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雯雯
农行助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思考
□杨雯雯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供给侧结构改革,标志着我国未来的经济发展将从需求管理为主向更加注重供给管理的转型。本文从归纳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四个关键点入手,分析农业银行新一轮发展机遇,探讨助力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方式方法。
农业银行复建30多年来,作为农村金融的主力军,一直以支持“三农”产业发展为己任,因此,各级管理决策者要准确把握国家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内涵和方向,从研究农业供给侧改革着力点入手,用发展绿色金融及绿色信贷的手段,支持地方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
(一)增强农业市场核心竞争力。当前,我国农产品“洋货入市,国货入库”的问题较为突出,这不仅仅是农业产业成本持续上升,国际农产品价格下降这么简单,更重要的是我国农产品市场竞争能力在下降。总结美国、日本及欧盟国家几十年来农业产业转型经验表明,这三个国家及地区把发展绿色环保农业作为提升农产品市场核心竞争力的主要抓手,并取得了成功,其农业绿色环保产品总量已占到全球的80%以上。因此,提升农产品市场核心竞争力,必须借鉴西方国家发展绿色环保农业的经验,通过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坚持以品质赢市场的发展战略,加快农业产业转型升级进程,加大绿色环保农业的投入,达到农产品供给与市场消费需求的协调平衡。
(二)全面提升农产品生产品质。随着新型城镇化建设及农民“农转非”速度的推进,由农业生产者变为居民消费者的队伍在不断壮大,城乡居民的消费正在由“吃得饱”向“吃得好,吃得安全和健康”快速转变。但从供给链来考量,“种植业靠农药化肥、养殖业靠激素催长”的现实,使农产品的品质与城乡居民消费需求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整个消费市场对农产品品质的质疑日渐明显,消费者抵触情绪不断蔓延,如一个月养大一只“老母鸡”、三个月出栏一头“大肥猪”、蔬菜“鲜亮”污染大的问题,使绝大多数农产品渐失竞争力。因此,只有推进农业结构性改革,提升农产品生产品质,才能化解供需矛盾。一方面,要从净化农村水、土、林、草等资源入手,恢复原生态环保资源;另一方面,要改变农业生产方式,着力开发绿色产品、个性产品,寻求农产品与城乡居民需求的交融点。
(三)“四个调整”推进农业供给侧改革。一是调整产业结构。发挥农村一二三产业的乘数效应,发展壮大新产业、新业态,推进农业与环保工业、旅游、教育、文化、健康等产业的深度融合。二是调整产品结构。通过大力发展绿色农业,深度开发原生态绿色产品、农副产品深度加工产品、节能环保产品等,培育一批无污染、质量高、品牌响的农产品。三是调整经营模式。支持发展一批土地流转、土地托管、土地入股等形式的经营实体,培育一批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由分散经营向集群化经营转型,发展壮大一批新型农业、家庭农场和农产品深加工企业。四是调整生产方式。结构性改革要突出科技创新,重点推进农业机械化、生产集团化、产品个性化、供销渠道信息化,在种植业、养殖业、加工业推广节本增效科学技术,在节土、节药、节肥、节水、节电、节种和无激素上投入更多的科学应用手段。
(四)解决农民增产不增收的问题。据对苏北某城郊农民的抽样调查,农民个人生产经营收入占比虽然从2010年的9%上升到40%,但主产区的农民收入还是靠农业与70%以上的农民不务农的问题形成了较为鲜明的矛盾。表面上看是社会在进步,深层次了解,农民土地转承包不愿务农,或造成大片农田荒废的现象不为鲜见。究其原因,一方面,由于农业生产耗能高、成本增加,农民增产不增收的问题日益突出;另一方面,由于多种农副产品生产规模较小,且未能与加工业和流通渠道对接,额外的零售附加成本也是减少农民收入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只有在地方政府的统一规划和指导下,强力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大力发展绿色、高效、高产、高质农业,通过生态修复、环保提质、加工增值的路径,增强农村一二三产业间的融合度,提升农业效益和农民收入水平。
