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治国理政的基本思维轮廓

2016-02-26 18:34杨兴林
新疆社会科学 2016年5期
关键词:理政治国现代化

杨兴林

习近平治国理政的基本思维轮廓

杨兴林

以习近平为核心的新一届党中央在领导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中,深刻阐述和践行了一系列治国理政的重要思想,形成了比较鲜明的思维轮廓:以坚定不移地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根本前提,以努力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战略追求,以统筹推进“五位一体”现代化建设为总体布局,以大力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为着力中枢。这个思维轮廓既把握了问题全局,又把握了主要矛盾或关键环节,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治国理政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国家治理 “五位一体” “四个全面”

党的十八大选举出的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新一届党中央,四年来面对国内外形势深刻变革带来的战略机遇和严峻挑战,在领导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中*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年,第11页。,深刻阐述和践行了一系列治国理政的重要思想,进一步丰富和创新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宝库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一、以坚定不移地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根本前提

治国理政,首先有一个举什么旗,走什么路的根本问题,这一问题不解决,治国理政就没有方向,给国家和人民利益造成严重损害。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开创的科学社会主义事业的继承和发展。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领导人民经过28年艰苦卓绝的斗争,胜利建立起中华人民共和国,进而完成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建立起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建立起比较完整的国民经济体系和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进入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立足我国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最大国情及“贫穷不是社会主义”*《邓小平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227页。,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等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果断放弃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路线,将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上来。“使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在短短30多年里摆脱贫困并跃升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创造了人类社会发展史上惊天动地的发展奇迹。”*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光明日报》2016年7月2日第2版。

与科学社会主义在发展过程中始终面临各方面错误思想观念的干扰、破坏一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过程中同样遇到了来自各方面错误思想观念的干扰和破坏,尤其值得重视的是,一些错误思想观念影响广,势力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产生了严重的消极影响,如在收入分配问题上,一些人借口讲求效率,过分拉大官民收入差距,导致一线劳动群体成为弱势群体;在致富问题上,一些人借口部分人先富,将公权力转变为发财致富的暴利工具;在部分基层公权力部门中,一些人借口重视能人强人,导致恶人当政;在社会流动问题上,一些人借口能者上庸者下,利用手中资源不断占居更多资源,造成社会上升渠道严重受阻,一些既得利益者阶层或集团利益出现固化。这些问题不解决,任其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会走向邪路,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就会失败。

面对如此严重的思想干扰,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向全党、全国人民、全世界鲜明地亮明态度,与形形色色的错误思想观点坚定地划清界限,从而保证了治国理政朝着正确的方向前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而不是其他什么主义,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不能丢,丢了就不是社会主义”。“不论怎么改革,怎么开放,我们都要始终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坚持党的十八大提出的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的基本要求”。*④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年,第109、110、512页。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还针对一些人将改革开放前后两个历史时期的社会主义实践割裂开来的错误认识,坚定地强调“这是两个相互联系又有重大区别的时期,但本质上都是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探索”*③ 《邓小平文选》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111~112、113~114页。,前一个历史时期为后一个历史时期积累了思想、物质、制度条件,也积累了正反两方面经验,后一个历史时期是对前一个时期的坚持、改革和发展,绝不能用后一个历史时期否定前一个历史时期,也不能用前一个历史时期否定后一个历史时期。正确处理两个历史时期的关系,“不只是一个历史问题,更主要是一个政治问题”③。

二、以努力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战略追求

中国共产党从领导人民夺取政权转变到领导人民巩固政权、治国理政的历史轨迹大致可以划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从1949年10月到1966年“文化大革命”之前。这一阶段,建立了人民民主专政的新生国家政权和基本政治经济制度。第二阶段,从1966年“文化大革命”爆发到粉碎“四人帮”。这一阶段由于“大鸣、大放、大字报、大辩论”的“大民主”,社会主义民主法制遭到严重践踏,国家治理陷于严重混乱。第三阶段,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到党的十八大。以1976年10月粉碎“四人帮”为标志,“文化大革命”宣告结束,党开始领导人民拨乱反正,1978年底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开启了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第四阶段,党的十八以来。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战略目标,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面对国际局势的广泛而深刻变化以及国内发展面临的种种矛盾和挑战、困难和问题,在经过深入思考和研究,广泛听取党内外各方面意见基础上,召开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集中研究全面深化改革问题,做出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明确提出了“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一治国理政的战略目标。④

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推进我国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实质就是推进国家治理的制度体系建设现代化以及有效运转制度体系的能力现代化。推进我国国家治理的制度体系建设现代化,具体是要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根本政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基本经济制度以及具体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制度、体制和机制。总之,推进国家治理的制度体系建设,就是要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时,形成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使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实现党、国家、社会各项事务治理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第549页。

关于社会主义国家治理问题,马克思主义创始人有一些科学预见,但毕竟没有亲身实践经历,列宁领导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但由于领导苏联国家治理的时间很短,思想和实践都尚未充分展开,斯大林及以后的苏联国家治理有经验,也有严重错误。我们党对建设发展社会主义新中国的国家治理,同样有经验,有教训,改革开放以后的实践虽然取得了一系列重要认识,但是明确提出推进我国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战略目标还是第一次,这是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深入发展提出的重大历史任务,也是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对马克思主义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治理理论的重要创新和发展。

