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记者 林梅琴
你妈喊你回家相亲
本刊记者 林梅琴
相亲这事虽然俗套,却充满了戏剧性,有人欢喜有人愁,人生百态,尽在其中。在咱们福建,有奇葩到把相亲当生意运营的,也有操碎心的父母自发组织相亲会的,更有各种你想不到的相亲习俗。
日子一天天过去,又迎来了新的一年,老人家老了,小孩子大了,而对于年轻人来说,男大当婚,女大当嫁,相亲的好时候又到了!
泉州的小江,也在大学毕业两年后,光荣地加入了“恨嫁”队伍。她今年周岁24,可按家乡的风俗,过了年她就虚岁26了。作为“严重”晚婚者,她早已被家里催过无数次婚,本来不怎么着急的她,也觉得好像应该要急了。无奈交际圈太窄,每天接触的都是那拨人,自己性格还内向,她想来想去,似乎只有相亲这条路可以走了。
无奈之下走上“漫漫相亲路”的,其实又何止小江一人?对于相亲,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相亲这事虽然俗套,却充满了戏剧性,人生百态,尽在其中。
2014年12月,莆田籍漫画家“小椰子君”创作的一组漫画在网络上走红。她以图说的形式,展现莆田式相亲的种种奇葩现象,引来不少莆田同胞的共鸣。“花开花落又一年,莆田相亲又一劫。”“小椰子君”的这句调侃,是无奈,也是现实。
据莆田网友“蜀黍表酱嘛”介绍,他们村及附近乡镇的人多数不注重教育,很多人念到初高中、职专毕业便出去闯荡,“所以普遍出来相亲的都是十八九岁的小屁孩们,也有家里很穷念不起书赶紧嫁人给家里贴补家用的”。
拿下中国民营医院半壁江山的莆田东庄镇,男女结合基本上通过相亲。这里的人财大气粗,聘金高得离谱,一二十万算是少的,上百万毫不稀奇。而他们给起媒人介绍费来,也大方得很。撮合成功一对,媒人就能获得3000元至5000元不等的介绍费,一次赚上万元钱的,也非天方夜谭。高回报带动了媒人这个旧行业的重新崛起。
近年来,莆田媒人队伍日益壮大。新年前后历来是相亲的旺季,每到这时,一大波来自各行各业的男女老少便临时转行做媒人。他们良性竞争,互相交流手上的资源,事成之后佣金对半。
自古以来,媒人在人们印象里便是个能说会道甚至夸大其词的形象。在利益的驱使下,他们自然希望多撮合成一对是一对。于是小的说大、没的说有、坏的说好——这样的事情可不少。
“林家有待嫁,陈家有未婚,王家有两个,苏家今年满十八。”在“小椰子君”的漫画中,媒人们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地收集未婚男女的信息,并按长相、家庭情况分出类型和等级,并进行搭配,然后一家一家通知,包装男女形象。
相亲的模式其实很简单。由媒人带着男方上门,女方泡茶给男方喝,并聊天15分钟左右,男方趁这时间观察女方言行举止、相貌。若有意的话,男方就会向女方要电话号码继续联系。
拿到电话号码的男方,一般会给每个相看过的对象都发一遍短信——说起来有点夸张,为了提高相亲的成功率,一天的时间里,男方有时竟要在媒人的带领下相10多次亲,因为相的人实在太多,甚至还出现过发短信写错名字的乌龙。而女方如果无意,完全没必要出于礼貌回复,这时候回复,就代表有意了。
聊天的话题倒是没什么特别的,无非围绕各自的生活、兴趣展开,加深对彼此的了解。男女双方若是聊得投机,接下来便又是媒人出场了。他们会极力发挥自己的口才,向相亲双方吹捧各自的对象,并发动周围人进行“洗脑”。
别以为这时候郎情妾意、你侬我侬就算相亲成功了。
男女双方若真有意结成夫妻,女方的家长便出现了。婚姻成与否,女方家长点不点头是关键。他们会综合家世、名声、年龄、生肖、健康状况等条件,挑出最合适的一个对象,而女孩多数会听从父母的安排。
那么,从男女双方第一次相看到定亲,这整个过程需要多少天的时间呢?答案是:最快3天,最慢10天。