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我国农业经济经历了一系列结构性改革,从土地承包到乡镇企业的崛起,从农村商品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过渡,从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到农业税收政策的调整,在每一次的农村经济结构性调整中,农业银行都担当着重要角色甚至是历史的责任。同样,新常态下的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农业银行责无旁贷,也是自身新一轮的发展契机。
从供给结构调整的角度看: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将带动一大批新型农业产业的发展。实践证明,尽管县域农业产业的转型还处在探索阶段,发展绿色农业才刚刚起步,但是,农业银行各经营单位这几年在发展“三农”业务过程中,形成了一套较为完善的绿色信贷经营机制,收获了诸多的业务发展成果。中央对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措施的实施,必将促成我国农村经济再来一次产业革命。农业银行作为农村金融的主力军,应抓住新一轮发展契机,无论是农业产业本身,还是由其推动的各方面需求增长,无疑对农业银行各经营单位提供更加广阔的蓝海市场,把农业蕴生的新型产业作为支持和服务“三农”的第一目标客户,这是农业银行在市场拓展过程中必须首先定位和考量的问题。
从消费结构调整的角度看: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并不意味着放松对消费需求的管理,而是通过促进供给与需求两方面的协调均衡和良性互动,有助于城乡居民改善消费环境,提升消费信心,刺激整个城乡消费的增长,促使社会消费水平、消费结构、消费能力、消费兴趣更加高端化。在此过程中,一方面,从生产、流通、消费环节形成的产业链,有助于农业银行把上下游经营单位关联起来,形成信贷支持、结算工具、金融产品服务等一条龙的链式经营,降低产业和金融风险;另一方面,农业银行通过支持新型农业产业发展,培育一批高端零售和个人客户,实现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农业银行“三农”业务拓展双赢战略。
从农业银行自身发展角度分析:一是业务拓展有了新支撑。长期以来,农业银行基层行在拓展“三农”业务过程中缺少坚挺的支撑点,少数地区“三农”业务拓展难度大于传统业务营销的现象不为鲜见。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基层行提供了“三农”产业、产品以及目标客户的支撑点,只要在县域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规划的架构内强力推进新一轮市场营销,必将成为农业银行新的效益增长点。二是发展绿色金融有了新起点。在美国、日本及欧盟三个国家及地区而言,“绿色金融”已成为金融业的“传统业务”,而在我国的金融业中还属于初探阶段,农业作为国家供给侧改革的重点领域,无疑为基层行提供了发展绿色金融及绿色信贷业务的契机。三是业务创新有了新动力。供给侧改革必将刺激生产、流通、消费领域的新需求,同样刺激基层行从绿色金融到绿色信贷、金融工具到产品研发、金融服务到增值增效等方面的创新动力。
通过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来提升运营效率是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主要政策目标之一,也是金融业参与及支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侧重点。因此,农业银行作为“三农”的主导行,应从提高金融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益入手,有效配置和使用金融资源,使农业生产要素与金融资源实现无缝对接。
(一)从农业银行自身供给侧改革入手。在外部经济环境迅速变化,内部盈利空间逐步收窄的情况下,需要增加新的盈利空间和增创新的业务拓面是当前商业银行面临的两大课题。因此,农业银行基层行首先要从自身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入手,其中核心问题在于信贷供给侧政策的改革。