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峰
2000年我在新闻出版署分管报刊工作。当年湖北日报社申请创办《特别关注》时,我曾对刊名提出质疑,担心刊物会聚焦、追逐敏感问题对社会产生负面影响。几经沟通,《特别关注》还是创刊了。
时间如梭,15年过去了,《特别关注》成为中国百强期刊,期发行量至今仍有几百万份。2015年6月30日特别关注传媒股份有限公司在新三板上市,更引起业界特别关注。最近,《特别关注》杂志副总编辑易飞撰写了长篇纪实报告文学《憨的智慧——<特别关注>15年传奇》,要我为其作序。易飞以一个参与者的感受和一个作家的敏感,多角度多侧面对《特别关注》的发展历程进行了深刻剖析,对掌门人朱玉祥独特的办刊理念和玩命的执着追求作了生动描述,无疑为处于困境中的期刊业传递了正能量。我就答应下来了。
15年来,我一直与期刊界打交道,自以为对办刊物是了解的,对《特别关注》是了解的,对朱玉祥是了解的。读了易飞的这部长篇纪实作品后,我感到很惭愧,原来我对办刊物的认识是如此的肤浅,对朱玉祥的认识是如此的表面。我要为《特别关注》点赞,为朱玉祥点赞!
朱玉祥是个办大刊物的人,他有特别的追求。他在《特别关注》主编的竞聘会上论证举例的是世界著名刊物《读者文摘》《绅士》《箴言》等。《特别关注》创办之初,他瞄准的是誉满期刊界的《读者》《知音》《中国国家地理》等。他办刊物不满足于过“小日子”,他要为国家担当,他要为读者圆梦,他要创大业,刊物在他心中是一份沉甸甸的使命。因此,他对每一期刊物总有遗憾,他说有缺憾才会有追求;15 年来,他天天处于不安之中,他说人只有感到危机如影随形才不会懈怠;他对部下的工作要求近乎苛刻,2015年大年初八上班第一天召开编辑部会议,他就因为发现同一期刊物以不同笔名用了同一个作者的两篇稿子而发怒,他认为这是丢了杂志的格,完全丧失了一本杂志的尊严。15年了,他一直这样坚守着,这样追求着。
朱玉祥是个办大刊物的人,他有特别的智慧。他常说,办杂志是个充满智慧的工作。杂志是办给读者看的,最重要的是要知道读者需要什么。而要知道读者的需求,还不能完全听读者说,跟在读者后面。他认为,办刊人至少要领先读者半步,能猜透读者的心思,这就要有悟性,办刊的高低之分就在这里。
易飞这部作品的书名是“憨的智慧”,从汉字的字义讲,“憨”与“智慧”很难组成同一个词组,但用在朱玉祥身上却正好体现了他的个性特征。朱玉祥为人厚道朴实,看上去不像个精明人,憨劲十足,他写卷首语的笔名也叫“憨佗”,但他很有主见,心里很有数。他说:“人家说河南人犟,一根筋,还喜欢拧着想问题,我就是那种人。”随着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大家都在说要细分市场。他却说,如果你只想办一本几万份的小杂志,你可以细分再细分,到最后你就没有几个读者了。人家说办刊物要找个性,他说我偏要找共性,共性是社会的共同追求,把共性做到极致,就是你的个性。人家说办大众类刊物要定位精准,他却说,太过强调定位就把自己困死了,有时没有定位就是定位。当邮政发行渠道不被大家看好的时候,他却盯上了邮发,进行深度合作,成为《特别关注》的发行主力。这些似乎与别人拧着的道理,其实不无辩证思维,朱玉祥这些与众不同的理念正是他的办刊智慧之所在,也是他取得成功的秘诀之所在。
朱玉祥是个办大刊物的人,他有特别的韧性。《特别关注》的发展之路其实并不平坦,有多少挫折和艰辛朱玉祥心里最清楚。他常说:“认准了的事不回头,不碰个头破血流,我是不会认输的。”也许正是他的这种“不回头”“不认输”的韧性成就了《特别关注》。当第一期刊物印出来他兴冲冲地送到报刊亭却受到冷落,那是什么滋味?他却痴痴地赖在那里与人家套近乎,一来二往,愣是把书商征服了。《特别关注》每期约13万字、130篇文章,他却要求每期给他提供150万字、1500篇初选文章,15年来他一直这样要求这样坚持。粗略估计,一年他要看1700万字的一审稿件,15年约2.3亿字,这对一个杂志主编来说是一个不可思议的数字。当《特别关注》在武汉的市场站稳以后,要打全国市场,他一个县、一个县地跑,全国大多数县他都跑到了,那是需要多大的精力和毅力。这就是朱玉祥!
办刊物立足不易,建树更难。经过15 年的不懈努力,朱玉祥不但立住了,而且颇有建树,被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授予全国期刊界的领军人物。但是,新兴媒体正以不可一世的姿态冲击传统媒体,《特别关注》面临新的考验,朱玉祥面临新的考验。《特别关注》将来会怎么样?朱玉祥的回答很坚定:“预测未来的最好办法是去创造未来。”
有感于朱玉祥办刊,直抒胸臆,是以为序。
(中国期刊协会会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