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办高校两级管理模式改革探究
——以西安思源学院为例

2016-02-26 15:15:07张娟徐文西安思源学院陕西西安710038
新丝路(下旬) 2016年7期
关键词:校院思源西安

张娟 徐文 (西安思源学院 陕西西安 710038)

民办高校两级管理模式改革探究
——以西安思源学院为例

张娟 徐文 (西安思源学院 陕西西安 710038)

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我国民办高校不断增多,以公办高校的校院两级管理模式为范本,民办高校开始普遍设置二级学院,校院两级管理体制在民办高校管理中盛行。但是,由于对两级管理机制的认识不足,管理人员未经过系统培训,在实施管理过程中,存在着权责不明、运行不畅、资源配置不合理等问题。论文以西安思源学院这一地方民办高校作为案例,分析在实际的改革中所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的办法。

民办高校;两级管理模式;改革

【DOI】10.19312/j.cnki.61-1499/c.2016.07.040

一、民办高校校院两级管理模式的发展及现状

随着社会的分工不断细化,社会对于高等教育人才的需求不仅越来越大,而且也越来越细,这样的社会需求使高等教育系统不得不改革内部的结构来更好地发挥自己的职能。这给高等学校发展带来了无限的发展机遇,同时也带来了艰巨的挑战。改变管理组织形式,提高办学效率已成为民办高校发展不可逆转的趋势。传统的高等学校管理体制已不能满足现下高等学校管理工作的需要。尤其是以提高办学效率为宗旨,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的民办高校,需要不断革新管理方式,以适应社会对人才培养的需求。

20世纪50年代初,为适应建立计划经济体制的需要,从1951年开始,我国以前苏联高等教育为蓝本普遍采用校(院)一系两级教学管理体制。[1]直到20世纪80年代,随着经济转轨及快速发展,社会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激增,在政府和政策的主导下,公办高校不断的扩充或者合并,一批民办高校也如雨后春笋般出现。这一时期,高校主要实行的是旧的校(院)、系两级管理机制,系级单位作为一个兼具教学和行政双重任务的管理部门而存在,不仅仅管理教学、科研等日常事务,同时还可以独立的提供决策。

但随着大学的规模不断扩大,很多民办高校在建立之初就已经规模宏大,许多系部的师生数已达到几年前一个独立院校的规模,因此,很多的民办高校开始改造校内的组织结构,或升系科为学院,或合系为学院。[2]升级为学院的系,由于规模的扩张,使得学科覆盖愈加广泛,相邻或相近的学科都已容纳在统一系统内,这样更加有利于学科之间的融合,对于资源的综合利用以及办学能力的提升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因此,20世纪90年代初,校院两级管理体制已成为各类高校发展的潮流,民办高校也不例外。目前,我国高校几乎都设置了二级学院。组建学院,推行校院两级教学管理体制已成为高校学科建设发展与内部管理体制改革的一种趋势,得到越来越多高校的认可和推崇。

二、民办高校两级管理模式改革中存在的问题

高等学校要进行顺畅和良好的管理,科学合理的机制是必要的组织保障。目前,我国民办高校多数采用董事会领导下的院(校)长负责制,中层系部几乎均实行主任负责制。这样的组织机构主要分为教学管理、学生管理和后勤管理三大块。部门设置基本上是按照行政管理的模式,主要分为行政部门和教学部门,行政部门包括各事务办公室、人事处、教务处、财务处、学生处等,教学部门由各院系及专业组成。这样的组织形式最大的问题就是教学与管理、科研等活动分开,各个部门领导之间缺乏沟通,无力统筹。

因此在20世纪90年代初,西安思源学院进行了一系列的院系改革,初步实行校院两级管理模式,在这样的模式指导下,学校将管理重心下移,把各行政部门的权力下放到各个院系,以此加强院系的工作职能,落实院系管理职责。这样的管理体制,可以借助学科之间的沟通和互补,在学科范围内将教学和科研结合起来,一定程度上解决了长期以来行政管理和学术管理不融合的困难,并且在进行人事管理的时候,能够因地制宜,有的放矢。但是这样的管理实施时间长了,也在实施和管理中显现出一些弊病。

1.各管理机构权责不明,出现责任推诿现象

管理学认为,责权相应是重要的管理原则,也是高等院校实施二级管理的基本保障和要求。权力分配体系是校内管理运行机制构建的灵魂,也是二级管理运行机制是否科学、合理的关键。[3]在二级管理体制改革的路上,西安思源学院走得也是不慎艰辛。通过对各二级学院院长进行访谈和调查,80%以上的院系负责人认为:在学校的管理中,由于在管理机制变革的初期,使得很多部门的权责划分不清晰,各部门之间的事务出现很多交叉、重叠或者空白的现象。当出现问题时,很容易出现责任推诿现象。

