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静
(中国传媒大学,北京 100000)
浅析中国电视纪录片纪实主义美学的表现
李静
(中国传媒大学,北京 100000)
摘要:不同于电视剧、电影等的以完整的叙事、跌宕起伏的情节为主,电视纪录片要想吸引受众群体的关注,是以其独特的镜头连接的生活流来达到此项目的。从强化性的主体意识、意象化的美学追求、人文性的文化关怀三方面来分析电视纪录片的纪实主义美学,可以对电视纪录片的发展历程、变化演进等方面进行进一步的梳理,有一定的研究的必要和价值。
关键词:电视纪录片;纪实主义;事实真实;艺术表现;个性真实
电视纪录片主创用真实而非虚构的手法将客观存在而非变性的、处理过的内容展现给受众,在这过程中,主创以其想要表达的思想情感为中心,对纪录的素材进行有目的性的选择、提炼、组接,从而使得电视纪录片具有了其独特的艺术魅力。中国电视纪录片纪实主义美学的表现,正是这种“真实”与“虚构”的相互交织中得以展现的。
1强化性的主体意识
进入21世纪,在电视纪录片的美学领域,愈发强调纪录片主创的主体意识,愈发强调电视纪录片作为一种艺术的创造性,这也就为电视纪录片提出了全新的纪实主义美学的观念。台湾纪著名导演李道明就曾说,电视纪录片是以现实存在的人、事、物作为其拍摄的对象,再经过艺术性的剪辑后,表达纪录片主创者的思想观念的一种电视艺术类型。这就可以看出,在纪录片中,主体意识的重要性。英国纪录片学者格里尔逊也对此认同,“纪录片是对真实的一种创造性的诠释。”
张以庆的纪录片《英与白》通过大熊猫英、大熊猫驯养师白、孩子娟、电视机四者向受众展现了四个层次:具有自然属性的大熊猫英代表的是动物的世界,具有社会属性的大熊猫驯养师白代表的是成人的世界,具有从自然属性向社会属性过渡的孩子娟代表的是儿童的世界,具有技术属性的电视机代表的是媒介的世界。导演张以庆通过将这四个层面渗透、交织在一起,展现了新旧世纪交替时代的普遍的孤独感和人与动物的异化的主体思想。导演张以庆将目光对准新旧世纪交替时期社会边缘群体的生活现象,将这四个层面的孤独感和异化感相互交织在一起,使得强化了主体思想的表达,同时给《英与白》这部作品以强烈的主观性的悲剧色彩,也折射出浓厚的人文主义关怀。
电视纪录片《英与白》对现实社会中的真实的人、真实的动物、真实的事件进行的记录,英与白的生活并非是虚构的,都是在拍摄期间真正发生的事情。但导演张以庆并非仅仅是对英与白生活的客观纪录,从前期拍摄到后期制作,都可以看出导演自身的主观意识以及其想要表达的内容思想。《英与白》正是将主观性的表示风格和客观性的真实事件相融合,从而体现了导演的艺术美学追求,实现纪录片纪实主义美学的最高境界。
2意象化的美学追求
在客观世界中,不仅包括物质世界方面,还包括精神世界:物质世界指的是人们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精神世界指的是人们精神生活的方方面面,它既以物质世界为基础,又是物质世界的客观反映。在黑格尔看来,认识和实践是人们获得意识的两种方式,认识方式是人们从呈现在眼前的客观世界来获得意识,实践方式是通过改变客观世界来获得意识。从这些理论可以看出,客观世界和人们的内心生活是辩证统一、不可分割、相辅相成的。
电视纪录片不仅记录物质世界,还原现实生活,同样也需要反映精神世界。黎巴嫩电视纪录片《驿站杏花遍地开》开辟了一种全新的电视纪录片的纪实主义美学追求,着重表现的就是作为客观世界一个重要部分的精神世界的纪录,它以25年的心路历程为纪录对象,注重于对客观存在过的意象进行还原。黎巴嫩电视纪录片《驿站杏花遍地开》的导演说:这部影片关注的焦点在于他个人的观点、想法和情感,希望受众透过纪录片来对问题进行深思。这恰恰体现了电视纪录片纪实主义美学对思维品格的追求,对内心世界的纪录,其追求的是人们内心世界的真实。
意象性电视纪录片,是对意象进行记录的一种新的模式,它既符合电视纪录片纪实主义美学的需要,也具有电视传播的本质特性,相信其会在未来发挥出其强大的艺术生命力。
3人文性的文化关怀
电视纪录片是记录人自身的艺术形式。一般来说,电视纪录片是对于现实生活的关注与再现,并在其中融入了浓厚的文化思考。电视纪录片始终纪录的是人的生存方式、人的生活世界、人的思想情感等,在创作过程中纪录片主创也融入了自己对世界、对人生的文化思索,从而提升了纪实主义美学的哲学深度。
如讲述人与自然关系的电视纪录片。人与自然关系贯穿于整个人类社会发展的进程之中,人类对自然的态度也从最初的敬畏崇拜到后来的征服、自大,尤其是在进入工业文明后,人类对科技的盲目崇拜,对自然无情无尽的肆意索取,破坏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平衡,逐渐丧失了对自然的敬畏和尊重。人与自然关系也在电视纪录片中有所反应,如孙曾田导演的《最后的山神》、就是具有浓厚的对人与自然关系的反思的电视纪录片。再如描写鄂伦春族生活和习俗的孙曾田导演的《最后的山神》、《神鹿啊,我们的神鹿》,表现母系“走婚”等独特社会生活方式的摩梭族的电视纪录片《泸沽湖》,都是电视纪录片主创们深入到各个民族中间拍摄到的具有极大史料价值和人文价值的纪录片。近些年还出现了数量众多的介绍世界各地风土人情的电视纪录片,这些都有利于受众了解世界文明的面貌,探索自身文明发展的多样性。
电视纪录片的文化关怀,需要紧紧抓住人文情感交流。应该美学家罗宾·乔治·科林伍德将“再现之美”分成了三个层次:第一层次为无所取舍的再现,第二层次为认为选择后的再现,第三层次为情感的再现。由此也可以看到情感在纪实主义美学中的重要性。艺术作品的成功在与其是否能够引发受众的情感,电视纪录片作为一种纪录现实生活的艺术形式更是不能例外。因此,电视纪录片虽然以客观存在为其表现主题,但是其最终仍要落脚于受众群体,只有当影片引发受众的情感反应时,电视纪录片才算是真正完成了对美的展现。
参考文献:
[1]欧阳宏生.纪录片概论[M].四川大学出版社,2004,6.
[2]倪祥保,邵雯艳.纪录片专题片概论[M].苏州大学出版社,2009,7.
[3]王世德.影视审美学[M].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99,9.
[4]石屹.纪录片解读[M].复旦大学出版社,2012,6.
[5]金丹元.电视与审美——电视审美文化新论[M].学林出版社,2005,3.
中图分类号:J95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1-1602(2016)06-0275-01
作者简介:李静,中国传媒大学艺术研究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艺术学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