也别以为定了亲就算万事大吉。不到真正结婚的那一天,双方都还处于观望状态,随时寻找更好的下家。只要还没结婚,就有可能出现女方被更高聘金吸引,反悔退回聘金的情况。就算这样,男方也不见得就气得跳脚,因为他们要忙着奔赴另一场相亲去了。
相亲并不是坏事,不过如此相法,难免让不少年轻人无法接受,怪不得“小椰子君”等莆田人会忍不住在网上吐槽了。
莆田籍漫画家“小椰子君”以图说的形式,展现莆田式相亲的种种奇葩现象,引来不少莆田同胞的共鸣。
年近30的长乐人王先生最近终于找到了真爱,不过不是通过相亲。此前,他也在相亲队伍里摸爬滚打了好几年。在认识现在的女朋友之前,他每周都被父母催着回家,回了家就相亲。
“基本上就是由媒人带着和女孩子压马路聊天,平均一个七八分钟吧,一天下来能相十几个。”这样的场合见多了,王先生也变得有些麻木,“能有什么感觉啊?就是非常的模式化,话题无非是那几个,很无聊。”
如果只是无聊就算了,要是碰上奇葩的相亲对象,真能膈应死人。女方见面就问有无车房、存款多少,男方自然没有好脸色;而男方上来就说“女的到了这个年纪不太好找了吧”,也会让人无言以对。
说到底,相亲还是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提高情商很重要。
三明的女孩小A相过十几次亲,至今难忘第一次相亲的对象——当然并不是什么好印象。当时介绍人称男方长得不错,身高1米75,自己做点小生意。结果身高1米67的小A在见面后发现对方比自己还矮,而所谓的做生意,其实是“初中毕业陆续打过几份工”。当看到男方那脏兮兮的手指甲和油腻的头发后,她更是连水都喝不下了。
这事还没完,因为是第一次相亲没经验,小A给对方留了联系方式,男方很快加了她的QQ,并在她QQ空间的每条“说说”下都留下了华丽丽的评论。他还因为年纪比小A小了一个多月便称她为姐,让小A尴尬不已。
已婚的福州人小芳也是一路相亲过来的。她记得曾有个相亲对象约她在咖啡厅见面,因无话可说,两人就各拿了本杂志翻看。坐了一会儿,小芳想提议各回各家,没想到抬头一看,对方竟然睡着了,还打起了呼噜。碍于情面,小芳并没有离开。而后对方表示,对她挺满意的。当然了,小芳一点儿也不满意他。
2015年11月11日,在福州于山公园浩然亭附近,市民们自发组织起了相亲会,现场人头攒动、人声鼎沸,比赶集还要热闹。(林梅琴/摄)
不过,也不能以偏概全地说相亲就一定碰不到好对象。宁德古田的程序员周先生因为不善言辞,被相亲对象拒绝过无数次。几个月前,他经人介绍与同乡的张小姐相亲,想不到,两人竟然“很有得聊,感觉有说不完的话”。相见恨晚的他们现在已经在筹备婚礼了。
忙于工作,加班不断,无暇参与社交活动,认识新朋友的途径少得可怜,耽误了恋爱、结婚的好时机,这是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下众多未婚青年的困境之一。
平面设计师张小姐说:“其实熟人介绍相亲还是挺靠谱的,至少比婚恋网站或中介的资料可信度更高,遇上奇葩的概率也小点。”她认为,相亲不过是一种认识异性的方式,没必要太抗拒。
如今,相亲模式也不像以前那么单一了。不少年轻人就选择了未见面前先通过QQ、微信相互了解,能聊得来再约见面,众多QQ相亲群、微信相亲群也顺势而生。
看到“双十一”,现在很多人的第一反应是“买买买”,而对于单身者来说,它还是个尴尬的“节日”——“光棍节”。
2015年11月11日,福州于山公园浩然亭附近人头攒动、人声鼎沸,比赶集还要热闹。走近一看,行道树之间拉着多条铁丝,上面挂满了写着征婚信息的红纸条。原来,这是一场市民自发组织起来的“双十一”相亲会。
不过奇怪的是,挨挨挤挤的人群中都是上了年纪的大爷大妈,几乎看不到年轻人。难道这是一场专为老年人举办的相亲会?不不不,其实这些大爷大妈都是为了子女的婚事而来。其中不少家长,还是瞒着对相亲有抵触心理的子女偷偷来的。
他们在茫茫的征婚纸条中,看身高、看学历、看职业、看家产,看来看去,就是为了搜寻适合自家子女的那一个。而他们交流的话题,无非就是“你孩子是男是女?”“几岁了?”“在什么地方工作?”
