闫志刚
没有任何一项教育改革如高考改革这般牵动人心,也没有任何一项教育改革如高考改革这般错综复杂。细数新一轮高考改革的变化,很显著的一点是,越来越多的省份放弃了独立命题的做法,转为采用国家统一命题试卷。
高考改革十几年,改来改去却走回国家统一命题的原点,这是否意味着高考改革开了历史“倒车”,将要走回十几年前的老路?
高考命题“统分”轮回
2015年12月,教育部召开《教育规划纲要》实施5周年系列新闻发布会,在介绍高考招生制度改革有关情况时,教育部高校学生司副司长王辉表示,作为高考改革一项重要成果,增加高考使用“全国卷”省份任务基本完成。
王辉介绍,目前,辽宁、江西、山东3省份2015年已使用全国卷;安徽、福建等8省份已申请2016年起使用全国卷,自此全国卷使用省份从2014年的15个增加到2016年的26个。这意味着全国绝大多数省份已经回归到高考“全国卷”的阵营。
高考使用“全国卷”看似是各省的自发行为,背后却折射出新一轮高考改革的趋势与走向。
2014年9月3日,国务院发布《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简称《实施意见》),标志着新一轮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正式启动。作为“考试内容改革”的一项举措,《实施意见》明确:“2015年起增加使用全国统一命题试卷的省份”。
在2015年3月全国“两会”期间,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对媒体公开表示,将扩大高考统一命题试卷地区范围,2015年新增3个省份,2016年再增加7个,全国将有25个省份使用国家考试中心命题试卷。显然,实际情况已超过袁贵仁的预期。这意味着,越来越多的省份在高考命题上,放弃了“独立”,走向了“统一”,高考命题逐渐回归2000年前的全国“一张卷”局面。
实际上,高考命题的“统分”之路,与新世纪高考改革之路相伴而行,也是这十几年高考改革的缩影。
2000年之前,我国高考采用“3+2”模式,全国“一张卷”,从2000年开始,伴随高考大幅扩招,高考改革步伐加速,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高考命题由全国“一张卷”向“各省独立命题”的转变。当年江苏、浙江、广东、山西、吉林五省试点进行高考“3+X”模式,2001年,又有13个省加入“3+X”模式。自此,“统一高考,分省命题”的组织方式逐渐成型。这期间,由于新课标等因素的叠加,高考命题可谓乱花迷眼,一般人已很难说得清全国究竟有多少种命题模式。
近年来,随着高考改革形势明朗,越来越多的省份开始选择“全国卷”,2016年只有北京、上海、浙江等5个省份(港澳台地区除外)成为“例外”。就此,我国高考走过了由“统”到“分”,再走向“统”的轮回。
“统分”利弊争论犹存
从眼下情况看,绝大多数省份已经回归“全国卷”,余下的几个省份,北京、天津、上海众所周知有着独特的高考“生态”,浙江、江苏则承担着高考改革探索重任。从一定程度上说,在目前可能的限度内,已经实现了全国高考“一张卷”。
然而,高考“一张卷”的回归,自始至终争议不断。
当《实施意见》做出增加使用全国统一命题试卷的省份的决定时,21世纪教育研究院就在第一时间进行了网络调查。调查表明:在文理不分科、一年多考等高考议题中,高考全国统一命题有着最高“共识”,有80.1%的人赞同高考全国统一命题,即全国一张卷;只有19.9%的人支持现在的分省命题方式。
正如网友坦言:“全国统一试卷、统一标准、分数线尽可能统一,方能确保教育公平,这才是高考改革的关键。”
对此,21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杨东平认为,高考这样的大规模考试应该遵循简单易行、科学高效的原则。全国统一命题也是解决流动人口子女在流入地参加高考的前提和基本措施。
复旦大学教授葛剑雄则认为,当初高考从全国统一试卷变成各地自主命题,是改革的结果,因为当时各地教学水平、课程,特别是教材不统一,考试当然也要从实际出发,由全国统一命题改为各省单独命题。但现在恢复“全国卷”是否在走老路?是否建立在科学论证、调查研究比较的基础上?
事实上,鉴于各地实际情况不同众口难调,统一命题看似公平实则不公。原教育部考试中心副主任应书增曾举过一个例子,“上海有一年的作文题叫做《面向大海》。对上海的学生来说,这是一道好题,发挥和创作的空间都很大。但如果出题人把这道题当成全国性统考的题目,就不能用。很多山区、内陆的孩子从来没有面朝过大海,对于他们,背靠大山这样的题目也许更合适。”
显而易见,围绕高考命题的“统”与“分”,这其中除了基于高考考试内容的权衡,更有着高考公平的考量。
时移世易,此“统”非彼“统”
高考统一命题看似是考试形式的问题,实质上是考试内容的深刻变革。同样是全国统一命题,十几年前与今天,却面临着截然不同的高考“生态”。
从大的环境看,最大的改变在于我国高等教育已经进入大众化阶段。
细数新世纪以来教育领域的重大决策,大学“扩招”无疑最引人注目、影响深远。1998年,全国高考报名人数为320万人,录取108万人;2014年,高考报考人数近千万人,高校毕业生总数达到727万人……这项改革决策,改变了万千青年人的命运,也改变了中国教育的“生态”。
中国教育学会会长钟秉林指出,随着“大众化”的进度,高等教育规模急剧扩大,利益相关者在增多,不同的利益群体有自身的利益诉求,有些利益诉求差异比较大,个别的利益诉求甚至是相悖的。
从高考改革自身看,本轮高考改革被认为是继1977年恢复高考之后,最具革命意义的一次改革。高考改革千头万绪,但归结起来主要集中在两个层面,那就是高考要考什么?怎么考?而高考回归全国统一命题则是这两点的集中反映。
经过十几年的探索,当前高考改革已经有了清晰的思路,国务院《实施意见》的发布就明确了高考改革的时间表与路线图。2014年启动考试招生制度改革试点,2017年全面推进,到2020年基本建立中国特色现代教育考试招生制度,形成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考试招生模式。
从《实施意见》不难发现,本轮高考改革继承了《教育规划纲要》“综合评价,多元录取”这一大的方向,但在“减少统考科目”“不分文理科”“一年多考”等方面则更加具体,也更具有可操作性,这显示出近年来高考改革虽争议不断,但并非止步不前。
简单梳理最近十几年的高考,从最初的全国统考“3+2”模式,到各省根据实际所探索的“3+X”“3+X+1”等,既作为高考形式而存在,而每种形式也反映着不同科目组合的变化,形式之上都附着内容。
有了这样的政策背景,作为高考改革的内容之一,全国高考统一命题与高考改革大局相适应,既是形式的改变,也是内容的改革。时移世易,今天的高考“一张卷”,已经与十几年前境况迥异。相比于十几年前,今天的高考改革更加引人关注,更需要凝聚共识与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