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守辉
在课程改革创新探索的道路上,如何通过加强课程建设,促进师生共同成长,始终是我们不断探究、不断反思的重要课题。我校在发挥乡土资源优势,开发校本课程,凸现学校特色方面做了积极的尝试。
一、如何实现学校的新跨越、新发展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规定:“学校在执行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同时,应视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具体情况,结合本校的传统和优势、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开发或选用适合本校的课程。”
我校是一所农村初级中学。在追求学校新跨越、新发展的进程中,我们一直在不断反思、不断探索,不断追问: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有哪些能够成为学校课程的资源?学校课程是否有利于学生可持续发展?学校发展新的突破点在哪里?
徐特立先生曾经说过:“最原始的、最基本的、最唯物的教材,就是乡土教材”。经过思考我们看到,红席文化、董家口建设等这些乡土资源,为我们开发校本课程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如果对这些乡土资源进行开发,不仅可以弥补国家课程的不足,满足学生生存与发展的需要,还可以让学生接受熏陶,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人文精神和综合素质,也有利于把时间还给孩子、把健康还给孩子、把能力还给孩子、把快乐还给孩子。
二、乡土课程的开发与实施
在明确学生发展需求、学校育人目标以及社区课程资源的基础上,学校逐步开发与实施了30多门乡土课程,为保证这些课程能够实施下去,我们采取了有效措施。
1.加强领导,建章立制
学校成立了由校长任组长的乡土课程开发领导小组,建立了校长室、教科室、教导处、教研组、家委会五级管理网络,群策群力,民主开放。建立并完善了《校本课程申报审议制度》《校本课程“选课走班”管理办法》等。
2.组建团队,重视培训
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实施,教师是关键。我们成立了10个开发团队,分管学科干部为队长,教研组长、备课组长、骨干教师为队员。为了打造一支“业务精、能力强、素质高”的开发团队,我们深化校本培训,引领专业成长。一是开展以“课程意识培养”“校本课程开发”为主题的培训。二是邀请专家做专题讲座。三是走出去,学进来。四是举办论坛,思维碰撞。
3.合作探究,走出课堂
为确保有更多的合作探究时间,让师生参与乡土课程开发,我校确立了以“导学案”为载体的“332、五环节、40分钟”课堂教学模式,将每节课45分钟改成40分钟。
从2011年开始,每年九月份,学校乡土课程开发领导小组先后组织历史、思品等学科教师30多人,带领七年级的6个研究性学习小组,利用综合实践活动课或双休日时间,走出校园,走进社区,探寻“红席”文化。让学生依据自己的探究方向和任务,开展问卷调查、走访老人、查阅资料、实地观察、拍照摄影、编席体验,并在筛选、分析、整合大量数据和材料的基础上,师生一起编写出了乡土教材《我的席乡,我的家园》,系统介绍了红席的发展历史。
4.学科整合,回归课堂
课堂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为了增强乡土课程资源的知识性和实践性,丰富教学内涵,真正实现课程目标,我们要求教师在制定学科教学计划、集体备课、开展研讨活动时,要做好统筹规划,科学整合。集体备课时,坚持做到定时间、定地点、定主题、定主讲人,依据校本教材,充分利用《备课组工作手册》,精心钻研学科整合。如《我的席乡,我的家园》与《中国历史》《综合实践》学科整合;《崛起的董家口》与《思想品德》学科整合;《太极拳》《太极扇》与《体育与健康》的整合等。
5.家校携手,“选课走班”
我们按照以下流程实施“选课走班”:课程设置编制——开会动员——发放《选课指导手册》——指导教师选课——教师、家长指导学生选课——整理统计调整——确定课程、学生——调配任课教师。
为了给“选课走班”提供广阔的空间,学校投资千万元,先后建设了综合实践活动室、舞蹈室、图书室、阅览室等,功能室设施齐全。截至目前,我们共有30多门课程进行“选课走班”。校本课程指导教师大部分是兼职的,也有专职的。同时,还专门聘请民间艺人作为校外辅导教师,定期进校指导,拓展知识。
6.聚焦乡土,开设讲座
学校定期开展乡土文化专题讲座,介绍家乡的风光、风俗、风情、历史等知识。每年清明节之际,邀请本地的老革命者到校进行抗日宣讲;还邀请董家口相关领导为学生做家乡美专题报告——《青岛董家口港区托起“蓝色”发展之梦》,以此激发广大学生的学习热情,增强爱国、爱家乡之情。
7.言情立志,组织竞赛
利用“海之韵”文学社平台,让学生说家乡、写家乡、赞家乡、畅家乡,抒情励志,刊登优秀作品;结合每年的读书节活动,举办“爱我家乡”优秀习作评选;定期开展“家乡美”“烽火岁月抗日情”主题演讲;还组织学生开展“董家口港杯”摄影比赛、“我手绘港口”创意绘画比赛、红席编织大赛、红席文化广告语设计比赛,等等。
8.阶段总结,考评激励
教导处每月对指导教师的备课、上课、学生成果等情况进行检查评比,其结果纳入教师绩效考核;每学期末,学校组织“优秀乡土课程”评选活动,颁发获奖证书和赠送一年的教育期刊。组织家长、学生调查问卷,满意度达不到半数的课程,下学期取消课程设置。
指导教师每节课从学生出勤、课堂表现、学习任务完成情况等方面,通过学生自评、同伴互评、教师点评等手段,对学生参与选修课程情况进行A、B、C、D四个等级的评价,评价结果存入学生的成长档案袋和《学生感恩教育——社会大课堂记录手册》。每学期末举办“泊中达人秀”比赛,获奖学生被评为各类素质发展之星,如,剪纸之星、读书之星、科技发明之星等。
三、收获与反思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经过几年的努力,学校课程建设和教育改革催生了丰盛的硕果。主要收获是:
1.课程开发成为提升教师素养的重要途径
我校乡土课程的开发与实施,增强了教师课程意识,提高了课程开发能力,提升了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在开发过程中,教师要研究好国家课程,又要做好学校课程,对各级各类课程的理解能力把握能力有了很大的提升。学校课程引发的教学方式的变革,教师教学理念等均发生重大变化,在一定程度上也提高了教师对国家课程的实施能力,也相伴着获得了各种奖励。
2.乡土课程的开发提升了学校的社会影响力
如果说国家课程是必选动作,那么学校课程就是自选动作。学校的乡土课程建设引起了教育主管部门、社会各界及媒体的广泛关注。学校先后承办了青岛市“让‘非遗走进校园,让历史走进生活”教学现场会、黄岛区教育教学现场会、“1751”工程第四片区第六次会议。
教育学者朱永新曾经说过:“一所好学校必须是一所有品味的学校,有特色的学校”。而特色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是个系统工程,虽然我们做了些许的探索与实践,但我校的乡土课程建设依然行走在路上。我们积极进取、开拓创新,使乡土课程的建设逐渐走向科学、规范、完善,努力把学校发展成为更有特色的现代化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