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人教版七年级教材中《虽有佳肴》一文,节选自《礼记·学记》。细读《礼记·学记》全篇可以发现,教学相长其实有另外一层含义,即教学能否成功,实际一半看老师,一半要看学生。也就是说,教师、学生要各归本位、各在其位。只有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同时做好,教学才会有效。
关键词:教;学;教学相长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虽有佳肴》一文,节选自《礼记·学记》,选文如下:
“虽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阅读课上,我们发现师生对“教学相长”的意义理解均有疑惑。学生普遍感觉篇中有关“教”的内容出现得十分突兀,难以领会其旨,并且质疑:如果说教学相长指的是“教和学是互相促进、相辅相成的”,那么“学”则与我相关,“教”则与我何干?教师的问题是:难道教学此篇是要指引所有学生也人人先学做教师,边教边学,以教促学吗?如果要进行这样的教学,还不如就让学生把这个经典读一读,然后就放了,不做多少解读为好。
教材编排这个篇目用意是什么?“教学相长”如何解读?在备课反思中,我们首先把研究焦点指向了对“教学相长”中“教”字的认识,难道“教”不是“教”,还有其它新义?
“教”的解读。其一:当“教育”、“教导”理解。教,上所施下所效也。[1] 意思是说“教”字的本义就是在上面的施教,在下面的效仿的意思。段玉裁注云:“上施,故从攴;下效,故从效。” 其二:言是传,身是教。身体力行是教,以身作则是教,正身明法是教。其三: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2] 意思是说教是修道。其四:把知识和技能传给人。
以上四例解释比较典型地概括了“教”的本质意义和做法,但也证明了古往今来“教”就是“教”,而非其它,辟不出什么新意。只能再到“教学相长”中“学”字上做文章。
《学记》中对“学”的著述颇多。开篇便讲:“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要抓好教育必须首先明白:“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唯有“念终始典于学”才好。接着切入本篇,指出只有“学”才能明其旨,得其善,知不足,后反省,让人获得良性循环,走上奋发前进的康庄大道。篇末讲:坚持学习的结果是“九年知类通达,强立而不反,谓之大成。夫然后足以化民易俗,近者说服,而远者怀之。”[3] 这是学有成效的理想境界。要想达到这样的化境,必须解决学者的“四失”,研究“比物丑类”等有效的学习方法,懂得“相观而善之”,进而“善学”,并深谙“苦其难而不知其益也,虽终其业,其去之必速”的至道,爱上学习,终身学习。
《学记》中关于“教”,谈了许多教师应该懂得的教育原则和方法,阐述了教育及教师的意义;同样,关于“学”,也对学习要如何努力、如何才能学而得法,讲清楚了学生、学习、学业是怎么回事。
《学记》大约写于公元前的战国末年,列于《礼记》一书49篇中,是中国教育史上最早、最完善的文献,是两千多年前古人对教育目的、教育原则、教学方法、教师和学生、学校制度、学校管理等各方面的系统论述。总的来说,《学记》通篇是基于“学”而谈“教”,选文借引《兑命》“学学半”明确指出:教学是一种双边活动,“教”与“学”所占的正确的结构比例应该是一半对一半,任何只顾一头的做法实际是不科学的,也行不通的。基于上述分析,不难发现:教材选篇中所谓的“教学相长”,第一要义其实是提醒辨别办好教育与搞懂学生、学情之间的辩证关系,提醒不能荒疏了其中一头,只有相辅才能相成,否则不能成事;其次,是教师的教要建立在自身不断学习的基础上,其中,不仅要有对自身知识素养的提升,也要明白“教学过程一半在教师的教,一半在学生的学”,“教与学并重”和“教与学相互发生作用”的道理。所以,一定要加强对学生的了解,因为教学能否成功,实际上一半看老师,一半要看学生。
至此,在本篇的教读中,我们对“教学相长”的理解豁然开朗:所谓“教学相长”的确指的是“教和学是互相促进、相辅相成的”,但根本不是要我们大家在学习之前“人人先学做教师,边教边学,以教促学”;也完全不是要所有教学人员在开展教学活动之前,个个先去做学生,来以学促教。“教学相长”中“教”与“学”不能单纯理解成“教”的行为与“学”的行为,因为《学记》中“教学相长”的本义是强调“学学半”,即其一可以理解成:教师虽然以教人为主,但遇到困难的时候还需要补修学业(不排除从学生一头取长补短)以求精进,所以教师也是教人与学习各占其半。其二可以理解成: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是一半对一半,把两个一半的工作做好了,教学这个整体才能做成功。这样,我们就很容易得出另外一个结论,即以教师“教学相长”的成功作为学生的研读范例,启迪学生意识到“教学相长”的重要性,亦即学生的学习虽然必须依赖于教师的引导,但教师的作用也仅仅占了一半,想要搞好自己的学业,一味依赖老师的教是不行的,还必须靠学生力学、乐学、善学,正所谓“弗食,不知其旨”;“弗学,不知其善”。这不正是刚升入初中的七年级学生在学习转型期内必须首要掌握的知识吗?通过教学本篇《虽有佳肴》,通过正确解读“教学相长”的意义,学生完全可以认识到这个道理。
看来,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安排学习节选自《礼记·学记》的《虽有佳肴》一文,非常恰当,我们的学习目的也绝不止于让学生读一读,实际也可以悟一悟,关键看教师对“教学相长”的意义作何解读。
参考文献:
[1] (汉)许慎.说文解字[M].北京:中华书局,2013.
[2] (汉)郑玄注,(唐)孔颖达正义.礼记正义[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
[3] 高时良.学记研究[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
作者简介:张斌(1971— ),男,浙江省海宁市长安镇盐仓学校一级教师,全国幸福教育联盟教师发展中心副秘书长,主要从事语文教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