在具体的人事、科研、教学、办学等事务方面,管理权限依旧大部分集中在学校及其职能部门手上,院系只是被动的执行机构。由此造成学校二级学院管理运转周期长,二级管理功能和优势也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

2.管理部门之间缺乏沟通,运行不畅

通过对学校二级管理的实际调查,发现该校的二级管理组织形式有名无实,表面上是建立了二级管理制度,但在实际操作中,基本上还是旧的管理体制和管理模式。其内部管理在很大程度上带有浓厚的行政管理色彩,这种管理机制的主要弊端是机构重叠,队伍臃肿,人浮于事,职能交叉,中间环节太多,办事效率低下。

各部门之间并未形成对学校发展的整体眼光,而是只局限于自身的工作,导致各部门之间没有实际的沟通和了解,不能精简事务,在日常工作中重复性工作太多。这样不仅导致工作效率低下,教职员工也疲于日常繁杂事务的应付,久而久之缺乏了工作热情。

3.内部教育资源配置不合理

高等教育资源是指学校用于办学、建设、科研等需要的所有人力、物力、财力、信息资源的总和。它是一个组成、维持、参与并服务于学校教育的资源系统。如果能够对这些资源进行有效的最佳的分配,就可以最大限度的提升每种资源的使用率,也可以精简部门事务,使人员配置更为合理。

在实际的运行操作中,该学院出现了资源浪费、资源分配不均等问题。主要表现在,将大量的财力资源用在外部的包装上,而不从学校的教学硬件设施、科研建设方面入手,导致资源有很多的浪费。同时,在各院(系)的资源分配上,为了加大优势专业的知名度,就把大量资源投资在大的、招生较好的专业,牺牲了基础专业或弱势专业的利益。

三、完善民办高校两级管理模式改革的对策

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除了管理者的观念落后之外,最大的原因就是整个模式的运行机制还是不健全,无法承担起整个学校的改革和发展。要改变现状,需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更新观念,人本管理

传统的科层制管理模式已经完全不适用现代的管理,尤其在一个以育人为主要目的的高等学校,张扬人的个性,发挥每一个人的潜能是管理者需要去追求和探索的主要任务之一。以人为本,已经成为现代管理的核心。管理者不仅仅要树立“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的管理理念,更要使用人性化的管理方式,注重对每个人的人文关怀。学校的管理既要适应每一位教师的发展,也要因材施教,注重每一位学生的成长。

2.加强队伍建设,提升决策水平

首先,应该提高学校领导的决策能力,不仅仅能够清楚的定位学校以后的发展,还应对当前的高等教育发展局势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在面对风险的时候可以及时的做出决定规避风险;其次,加强管理干部的管理理论知识培养和管理能力的培训,使其在日常工作中能用科学的理论来武装自己,合理的行动来更好的为学校发展服务;再次,设置职员分类管理制度,实行职务、职级相结合,以利充分调动各类管理人员的积极性。

3.塑造良好的校园文化

良好的校园文化,可以使全员都处在一个轻松、和谐的氛围中,大大提升管理效率,良好的校院文化需要物质文化的支撑,制度文化的保障,以及精神文化作为核心动力来推进。因此在管理中,应该大力加大学校各方面的设施建设,使教师和学生处在一个优美良好的物质文化中;同时,也应该有科学合理的制度,公正平等的对待每一个人,也能为每一个人的发展提供有力的支付保障;最后,应该在学校的发展中积淀深厚的历史和精神,才能使学校更加具有凝结力,能够更加团结得促进学校更好的发展。

[1]姚永昌.高等学校校院两级教学管理体制改革问题研究——以A校为个案[J].西南大学.2012

[2]康克军.论我国大学学院制的发展[J].大学教育科学,2004(8):24

[3]吴杨《大学学院制制度下内部管理与运行机制创新探讨》,《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2000年第12期.

张娟,女,陕西汉中人,西安思源学院助教,主要研究方向是高等教育学、教育学原理。

猜你喜欢
校院思源西安
Oh 西安
西安2021
My Dreams
《西安人的歌》突如其来?
当代陕西(2019年6期)2019-04-17 05:04:10
基于新形势下的校院两级管理体制改革研究
定积分及其应用
追根溯源 回到西安
Hippie
学分制下的校院教学运行管理思考与实践
校院共育护生早期进入临床的设计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