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赓与我国高等军事工程教育

2016-02-27 15:42张素姗
学术交流 2016年12期
关键词:陈赓工程学院军事

魏 潾,张素姗

(哈尔滨工程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哈尔滨 150001)



陈赓与我国高等军事工程教育

魏 潾,张素姗

(哈尔滨工程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哈尔滨 150001)

军事工程学院在陈赓的领导下培养出大批国防科技和高等军事工程教育领军人才,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高等军事工程教育之路,为我国高等军事工程教育发展奠定了基础。陈赓在办学实践中所体现的教育思想和理念,在高等教育领域中创造性地诠释了人民解放军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积极谋划我国高等军事工程教育发展的方向,推动了高等军事工程教育格局的确立和高等军事工程教育的发展。陈赓创办军事工程学院的实践,对我国高等军事工程教育起到了奠基性、开创性、引领性作用。

陈赓;军事工程学院;高等军事工程教育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工程学院(现多被称为“哈军工”)是我国第一所综合性高等军事工程技术大学,为国家创造了大批科研成果并培育了众多高水平人才,为国防现代化做出了突出贡献。军事工程学院成就的取得,与其创建者、首任院长兼政治委员陈赓的作用密切相关。虽然军事工程学院已成为历史、淡出社会视野,但陈赓创办军事工程学院的实践及其历史意义值得探讨。

一、服从国家需要,高标准高速度创建军事工程学院

新中国成立初期,面对危机重重的国际、周边安全形势和实现祖国统一的任务,国家领导人审时度势,及时做出向军队和国防现代化迈进的战略决策。而军队和国防现代化的实现,有赖于掌握先进的军事工程技术和培养驾驭技术的人才。在革命战争中发展壮大的人民解放军无疑是世界上具有一流战斗力的军队,但武器装备和相应的技术人才奇缺。因此,改善军事技术装备和培养大批有素质的军事技术干部以适应现代化战争,成为迫切需要。然而,各军兵种已建的专门技术院校缺乏系统性,水平和实力也十分有限,且由于当时国内经济、技术、人才等多方面的限制,由各军兵种分别建立单独的高等军事工程技术学院一时难以实现,所以应首先建设一个综合性的军事工程技术学院,待条件成熟时再谋发展。

为创建这样一所我国从未有过的综合性高级军事工程技术学院,经过慎重选择,中央军委急调志愿军副司令员陈赓将军回国。1952年6月23日,毛泽东、周恩来、朱德和彭德怀接见刚回国的陈赓,授予其创办军事工程学院的任务;7月8日,陈赓被正式任命为军事工程学院院长。在政务院、中央军委以及各军兵种的关怀、支持和大力协助下,陈赓全力统筹、组织、协调学院筹建工作。在朝鲜前线亲历过现代化战争的陈赓对于发展军事科学技术有深切的体会,深知创办军事工程学院对于国防现代化建设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尽管他面对无校舍、无师资、无教材设备、无办高等军事工程技术学校的经验的现实,但还是发誓不办好军工学院决不罢休。在筹建工作中,经过深思熟虑,陈赓提出:建设军事工程学院,不能按部就班,四平八稳,而要边建、边教、边学。这就是非常条件、迫切需要情况下产生的“三边并举”的建院方针。对于聘请教授、招收学员、购置设备、编制预算、建校舍等诸多问题,陈赓总体上抓全局,而把选调教授工作作为头等大事来抓。1953年9月1日,军事工程学院在哈尔滨如期正式开学。陈赓自受命创办军事工程学院直至1961年去世(1955年以后工作重点转移到北京),始终心系人才的培养和学院的发展。在陈赓的领导下,军事工程学院于1955年已初具规模。到1957年,全院已经建立起27个专科36个专业、101个教研室(教授会)以及配套的实验室、专修室、陈列室、实习工厂和图书、期刊、资料丰富的图书馆、图书室,一个郊外野营训练场和同各军兵种、国防工厂合作的院外实践性教学基地,以及完备的生活服务体系,等等。1957年底,第一期学员完成了毕业答辩(个别专业是毕业考试),学院教学工作走完一个周期,至此,学院基本建成。

按高等教育的一般发展规律,一所大学从创建到达到较高的水平,要经过至少十几年甚至几十年的发展历程。但军事工程学院在几年内就拥有了当时国内一流的校园、一流的设备,尤其是拥有了一大批一流的专家教授,大量的优秀教育资源短时间内齐备,从而在不到十年的时间里,发展成名副其实的国内一流大学。这在高等教育史上实为典型。军事工程学院的成功实践充分证明在我国的国情下,集中力量办大事是高等教育跨越式发展的必由之路,也为后来国家建设重点大学以至于“211工程”“985工程”的实施提供了成功的范例。