记者逛了一圈,发现家长们的困扰其实差不多:有的子女崇尚晚婚,而父母希望他们早日成家;有的子女因为各种客观原因,一直难觅良缘;还有的子女或父母要求高,挑来挑去,就是挑不到满意的对象。
每个周一、周三、周六,是于山相亲会例行举办的日子。(林梅琴/摄)
而从现场挂出的征婚纸条上看,未婚女性的信息明显多于男性,其中不乏高学历、高收入者。大多数女方家长对于男方的要求,除了“工作要好”之外,“有房有车”几乎成为必备条件。未婚男性的家长,则多数希望未来的儿媳妇从事教师、公务员等看起来比较“稳定、清闲”的职业。
据了解,于山相亲会已存在10多年之久,一开始是老人们晨练时互相交换未婚子女的信息,后来几个老人凑在一起,汇总了手上的信息,每周定期举办小型相亲会。之后,闻讯前来为子女相亲的老人越来越多,发展到现在达到了一场近千人参与,还出现了婚介摊,成了于山上一道特殊的风景。
不过,要注意的是,那些婚介摊多数是收费的,不仅获取信息要收费,有的登记信息也要收费,除了少数几家持有工商执照外,其余都是非法营业。在场的部分家长还告诉记者,里面有些婚介摊实际上是黑中介,挂出的是虚假信息。
可怜天下父母心,家长为子女婚嫁操碎了心。但如今,年轻人多渴望婚恋自由,对父母的“老土”观念嗤之以鼻;而有些家长因子女迟迟未找对象而着急上火,难免乱了方寸。两代人的婚恋观大相径庭,不少“家庭大战”由此引发。
在相亲问题上,意气用事或操之过急,只会让最关心你的人和你最关心的人受伤害,父母与子女相互理解,才是解决问题的钥匙。
厦门的林小姐一向孝顺,30岁的她也听从父母的安排相过很多次亲。可前一段时间,她却和妈妈大吵了一架,因为妈妈责怪她拒绝了相亲对象的邀约。
事实上,那天已是晚上10点多,她刚加完班回家,那个只见过一次面的相亲对象突然约她去KTV和一群陌生人一起唱歌,她觉得不太安全,就拒绝了,没想到妈妈知道后,却说了她一顿。林小姐气得要命,觉得妈妈不替自己着想,只想着赶快把她嫁出去。
过了几天,林小姐消了气,认真地对妈妈说了自己的想法:“为了结婚而结婚,万一找个不合适的,以后说不定还要离婚。”其实,哪有父母不希望子女过得幸福?她的妈妈也早就意识到自己急过了头,只是不好意思先向女儿道歉。一番沟通之后,母女俩达成了共识,和好如初。
婚姻乃大事,多少年轻人为此愁肠百结,又有多少父母为此不能安眠,有人甚至怀念起了遵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古代:“反正都是盲婚哑嫁,眼一闭一睁,婚姻问题就解决了。”你若真这么想,那可要贻笑大方了。
说起福建人相亲的历史,那可是源远流长,而且各个地方有不同的相亲习俗。这些习俗从古延续至今,入乡要随俗,乱了规矩,事情多半就办不成了。
在漳平,相亲一般是男方站在天井,女方从左偏厅经过大厅走到右偏厅,男方就趁着这短短的时间看上几眼。
相亲若是合了意,接下来当然要有所表示了。清流这边的做法是男方家人留下吃饭。
莆仙一带则是女方为相亲的男子准备鸡蛋或者线面当点心,男子吃了,就表示看上了。
在建宁,女方要躲起来看前来相亲的男子,如果有意,就出来倒茶。这时候男方看到了女方,要是满意,就接了这茶。
而在建阳,女方会在男方临走前泡一碗糖水给他喝。这糖水可不是随便喝的——整碗喝完表示满意;喝半碗表示留有余地,需要媒人从中协商;若只沾沾唇意思意思,那就是没有看上了。
知道了吧?相亲的讲究可多了。那么,古时候还有哪些常见的相亲习俗呢?
南宋吴自牧的《梦粱录》记载:“男家择日备酒礼诣女家,或借园圃,或湖舫内,两亲相见,谓之相亲。”也就是说,古人相亲,男方要挑好日子,带上好酒、礼品到女方家里,要么在园圃里,要么在湖上,双方见个面,就算是相亲了。此外,相亲时桌上要摆酒杯,“男以酒四杯,女则添备两杯,此礼取男强女弱之意”。
杜甫在《丽人行》中写道:“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农历三月初三,便是古代的上巳节,传说中王母娘娘开蟠桃会的日子。这一天,久居深闺的姑娘们纷纷出门踏青,在河畔流连嬉戏。而男子们也在河渠两边玩起曲水流觞的游戏。什么叫曲水流觞呢?就是让酒杯从河渠上游顺水流下,停在谁面前,谁就喝酒。这样欢乐的场合,当然最适合相亲了。
在古代,“洞房花烛”经常和“金榜题名”放在一起说,这两件事不仅都是人生得意事,相互之间还真的有些关联呢。
“同年大会”在古代,就是高端的相亲节,是专门为权贵们挑选女婿而备的。这个风俗起于唐朝,当时一到科举考试放榜那天,那些中了进士的,就到长安城景致最好的曲江池畔举行“同年大会”,而城中权贵家待嫁的女子们,便出来寻找意中人。要是相中了,男方便由父母托了媒人提亲,甚至于当即拜堂的。
民国以后,虽然提倡自由民主,但相亲还是免不了的。形式嘛,不外乎两种。
一种是男方家长出面到女方家里,被相看的女子出来倒茶、点烟,该看的就看得差不多了。泉州、连城等地还会看女子手掌软硬、皮肤粗细,判断她有没有福气。
还有一种就是相亲的男子直接到女方家里,相女方的同时也被女方相。这种情况下,被相看的女子一般露个面就会退回内室。
相亲小贴士
相亲时最怕遇到什么样的对象?本刊随机采访了数十位20~35岁的男性和女性,他们/她们的答案是——
这五种“相亲女”最不受欢迎
自以为是,没来由的傲气
装腔作势,做作
长得太难看,打扮不得体
强势,咄咄逼人
没礼貌,不孝顺
这五种“相亲男”最讨人厌
不爱干净,油腻邋遢
爱吹牛、爱炫耀、爱算计
心急,没认识多久就动手动脚
大男子主义或娘娘腔
没素质,脏话连篇、举止粗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