从宏观上看,农业银行信贷供给侧结构性调整应按照国家“十三五”发展纲要来制定并实施具体规划;从微观上看,信贷结构调整应融入到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五大发展”理念之中,并通过信贷结构的调整,大力发展绿色金融,优先拓展绿色信贷业务,提升绿色产业信贷比重,并将环境风险作为决策评价的主要依据之一,利用多种金融工具支持农业生态转型,从金融政策与产业结构的协调融合角度出发,将与环境条件相关联的潜在回报和风险融入到金融业务之中,并用多元化的金融工具支持农业生态经济、低碳经济和循环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二)加快发展绿色金融及绿色信贷业务。绿色金融是一种概念,在现代金融运营中实际上就是一种绿色信贷的决策行为,也是现代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支撑之一,研究发展绿色金融对策是当前农业银行必须面对的重要课题。根据《全国农业可持续发展规划(2015-2030)》,农业和农村绿色信贷服务需求的落脚点在于助力农业生产环境治理、支持农业生态保护与建设、推进生态农业循环发展,因此农业银行在大力发展绿色金融业务过程中,应把绿色金融及绿色信贷的触角延伸到涵盖现代农业主体、环保农业产业、乡村能源交通、新型城镇化建设、乡村民生工程、医保社保、文化产业、农村商品流通等领域,以此来培育绿色信贷拓面,加快自身信贷结构调整步伐,提升金融市场核心竞争力。此外,基层行要积极参与地方扶贫工作,开展“入镇进村”专项扶贫活动,对贫困农户的扶持要从送钱物向送业务、送产品、送技术转型,使这些农户从贫困者向生产者和消费者转变。
(三)构建农业产业信贷供给体系。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涉及到农村经济和民生的各个领域。就信贷供给而言,要以促进城乡一体化的供给与需求协调融合为目的;就拓展业务而言,全面介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功在远久的双赢战略。因此,构建完善农业产业信贷体系是助力推进农业供给侧改革不可或缺的重要方面。当前,农业银行在构建农业产业信贷供给体系中应坚持“五个优先”,即优先支持农业产业转型升级、优先支持乡村基础设施建设、优先支持升级转型和技术改造中小微企业、优先支持涉及民生保障体系共建、优先支持乡村个人创业。同时,要将信贷供给体系细分五大类择优扶持:一是土地资源类,大力支持高标准农田建设、农村土地整治、耕地休耕轮作,促进种植业向集团化、集约化的现代农业的全面推进;二是基础设施类,大力支持乡村土壤环保修复、水利水务、污水处理、道路建设、供水管网,以及新型城镇化建设等;三是乡村文化类,大力支持观光农业、休闲农业、功能农业、特色农业的信贷供给需求;四是现代物流类,大力支持农业产业上下游链式经营,探索“龙头公司+农户+物流”的信贷支持模式,以农业产业供给为基础,农副产品加工企业为龙头,物流消费商家为保障,创新农业产业产、供、销一条龙的信贷供给模式;五是科技推广类,大力支持研发并拥有核心技术、市场前景明朗、产品竞争力较强的自主创新型绿色农产品基地、绿色环保农副产品深加工企业。
(四)推进创新转型。一要快速转换理念。农业银行作为服务“三农”的国有银行,应积极响应并全力支持国家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创新绿色金融业务,把支持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作为业务转型、调整结构、增加业务拓面、提升市场核心竞争力的重要路径规划实施到位。二要创新完善绿色金融运营机制。农业银行各经营单位通过这几年创新“三农”业务的尝试,为创新发展绿色金融打下了坚实基础,下一步的主要措施就是以现有“三农”业务为起点,组建专门机构、配备专业团队、开展专项业务、配套专项政策、出台专项激励等,构建一套组织有力、业务开放、管理严谨的绿色金融运营机制。三要加快开发“三农”新产品研发。在助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进程中,无论是当地政府还是生产经营者,对金融业信贷产品供给有强力的需求。因此,农业银行要结合自身业务特色和客户需求,加大涉农产品的研发和推广,如惠农通、金农贷、富渔贷、农民安家、金科贷、苏微贷、金融扶贫等信贷产品,同时还要创新组合信贷产品,将表外业务融资、理财、银团、担保、租赁等多种金融工具投放到绿色发展蓝海市场。四要完善绿色信贷保证方式。控制农业产业信贷风险是农业银行各经营单位在助力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进程中必须高度重视的重点环节之一,尤其在选择贷款保证方式上,既要慎重,更要创新有利于破解农业产业贷款担保难的问题。基层行应在地方政府征信、财政+科技+环保风险补偿、土地流转储备、林渔承包使用权、仓储质押、龙头公司+等方面的贷款担保形式上加以创新、完善和尝试。
(作者单位:农业银行盐城盐都支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