二、结合办学实践,确立高等军事工程教育的基本理念

毛泽东主席在颁发给军事工程学院的训词中指出:“为了建设现代化的国防,我们的陆军、空军和海军都必须有充分的机械化的装备和设备,这一切都不能离开复杂的专门的技术。今天我们迫切需要的,就是要有大批能够掌握和驾驭技术的人,并使我们的技术能够得到不断地改善和进步。军事工程学院的创办,其目的就是为了解决这个迫切而光荣的任务。”[1]陈赓在办学实践中,以此为指南,为学院发展确立了基本方针,形成了完整的教育理念,这些理念实际上也成了我国高等军事工程教育发展的重要思想来源。

(一)洋为中用,坚持实事求是学习苏联经验

建院初期的军事工程学院领导班子成员以军队干部为主,缺乏学校管理经验,必须依靠苏联专家顾问的帮助。对于如何向苏联学习,毛泽东主席对陈赓做出了原则性指示:科学技术教育与研究方面要全学,吸取精华为我所用;军事行政管理与训练方面既学又不学,主要学习正规化建设经验与良好作风,克服我们多年形成的游击习气,在官兵关系和军民关系上要保持我军的光荣传统;在政治思想工作方面要发扬我军数十年来行之有效的思想领先、政治挂帅传统,不搞“一长制”“命令主义”。[2]16-17陈赓出色地执行了这一原则,他多次对干部们强调:向苏军学习,不应有半点动摇;要学习人家那种严格认真,一丝不苟的好作风;不懂的问题多问顾问;把经验认真学到手,慢慢变成自己的;要以学生对待老师的态度,去对待尊重顾问团对我们的帮助,搞好团结。同时陈赓也强调,学习人家的经验要注意结合自己的工作实际,要发挥自己的独创性,不能被牵着鼻子走。[2]58-59在苏联顾问、专家的帮助下,军事工程学院虚心学习苏联相关军事院校的科学技术、教学及管理经验,快速进入了正规教育秩序,大大加快了正规化建设进程,同时也坚持了我军的优良传统。1953年,军事工程学院实行苏联顾问团直接嫁接的“横宽竖短”的苏联领导管理体制,实施不到一年,陈赓就对组织编制进行了改革。此外,陈赓还对苏联顾问制定的学院军人教养中的一些形式主义、教条主义予以抵制。

(二)“两老”办院,树立尊重知识依靠人才的思想

陈赓历来重视知识分子工作,模范执行党的政策,使他们积极发挥专长。他曾说,中国革命没有知识分子是不能胜利的,社会主义建设没有知识分子同样不能胜利。[3]277他强调要尊重人才、爱护人才、依靠人才,自觉做好知识分子尤其是高级知识分子的工作。陈赓教育全院“善之本在教,教之本在师”,提倡尊师重道,因此,对专家、教授工作上大胆使用、生活上关心照顾、政治思想上信任帮助。当时的老教师和工农出身的老干部是军事工程学院建院两大主体,学院的各级行政领导由老干部担任,而专业技术领导则由老教师担任。在当时背景下,院内许多老干部对于社会关系较为复杂的老教师在这个绝密级的军事单位备受尊重多有偏见和不理解。为此陈赓提出了“两老”办院思想,即“既要依靠老教授,也要依靠老干部”,团结办院,为培养国防急需的人才共同奋斗。他多次教育、动员干部,要做好团结教师的工作,做贯彻知识分子的模范;强调“你有光荣的‘两万五’,他们有‘十年寒窗苦’”;不要轻视他们,要接近他们,和他们交朋友,使他们感到温暖,充分发挥积极性,为国防建设贡献聪明才智。[4]在陈赓的大力倡导下,军事工程学院形成了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风气,激发了广大教师主人翁的责任感,也奠定了全院团结育人、合力育人的基调。在军事工程学院筹建中,陈赓把教授工作作为头等大事来抓,在军事工程学院建设中,陈赓把建设高水平的教师队伍作为保证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举措。在学院筹建和成立初期便多次请求政务院、高教部批准调进知名专家、教授,从而迅速汇聚了一批高水平人才、形成了师资队伍基础。陈赓要求把专家、教授安排在适当的位置上,让他们有职有权,主持教学、科研工作,充分发挥作用。1954年,学院党委又提出“提高老教师和大力培养新教师,扩大专家队伍”的任务[5],采取以老教师带新教师的方式培养师资队伍,充分发挥老教师的作用。“两老”办院思想实际上是充分肯定知识分子在办学过程中的主导地位。在当时历史条件下,在一个专门从事国防科技教学与研究的绝密单位,陈赓把老教师与老干部相提并论,这是需要相当的勇气和魄力的。这种模范贯彻党的知识分子政策的做法,对于中国共产党人探索自己的执政规律具有重要意义。

