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俊莉
近年来,世界经济发展进入分化调整期,贸易活动深受影响,进出口增长的速度比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前大幅回落,这使2015年东亚地区的多项经济整合之举愈发引人注目。2015年,东亚地区的经济整合主要包括:跨太平洋战略经济伙伴关系协定(TPP),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东盟经济共同体(AEC),“一带一路”。以外贸为主要经济动力的台湾,能否参与、如何参与东亚地区经济整合问题,是关系台湾经济“生死存亡”的大事。
东亚区域经济整合选项多
2015年对于东亚地区经济整合来讲是个非常重要的年份,两件大事非常引人关注。第一,经过七年的谈判,美国和其他11个国家终于在10月最终达成了“高标准”的TPP。该协议的达成应归功于美国强烈主导亚太地区经济事务的企图心,为此奥巴马政府取得了美国国会的“贸易促进授权”,使加入TPP的其他成员的谈判态度发生积极转变并最终促成了协定的基本达成。这个覆盖全球近四成经济规模的超大型自贸区即将成为现实。第二,在2015年的最后一天,酝酿已久的东盟共同体正式成立,这是未来还将向经济政治安全共同体、社会文化共同体进一步迈进的东盟共同体的关键一步,它也被亚洲开发银行称为“有潜力在未来成为全球最大经济体和市场之一”。
另外两件在推动中的合作倡议也不容忽视。一是东盟主导的RCEP,这是在东盟与六个已签署自由贸易协定(FTA)国家中国、日本、韩国、澳大利亚、新西兰、印度(澳大利亚和新西兰共同与东盟签署一份FTA)进一步深化合作、建立更大范围(16国)统一市场的自由贸易协议。2015年8月RCEP的相关谈判取得突破性进展,RCEP成员GDP和贸易额全球占比30%,其在2016年达成的可能性很大。另一个是中国提出的“一带一路”战略构想,它将连接亚非欧三大洲,促成涵盖中亚、东南亚、南亚、西亚乃至部分欧洲国家和地区的区域大合作,激发沿线区域内经济发展活力与合作潜力。尽管“一带一路”并未以签署贸易协定为目标,但商品、投资、劳务的自由流动也是其重要目标和可预期效果。目前,亚投行、丝路基金等融资基础项目已经启动。
台湾错过成为“亚太营运中心”的机会
台湾曾和新加坡、香港、韩国并称为“亚洲四小龙”,自上世纪80年代末以来台湾由于推行“自由化、国际化”,成功地进入了亚洲经济体排名的第一梯队。但21世纪以来,经济全球化、自由化的发展已经进入到新的以区域性的制度化合作为主要特征的阶段。一方面,各经济体间积极签署自由贸易协定和经济合作协定,更大范围内的自由化战略如TPP、TTIP(跨大西洋贸易与投资伙伴协定)、RCEP、“一带一路”等在不断推进;但另一方面,这些区域一体化组织的“排他性”效果,因为从有针对性的经贸政策、关税和制度壁垒逐步扩展到商品之外的服务、投资、知识产权、劳工、环境、政府采购等更多领域,而发生明显的放大。在这种“加入则得,不加入则失”的零和博弈中,早已成为“自由贸易港”的香港和积极参与区域经济整合的新加坡、韩国,就以此“创造”出台湾所不具备的比较优势,因而在经济发展上与台湾逐渐拉开差距。
