?

虽然,《解构主义》和《博物馆》这两组作品让我当时受到非常严厉的批评,但是对我来说也是最幸福的时期。因为,每一天我都在做着喜欢的“解构”工作。但是,作为一位摄影师,最大的痛苦不是食不果腹,而是世人对你的作品抱有偏见。虽然当时我花了10年时间来创作,却不能在韩国被接受。当时,无论是摄影界还是艺术界都认为我的照片不是作品,情况非常艰难。虽然不能指责他们的认知是错的,但我觉得只是因为我没有做出他们认为作品应该有的样子。

我认为不该对任何事物抱有固定思维,何况是艺术。谁又能定义什么是“正确”的呢。我所拍摄的都是普通人,那个阶段我们风雨同舟,没有比这更重要的了。

1995年,在首尔Gallery Art Beam开展当日,你从展厅2楼“洒”下450张的“解构主义”作品,自称这是“真正的自由无需言语上的肯定”(True freedom does not call itself freedom),这一观点非常有趣。你理解的“真正的自由”具体是什么呢?

事情发生在23年前,印象有些模糊了。当时就是一个“洒照片”的行为艺术表演。450张8×10英寸的照片从展厅2楼撒下来,散落在地上,人们只有踩在历经数月洗印出的照片上才能观看它们。我在2009年威尼斯双年展上也如法炮制了一回。

“真正的自由”怎么可能用一句话讲清楚呢?它是讲不明白,也讲不出的。但我清楚地知道 “真正的自由是无需言语肯定的”。在你说出什么是自由的瞬间,其实你是被束缚住的。甚至要把“你是自由的”这个想法也扔掉。你能理解了吗?我在创作“解构主义”作品时感悟到自由的真正含义和价值。

《博物馆》项目,表达的是思想存在的空间,该如何

理解?

《博物馆》项目延续了《解构主义》系列,而《空气之上》项目则是从《博物馆》项目演化出来的,现在正在进行的《自然的涂抹》项目则是从《空气之上》项目中演化过来的。这就跟所有的孩子都是从妈妈的身体里出来的一样。客观存在的透明亚克力罩是《博物馆项目》项目中唯一使用的道具,在客观存在的事物上罩上透明的亚克力,如同博物馆中陈列的化石,

作品题目《空气之上》是什么意思?

“空气之上”是一种自然的状态。标题对于艺术作品来说非常重要。美国摄影师辛迪·舍曼将所有的作品空气之上都命名为《无题》(Untitled),就很绝妙。

我们来谈谈《空气之上》系列作品。拍摄中,你所用到的原料是“冰”,似乎是能直白表达随着时间流逝,自身逐渐消失的物质。你曾说,它在这个系列中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

《空气之上》这个项目中,为了让影像看起来会消失,我运用了长曝光、多重曝光的拍摄方法,而拍摄对象则是用冰做成的。水能冻结成冰,冰能融化成水,水又能再汽化成空气,这种的特性微妙地表现出存在和消失的关系。冰和水虽然都是由氧和氢元素构成的,但它们存在的形态却截然不同。这种循环往复的永续性关系,很有宗教意味。例如,在拍摄中,看着冰做成的希腊帕特农神庙慢慢消失,我在内心祈祷世上所有存在的事物都该被人们尊重。

2006年,在纽约国际摄影中心 ICP(国际摄影中心ICP)的展览让你一举成名,听说本应该展出的作品是《博物馆》,但是因为你个人的极力主张才改成《空气之上》系

列。让保守的ICP展出极度概念化的作品,其中的阻碍可想而知。能否谈谈在你改变了参展作品之后反响是如何?

之所以能在ICP(国际摄影中心)办展是因为策展人克里斯托弗·菲利普斯(Christopher Phillips)对东方哲学思想有着浓厚的兴趣和了解。早在2004年,菲利普斯为了举办50位中国当代艺术家、摄影家的联展而亲赴中国19次。为日本摄影师举办展览时,也亲自访问日本20多次。我能办展也是因为ICP在有计划地进行亚洲摄影作品展览推介。

2000年10月,在纽约女王美术馆(Queens Museum of Art)展出的了东亚现代摄影师27人团体巡回展上,我第一次见到菲利普斯。之后,我们运作了6年,举办个展。那次展览中,较受瞩目的作品是 《博物馆》。但是当时我正全身心的地投入到了展现东方哲学思想的《空气之上》中,因此想让大家看到《空气之上》系列的作品。对当时的纽约人来说,他们还没接触过如此朦胧的照片,可以说是一种冒险。但就结果而言还是很成功的。在当时,很多喜欢艺术的纽约年轻人中流传着这么一句:“一定要去看金我他的作品展。”开展一个月后,《纽约时报》文化版用两版详细地介绍了我的展览,为此我感到十分荣幸。

Indala Series系列作品表达的中心思想则是“宇宙万物都像网一样相互关联着”,此作品是将数以万计的照片集

合成一张。这与“世间万物终将消失”理念是相呼应的吗?

是的,这个宇宙中,与其他存在之物毫无联系的事物是不存在的。Indala Series系列在纽约、莫斯科等大都市取景。我把上万张拍摄同一都市的街道、建筑、当地人的所有画面叠到一起,结果是一张看不到任何事物的单调灰色图片。虽然包含着上万张照片,但是什么都看不到。反过来说,我们看到了不存在的东西,这就是禅宗所说的“色即是空”。叠在一起后,看不到图片不代表那些照片都不存在。那些拍摄对象并没有消失。这就是“空即是色”的含义。

此外我还有一个作品已经做了好几年,就是将拍摄了八万多张的《论语》、《道德经》、《般若波罗蜜多般若心经》叠在一起。

你能透露下关于下部作品的信息吗?

2010年至今我一直致力于《自然的涂抹》系列,在这个过程中我悟到自己存在的理由。艺术创作能让人感动、治愈和反省。我想用我的艺术行为去抚慰人们内心的伤口。

猜你喜欢
解构主义空气博物馆
[呼吸的空气]Die Luft zum Atmen让我们把它推迟到明日
博物馆
我要买空气
那些你意想不到的神回复
解构主义翻译探析
解构主义在现代室内设计中的运用分析
露天博物馆
浅析解构主义对传统翻译理论的冲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