三、以统筹推进“五位一体”现代化建设为总体布局

任何国家都是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的有机体,与之相应的国家治理自然应当包括五大方面,只不过在不同时代条件下,国家治理突出的主要方面会有不同,但无论怎样,在当今时代条件下,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任一方面都不可或缺却是不争的事实。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许多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曾普遍采用单纯追求经济增长的发展理论,基本思想是把社会发展片面归结为经济增长,进而归结为物质财富增长;把工业化视为促进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把提高国民生产总值的经济增长作为社会发展的基本目标;把大自然视为人类可以无偿掠夺、占有和宰割的对象。这种理论认为经济总量提高会自动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经济发展目标一旦实现,其他目标就会自然实现。其结果导致了一系列严重弊端:经济增长不仅没有自动消除贫困,反而导致了分配不均、两极分化等严重的社会不平等;经济增长与社会发展之间出现了紧张和对立,加剧了效率和公平、自由和平等、私人和社会、城市和乡村、富有者和贫困者、人类社会和自然环境、人类今天和未来之间的严重矛盾;人与自然和生存环境之间出现了紧张与对立,招致了温室效应、土壤流失、沙漠化扩大,水涝、旱灾频发等大自然报复。单纯经济增长发展论的严重问题最终引起了各国有关学者及政治家的高度重视,20世纪60年代中后期以来,在世界各国学者及联合国的共同努力下,人们终于在达成共识的基础上,推动单纯经济增长的片面发展理论转向了全面、协调的发展理论,强调发展是一个涵盖社会、科技、政治与人等多个方面的过程,也是人与自然可持续发展的过程,其中人是发展的中心和最终目标。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进一步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总布局由经济、政治、文化“三位一体”拓展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四位一体”。党的十七大到十八大又逐步提出生态文明建设,进一步将我国现代化总布局从“四位一体”发展到“五位一体”。

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五位一体”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布局,也是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治国理政的总布局,新一届党中央履职以来,围绕促进“促进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协调,不断开拓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7页。付出了巨大努力,开展了一系列富有成效的工作。政治建设方面不断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建设,尊重人民主体地位,着力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特别是促进协商民主制度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使民主建设更扎实、更深入。经济建设着力进一步解决体制机制问题,适应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现实,强调和推进经济结构升级和优化,突出创新驱动的作用,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经济发展由主要依靠要素驱动向科技创新驱动转变。文化建设方面,大力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着力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认同和践行;大力推进文化产业发展,推动文学艺术创作;召开哲学社会科学座谈会,习近平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强调“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高度重视哲学社会科学”,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我国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的指导地位”,“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加强和改善党对哲学社会科学工作的领导”,*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座谈会上的讲话》,《光明日报》2016年5月19日第1版。这一重要讲话势必对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的进一步发展和繁荣发挥极其重要的推进作用。社会建设方面,贯彻公平正义原则,强调破除利益固化藩篱,逐步建立以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平保障体系,努力营造公平的社会环境,保证人民群众平等参与、平等发展的权利;生态建设方面,出台《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确定了加快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要求及其重大方针和政策。

特别值得强调的是,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统筹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五位一体”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布局,绝非停留在办公室里听汇报,作决策,而是强调“空谈误国,实干兴邦”,“一步实际行动,比一打纲领更重要”,*《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96页。深入贯彻群众路线,大兴调查研究之风,把大量精力投入到实际调研和解决重大问题之中。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李克强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密集深入全国各地调查研究,近距离调研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存在的矛盾和问题以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在基层贯彻落实的情况,考察各级领导层和广大党员干部的工作状态与效果,深入了解一线人民群众的生产和生活,及时回应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关切,有效增强了党和国家有关重大方针政策制定的针对性以及解决重大问题的及时性,推动了“五位一体”建设健康、有序进行。与此同时,党和国家领导人密集出访,大力发展与世界各国的友好关系,密切建立广泛的经济、政治、文化等多方面联系,进一步提升我国在国际舞台的活动力及国际事务参与力,既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又进一步促进了“五位一体”的总布局建设,提升了治国理政的水平。

四、以大力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为着力中枢

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治国理政不仅以坚定不移地坚持、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根本前提,以努力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战略目标,以统筹推进“五位一体”现代化建设为总体布局,而且在此基础上,以重大问题为导向,深入实践,抓住关键问题,进行深入研究,进一步确定了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发展新时期治国理政的着力中枢——“四个全面”战略布局。2015年2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开班式讲话中对这一战略布局作了明确阐释:“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局出发,提出并形成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布局。这个战略布局,既有战略目标,也有战略举措,每一个‘全面’都具有重大战略意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我们的战略目标,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是三大战略举措”。*新华社:《领导干部要做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模范,带动全党全国共同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光明日报》2015年2月3日第1版。

