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刘艺伟(北师大第三届杂技编导班学员)刘征(北京史地民俗学会理事)
图/刘艺伟提供
新版杂技剧《文成公主》的创作体验
文/刘艺伟(北师大第三届杂技编导班学员)刘征(北京史地民俗学会理事)
图/刘艺伟提供
2016年9月7日至21日,由文化部和陕西省政府主办的第三届丝绸之路国际艺术节在西安举行,来自60个国家和地区的艺术家齐聚西安登台献艺,彰显“丝路”精神,弘扬中华文化,展现丰富多彩的国际艺术形式。在48台境内外优秀之作中,笔者执导的新版杂技历史剧《文成公主》作为收官之作上演,获得好评。
该剧讲述了大唐文成公主远嫁吐蕃王朝赞普松赞干布的故事,以藏汉民族文化交流史为背景,用杂技与舞蹈融合的形式,展示了文成公主艰难跋涉的进藏过程和不负重托的心路历程,演绎了一部爱情的传奇和一曲汉藏和美的赞歌。
2013年,习近平主席提出了“一带一路”国家战略。借用“丝绸之路”这一古老的符号,举起和平发展的旗帜,发展与沿线国家的关系,打造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
为了践行“一带一路”战略,落实“丝路新起点建设文化先行”的理念,陕西省文化厅组织了7部与丝路有关的剧目参加艺术节演出。其中杂技剧《文成公主》选择的是人们耳熟能详的“文成公主入藏”的典故,凸显的是观众还不太熟悉“丝路南道” —— 青海和“唐蕃古道”这一古代丝路重要组成部分,弘扬“大丝路”,突出“不畏艰险,勇往直前,民族团结”的主题精神,展现中华文化自信,激发人们的爱国情怀。
目前,中国杂技有两大表现形式:一是传统的 “高精尖” 技巧表演,二是新颖的“戏剧化”表演,两者都很重要,在演出市场化的今天,后者尤其值得重视。正如原天津市杂技团团长侯泉根说:“杂技如果单纯发展技巧,还是有极限的。杂技不是竞技体育,需要在艺术上推向新的高度,这就需要我们在综合艺术发展上下功夫。”《文成公主》在中国杂技剧的创新方面做了有益的探索。
和表现神话题材或现代故事的杂技剧不同,《文成公主》是历史正剧,必须符合史实情节,突出人物特点和古代环境。为此,笔者查访资料、请教历史学界、杂技界、影视界的专家学者,尽量搞清楚每个细节,努力把历史的真实性和艺术的真实性结合起来,不误导观众,以免贻笑大方。
如何借助杂技艺术的形式重现历史,让观众记住文成公主这个人物以及剧目要表达的思想感情,领悟人生,我在新版《文成公主》中做了大胆的尝试。将杂技技巧与民族舞蹈、藏族歌舞、影视动画、音乐等融为一体,还将话剧的旁白、字幕用卷轴画的形式呈现出来,弥补杂技本身叙事上的局限性,做到叙事、抒情并重,形成了综合的舞台艺术,给观众带来较好的艺术体验。
原陕西省杂技团副团长刘斌学说:“杂技剧发展到今天,我们应该追求的是没有杂技痕迹的杂技剧。”这句话提醒我们,要让每一个杂技节目都能符合剧情的需要。虽然杂技长于技巧,短于叙事,但叙事是杂技剧的必然。杂技是超越身体极限的艺术,是非常有张力的艺术表现形式,只要运用合理,分配恰当,可以突破叙事语言的障碍进行叙事。
第一幕“辞别长安”,壮观的“中幡”与“武士舞”相融合,表现皇家的威严、强大,而文成公主的水袖舞则昭示出依依惜别之情。
第二幕“日月山情”,灵巧的 “手技”、欢快的“草帽”,展现出少数民族人们劳动的喜悦;“空竹”与“纺线舞”的结合,展现公主传播纺纱技术的过程;“吊环”与“公主独舞”,仿佛“月下飞天镜”,表达公主浓浓的思乡之情。
第三幕“雪山之巅”,雪域精灵起舞,凸显翻山越岭、艰难跋涉的困苦;其后“肩上芭蕾”和“绸吊”则是用杂技肢体语言,将文成公主对松赞干布相见的期待表现得淋漓尽致。
第四幕“倒载干戈”,错综复杂的情节和第五幕“汉藏和美”的隆重藏族婚礼庆典,一悲一喜,交相呼应,画龙点睛,为该剧做了升华和总结。
《文成公主》第四幕公主的贴身宫女被埋伏在丛林深处的吐谷浑大将所杀,公主满怀悲愤,但为了民族大义,还是毅然放下仇恨,饶恕凶手。在这幕里,先用高难、灵活的小猴子“荡杆飞绳”技巧,将观众带入树林深处,再用“高拐倒立”表现吐谷浑大将的反面形象,暗示了阻止和亲的黑色势力的强大和难以战胜,为情节演进做了铺垫,使观众更加担心公主的安危。
现在,高科技声、光、电的运用已经成为舞台演出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如何做到“小成本大制作”,一直是主创团队追求的目标。
在第三幕中,音乐、动画、威亚、灯光、投影、升降台、舞蹈七个部门共同配合,呈现出三维立体效果和时空转换画面。看似电影徐徐播放,实则演员空中起舞,亦真亦幻的“真”是文成公主一行人在艰难攀爬雪山,“幻”是精灵在空中飞翔、湖上轻盈起舞。又有谁知道,瞬间完成的换场并没有用到昂贵的舞美道具,而是用时间差计算出来的效果,七个部门必须环环相扣,如果一个部门没有按照时间要求完成,效果都无法呈现。所以仅为此段就排练了数十遍。功夫不负有心人,只要构思精巧,工作有序,小成本同样可以展现出3D时空效果。
由于种种主客观条件限制,《文成公主》资金有限,加之时间紧、任务重,给创作团队带来了严峻挑战。平均年龄30岁左右的青年团队在简陋的排练场地,日以继夜,克服困难,同甘共苦,团结奋战。由于长时间、高强度的训练,很多人都病了,但为了完成创作,大家从无怨言,没有一人临阵退缩,都在带病坚持工作,最终按时完成了该剧的排练。
《文成公主》上演后,观众反响强烈,赞誉有加。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周星院长说:“舞、技的特色融合相当和谐,在一定程度上是有开拓性的。”中国艺术研究院舞蹈研究所欧建平所长说: “本剧在杂技与舞剧结合方面做了积极的探索和有益的尝试,而这种结合是目前杂技剧创作中需要继续完善的问题。所以,该剧还有很多提升空间,希望不断努力,继续探索,为杂技剧的发展做出贡献。”
笔者以为:杂技的本质是“技”,剧的本质是“情”,杂技剧要用“杂技创造剧情”,要让“技巧融入剧情”,要追求“打动人心”, 自己作为一名年轻导演,要坚定信念,大胆创新,不怕失败,反复实践,为中国杂技事业的繁荣尽一份绵薄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