台湾经济的下滑趋势在近几年愈发明显。1990年以前台湾经济保持高达两位数的增长,90年代末掉到6%~7%左右,21世纪的头十年GDP增速平均只剩3%,2015年甚至为了“保1%”而殚精竭虑。就像柯达和诺基亚这样的老牌企业走入历史一样,台湾经济的沉沦也是因为在全新时代的冲击下,没有主动选择对时代发展新拐点的迎合,错过了一次次发展机会。这一切可能都得从上世纪90年代末那个“戒急用忍”的时代说起。在海峡西岸的大陆地区改革开放进行得红红火火、经济飞速发展,全球资本、有影响力的跨国企业都在摩拳擦掌寻找进入大陆机会的那个年代,时任台湾地区领导人的李登辉忽视国际环境的变化和大趋势,提出以“南向”代替“西进”,对大陆经贸合作“戒急用忍”。这项政策在当时看来影响并不算大,大陆地区巨大的商机仍然吸引台商源源不断地“绕道”西进。但现在看来,其对台湾经济发展方向和经济格局的影响皆可谓深远,若非“戒急用忍”,两岸及港澳可能早已实现经济一体化或形成“两岸自贸区”,就台湾而言也可能早已成为“亚太营运中心”,而非如今在区域经济整合中举步维艰的尴尬局面。
马当局经济自由化路径全线遇阻
以外向型经济为主要特征的台湾经济,当然不能在区域经济整合的大潮中缺席。2008年马英九执政后,为台湾规划了较为合理有效的经济自由化路径并大有斩获。大致来看,这一战略分成三路“齐头并进”。一是推动岛内经济“自由化”,主要做法是在岛内选合适地区设立“自由经济示范区”,区内放宽贸易、资金、人才流动限制,也就是我们常称的“试点”,若取得成效后逐步扩大至全岛形成“自由贸易岛”。二是推动与最大贸易伙伴大陆的经济合作,两岸签署并实施了《海峡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ECFA),并在ECFA框架下逐步推动两岸经济交往正常化和自由化。三是积极参与其他区域经济整合,2013年台湾与新西兰和新加坡签署了“经济合作协议”,与印尼、印度、菲律宾等签署FTA的计划也在进行中,台湾也积极谋划加入TPP和RCEP。
现实的发展打乱了马当局的长远规划。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受其影响,之后多年全球经济都无明显复苏迹象,即使在两岸经贸增长的强力拉动下台湾经济状况也不理想,这使马当局在2012年第二任期后遭遇“跛脚”困境,诸多法案在民进党挟民意操作下无疾而终,其中包括“自由经济示范区”草案、海峡两岸服务贸易协议、两岸租税协议等。岛内的氛围愈来愈不利于“自由化”的推进,民进党的“反商”、“反自由化”立场十分鲜明,尽管它也宣称对加入TPP、RCEP持开放态度。更严重的是民进党的“台独”立场,2016年5月民进党将成为台湾的执政党,但其“反中”、“台独”的意识形态决定了其不愿、也不可能和其最大贸易伙伴的大陆,持续、共同推动经济交往正常化、自由化进程,“一带一路”肯定也不在民进党的选项框里。因此,台湾的其他经济自由化进程包括加入TPP、RCEP等,不可能不受两岸关系变化的波及。从现实上看,马英九当局设计的三大经济自由化路径已经全线遇阻。
竞争对手韩国的选择和启示
在台湾正为“民主”制度胜利喊停了“自由贸易示范区”、“两岸服务贸易协议”而欢呼的同时,台湾最大的竞争对手韩国却在经济自由化的道路上一日千里。
韩国和台湾一样,也是一个典型的外向型经济体,年出口额占GDP的50%以上。韩国对其人口规模和内需有限的短板认识深刻,因而坚定地以推动贸易自由化作为经济战略和最重要目标。2004~2015年韩国迅速与50个国家签署了FTA,这50个国家的GDP总和在全球占比高达73%。其中,中韩FTA是韩国最重视的,中国也是韩国最大的贸易伙伴。
刚刚于2015年12月20日生效的中韩FTA进程,本来一直走在台湾与大陆的ECFA之后,韩国方面曾一直担心两岸货物贸易协议和服务贸易协议若先生效,可能使中韩FTA的效果大打折扣,但台湾却将优势拱手相让。韩国对于经济自由化的优先顺序也有清晰部署,始终将与最大贸易伙伴中国推进贸易自由化放在第一位。在中韩FTA未完成之前,对于TPP等可能影响中韩经贸合作的计划都“没必要急于推进”。必须要指出的事实是,韩国这个台湾昔日的经济竞争对手已经将台湾远远抛在身后,不仅仅是在区域经济整合的步伐上,在经济发展中韩国的总体经济水平和人均GDP都已经与台湾拉开了差距,韩国的最大经济竞争对手早已悄悄从台湾变成了日本。