“四个全面”战略的每一个全面都有其重要的科学内涵。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科学内涵,一是体现在涵盖人群方面,它是惠及全国十几亿人口,人人都能享受的小康,“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尤其要通过精准扶贫,找准“穷根”、明确靶向,量身定做、对症下药,真正扶到点上、扶到根上,绝不让一个人掉队。*③《重温习近平前7月京外调研12句话》,中国共产党新闻网2016年8月3日。二是体现在涉及领域方面,它要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人民民主不断扩大,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三是体现在覆盖区域方面,城乡区域共同发展,共同小康。全部脱贫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主要任务和基本底线。四是体现在文明建设方面,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社会文明共同发展,显著提高全社会的文明程度。最后体现在人的全面发展方面。不断推进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过程,本质上正是一个不断推进人的全面发展的过程。

全面深化改革的科学内涵有两个主要方面:一方面是全面的深化改革目标,“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在此总目标统领下还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一系列子目标;另一方面是涉及全面的领域,具体涵盖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生态文明体制,党的建设制度以及国防和军队改革七个方面,基本任务多达336项,其核心是围绕完善国家现代治理体系,坚决破除一切妨碍科学发展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弊端,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使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全面深化改革的基本价值追求是“让人民群众在改革中建功立业、在改革中多得实惠”,“不断有获得感”。③

全面依法治国的科学内涵有四:一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这是全面依法治国的总目标;二是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这是全面依法治国的工作总布局;三是着力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这是全面依法治国的基础点;四是坚定不移地推进法治领域改革,坚决破除束缚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体制机制障碍,重要改革举措达190项,涉及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各个领域,这是全面依法治国的着力点。

全面从严治党内涵同样有四个方面:一是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反腐倡廉建设和制度建设各领域建设均要严格,要坚持思想建党和制度治党紧密结合;二是党的建设包括党风廉政建设的主体责任要严格,党委书记作为第一责任人,对重要工作要亲自部署、重大问题要亲自过问、重要环节要亲自协调、重要案件要亲自督办,以上率下,层层传导压力,逐级落实责任。三是党的作风建设要严格,要坚持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坚持查处腐败问题零容忍的态度不变、猛药去疴的决心不减、刮骨疗毒的勇气不懈、严厉惩处的尺度不松,让想搞腐败的人断了念头、搞了腐败的人付出代价。四是党的纪律、规矩意识要严格,把守纪律、讲规矩摆到更加重要的位置。纪律不严,规矩不彰,从严治党就无从谈起。

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将“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作为治国理政的着力中枢,有深刻的内在缘由,从根本上说这是由我国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决定的,也是由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阶段性特点决定的。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战略目标,是因为它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三步走”战略的关键一步,既是对全国人民“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的现实回应,又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一百周年时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根本前提。以全面深化改革为战略举措,内在缘由在于“当前,我国发展进入新阶段,改革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③⑤ 《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514、494、496页。啃硬骨头多、打攻坚战多、动奶酪多,*④《重温习近平前7月京外调研12句话》。“国内外环境都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化,我国发展面临一系列突出矛盾和挑战,前进道路上还有不少困难和问题”,③唯有全面深化改革,刀刃向内、敢于自我革命,破字当头、迎难而上,④才能“进一步形成公平竞争的环境,进一步增强经济社会发展活力,进一步提高政府效率和效能,进一步实现社会公平正义,进一步促进社会和谐稳定,进一步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⑤。以全面依法治国为战略举措,内在缘由在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入决定性阶段,改革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国际形势复杂多变,我们党面对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之重前所未有、矛盾风险挑战之多前所未有,依法治国在党和国家工作全局中的地位更加突出、作用更加重大”;同时,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取得了历史性成就,但“同党和国家事业发展要求相比,同人民群众期待相比,同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目标相比,法治建设还存在许多不适应、不符合的问题”,“必须下大力气加以解决”*《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文件汇编》,第18~20页。。以全面从严治党为战略举措,是因为如前所述,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只有全面加强思想、政治、组织、作风、制度建设,确保经得起“四大考验”,自觉克服“四大危险”,才能永远立于不败之地,切实担当起领导核心的重责。以“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为治国理政着力中枢,深刻体现了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善于把握事物主要矛盾或关键环节的战略思维,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治国理政,尤其是中国这样一个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发展中大国的治国理政,矛盾错综复杂,问题千头万绪,把握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才能纲举目张,推动整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和发展。概括地讲,“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实际是指导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顶层设计的战略布局,也是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中必须着力抓住和解决好的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四个全面”的如此突出特点相应地决定了抓住、抓实这四个方面,其他方面的问题就会迎刃而解,整个治国理政水平的提升以及我国“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及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也就有了坚实的根基。

责任编辑:耿旭光

D035

A

1009-5330(2016)05-0007-06

杨兴林,法学博士,北京信息科技大学教授(北京 100192)。

猜你喜欢
理政治国现代化
排列问题中的顺序处理
边疆治理现代化
巍治国艺术作品欣赏
图解:《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怎么学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
中国现代化何以起飞和推进
——评《中国现代化论》
신시대
“四个全面”:党治国理政的哲学遵循
略论古齐国的治国之道
武器装备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