(三)以教学为中心,明确全院育人为本的核心使命

为完成“迫切而光荣的任务”,早在1953年2月,以陈赓为核心的学院党委做出把教学作为中心工作、加强对教学工作保证的决定,这体现在《军事工程学院党委会关于执行教育任务中几个主要问题的决定》这一学院早期纲领性文件当中:“学院的中心任务是为完成国防技术教育,培养各兵种高级技术人员。这一繁重而艰巨的任务,如无各种工作的有力保证,是不可能胜利完成的,因此在院党委的统一领导下,加强对教学工作的保证,应成为各部门工作的中心任务。”[6]以教学为中心,本质上是以培养人才为根本任务,围绕教学开展工作,为教学服务,明确了教学工作与其他各项工作之间的关系,统一了全院的步调。服务教学,归根结底是为学员学好服务。因此,“以教学为中心”,换言之就是以服务为教育本质,为教育人才服务,从根本上讲是对党忠诚、对国家和人民负责。[7]

(四)严爱合一,培养德智军体全面发展的专业人才

陈赓认为,学员是国家的宝贝,全院要一切从“让学员学好”着眼,既要严格要求又要关心爱护,即寓教于爱、寓教于严、严爱合一。为了保证能够培养出合格的军事工程技术人才,他从严治院,以制度严肃学院风纪,建设具有军工特色的校风;要求全面控制教育过程,要求学员在政、技、军、体诸方面全面发展。要求毕业的学员应当是政治立场坚定,对党的事业无限忠诚,具有高度的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精神,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身体健康,具有一定的军事修养,能够独立解决本专业的工程技术问题与善于教育自己部属的军事工程师。同时,提出保证学员的健康,让他们吃好、玩好,生动活泼地搞好学习。[7]对于学员的培养,要对国家负责、对学员成长负责,要全员参与、全过程控制、全方位服务,特别是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培养学员的政治思想品质,要求干部深入教学,以身作则、用自己的一言一行潜移默化地影响学员,成为他们的榜样。军事工程学院先后共培养出万余名服务于国防事业的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用人单位对其高度评价,尤其是对其政治思想素质予以认可,评价其作风具有母校风格。

三、追赶国际水平,谋划高等军事工程教育长远发展

1956年国家制定了《1956—1967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纲要》,把发展原子能技术、喷气与火箭技术、半导体技术、电子计算机技术、自动控制技术等国防科技作为重点任务排在前列。陈赓在军事工程学院的教育实践过程中,以国家的战略需要为军事工程学院的使命,以政治家、教育家的眼光和建设一流大学的气魄,带领全院突破科学技术现状、追赶科学技术发展潮流。

(一)与时俱进,积极开拓发展新技术新专业

1954年,陈赓随同彭德怀所率军事代表团赴苏联参观原子弹爆炸实兵对抗军事演习,深受触动,回国后就考虑要着手培养原子弹、导弹的人才。[3]491他与学院党委委员研究提出:军事工程学院要适应这一新的形势,必须紧密结合教学,自觉解决国防工业生产中的技术问题的科学研究方针。1955年,学院在此方针指导下,成立科学研究组织和领导机构,制定系列促进科学研究的办法、条例,举办科学研究会议,创立学术刊物等,大力推动开展科学研究工作。此后,军事工程学院的科学研究工作走向高潮,科研成果不断涌现,并包含着诸多“共和国第一”。在陈赓的大力推动下,开拓新专科新系与开展科学研究工作并举,学院由建院之初23个专科24个专业发展到1960年35个专科43个专业,并建有研究生点16个。陈赓推动发展新武器装备技术、建设新专业,其中导弹和电子计算机技术是他大力推动的两个重点。学院于1958年10月在空军工程系下设导弹原子科,并于1959年2月正式成立导弹工程系(1961年以后改为火箭工程系)。[8]1959年海军工程系下设海军指挥仪与电子计算机科,后来成立电子计算机系。新技术新专业的开拓发展,为军事工程学院分建改建、培养尖端人才奠定了基础。

(二)着眼未来,适时提出军工分建改建建议

军事工程学院组建之初的组织设计就包含着将来单独建立多所专门的军事工程学院的规划。20世纪50年代后期,国家已初步具备建立多所军事工程学院的能力。1959年11月,时任国防部副部长兼军事工程学院院长的陈赓给中央军委写报告,正式提出关于军事工程学院分建、改建的建议。陈赓建议将学院的炮兵、装甲兵、工兵三个常规工程系,以及防化兵学专科、空军和海军工程系的5个专科分出,交有关军兵种,扩建为单独的兵种工程技术学院或并入有关的工程学院;学院除原有的空军、海军、导弹三个工程系外,再建原子、电子两个工程系,将学院的培养任务由培养维护、修理、使用现代化武器装备的工程师调整为培养研究、设计、制造国防尖端武器的工程师。1959年12月底,中央军委第15次办公会议同意了陈赓的建议,并以“尖端集中、常规分散”“双方兼顾、照顾尖端”为方针对军事工程学院指导分建。军事工程学院的任务调整和分建,使我国高等军事工程教育格局产生了改变:全军工程技术院校形成三级分工体制,即中级技术院校培养一般技术干部,新建的军兵种工程学院培养维护、使用工程师,军事工程学院、军事电信工程学院等院校集中力量培养研究、设计、制造工程师。[9]军事工程学院处于该体系的顶端。至此,我国高等军事工程教育格局初步确立。由于这一措施,各分建成立的学院得以在继承军事工程学院办学理念及优良传统的基础上迅速走向成熟。

四、结语

陈赓创办军事工程学院的实践,对我国高等军事工程教育起到了奠基性、开创性、引领性作用,为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第一,陈赓以共产党人高度的忠诚心、使命感,以无产阶级革命家的魄力,克服重重困难,成功地领导创办了军事工程学院,为我国高等军事工程教育发展奠定了基础。陈赓在办学治院过程中,注意把学习苏联经验同积累自己的实践经验相结合,明确建立具有军工特色的校风和培养有军工特色的人才,同时以建设一流大学的雄心,领导全院不断开拓进取、发展创新,使军事工程学院培养出大批国防科技和高等军事工程教育领军人才,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高等工程教育之路。第二,陈赓办学治院方针中所体现的教育思想和理念,在高等教育领域中创造性地诠释了人民解放军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揭示了教育的本质,是宝贵的精神财富,特别是以人为本、严爱合一的高等教育理念仍具有现实意义。第三,陈赓以国家需要、军队和国防现代化发展为战略着眼点,提出军工分建改建建议,积极谋划军事工程学院及我国高等军事工程教育发展的方向,推动了高等军事工程教育格局的确立和高等军事工程教育的发展。今天由军工分建发展而来的各军地院校,均以军事工程学院时期设立的学科专业为根基发展成服务于国防事业、具有特色的优势学科专业。

在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向高等教育强国迈进的时代背景下,陈赓的实践赋予当代高校以重要启示:一要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走中国特色的现代高等教育发展道路;二要有开放的、敏锐的学习意识,抓住机遇、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三要以崇高的使命感、强烈的责任感和充分的自觉性开展教育工作,以立德树人为根本,走内涵式发展道路;四要树立特色立校、争创一流、追求卓越的发展理念和品牌战略意识,明确办学层次定位和服务领域,发挥学校的比较优势;五要加强党对高校的领导,把发扬党的优良传统与本校优良传统相结合,加强党在基层的凝聚力、感染力和服务力,提高党对教育工作的科学化领导水平。

[1] 中央人民政府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训词[N].工学,1953-09-01(1).

[2] 李懋之.陈赓大将创建哈军工[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3.

[3] 《陈赓传》编写组.陈赓传[M].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2007.

[4] 《陈赓大将纪念文集选编》编写组.陈赓大将纪念文集选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452.

[5] 任学文.永远的“哈军工”[M].长沙:国防科技大学出版社,2003:449.

[6] 滕叙兖.哈军工传[M].长沙:湖南科技出版社,2007:168.

[7] 张素姗.陈赓教育思想及对高等教育的启示[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4,(6).

[8] 哈尔滨工程大学校史编写组.哈尔滨工程大学50年通鉴(1953—2002)[M].哈尔滨:哈尔滨工程大学出版社,2003.

[9] 国防科技大学校史编审委员会编.国防科技大学校史(1953—1993)[M].长沙:国防科技大学出版社,1993:146-147.

〔责任编辑:巨慧慧〕

2016-03-21

黑龙江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重点项目“哈军工人才培养理念与实践”(JG2013010215);哈尔滨工程大学哈军工研究中心资助项目“哈军工‘尖端集中、常规分散’发展战略实践研究”(ZD16002)

魏潾(1956-),男,黑龙江齐齐哈尔人,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博士,从事中共党史、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K206.6

E

1000-8284(2016)12-0213-04

猜你喜欢
陈赓工程学院军事
福建工程学院
福建工程学院
福建工程学院
传奇名将陈赓
福建工程学院
青年陈赓革命生涯中的几段往事
军事幽默:局
军事
军事幽默
陈赓军事思想简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