台湾参与东亚区域经济整合的利益权衡
对于摆在眼前的不同的区域经济整合之路,台湾首先要认真研究、分清利弊。台湾地区资源、人才有限,不可能在“自由化”的多条路线上同时进行。TPP、RCEP、“一带一路”对于台湾而言究竟孰轻孰重,是需要台湾各界认真思考的问题。
TPP的关键意义当然在于政治性,不仅对台湾,甚至对美国、日本也是如此。在亚洲这样的经济、政治战略要地,以TPP塑造一个有利于美国的、高标准的贸易规则,将使美国在相当长时间内继续保持在全球的领导地位。台湾积极寻求加入TPP,一方面是为了推动贸易自由化,有利于经济长远健康发展,但其在政治上的考虑更为明显——融入美国主导的战略体系,拉近美台关系,以求得所谓“政治自主性”。此外,加入TPP也能“实质性”地参与国际事务和扩展“国际空间”,有利于台湾与TPP成员建立更加紧密的经贸关系,如直接签署FTA等。
RCEP对台湾的经济利益的影响远大于TPP。台湾最大的贸易伙伴大陆、第二大贸易伙伴东盟都是RCEP的主要成员,2015年全球经济增长速度最快的印度也是RCEP的成员,RCEP若形成,台湾与RCEP成员的贸易将共计占台湾对外贸易比重近60%,台湾对RCEP成员的投资总计将占对外投资总额近85%。换个角度说,若台湾被RCEP排除在外,RCEP区域内各成员和地区间相互贸易和投资的发展,将对台湾对外贸易和投资产生明显替代效应,其对台湾经济的冲击可能是台湾无法承受之重。
相对来说,“一带一路”对台湾经济的影响可能是潜在的,需要在更长时间内才能得以显现。TPP成员美国、日本是台湾过去最重要的贸易伙伴,RCEP中的大陆、东盟是目前台湾最重要的贸易伙伴,“一带一路”将连接的中亚、中东欧地区可能是台湾目前外贸与投资较薄弱却具有极大发展空间的地区。若“一带一路”建成,将覆盖总人口约46亿(超过世界人口60%),GDP总量达20万亿美元(约占全球1/3),形成除大西洋贸易轴心和太平洋贸易轴心之外,新的以亚欧为核心的全球第三大贸易轴心。
绕开大陆的区域经济整合可行吗
2016年1月16日,台湾新一届领导人“大选”落幕。民进党候选人蔡英文以超过300万票的领先优势胜选。蔡英文曾在台湾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谈判中出谋献策,她本人也不是基本教义派的“反自由化”者。然而,作为民进党主席的她只能站在民进党的立场,声称对2008年以来两岸经济合作成果“维持现状”,对台湾进一步深化与大陆经济合作却说“不”。让人觉得矛盾的是,民进党的“反自由化”似乎只是对大陆量身定做,民进党并不对TPP说“不”,它宣称早已成立“TPP工作小组”,甚至对美国表示“台湾参加TPP有迫切需求”,希望美日支持其参与第二轮TPP协商。与此积极态度相反,民进党拒不承认“九二共识”,基本已经舍弃了加入与大陆有关的RCEP和“一带一路”整合,另辟蹊径推动“新南向政策”,其目的是想将RCEP和“一带一路”中的东盟和印度分离出来。
民进党的想法很理想,即在既有的自由化和区域经济整合框架中,将大陆剥离出去,将台湾经济的“出路”押在TPP和东南亚地区。事虽未成,结果却可预期。台湾加入TPP的代价之高,包括对农产品贸易、弱势产业的冲击、知识产权保护中的高标准等,即使是擅长玩弄民意的民进党也无法轻视,更何况TPP的12个成员中许多是大陆的重要贸易伙伴。而另一方面,在“东盟+1”、“东盟+3”已经形成态势的背景下,绕开大陆的“南向”显然也难成气候。在东亚区域经济整合的大道上,台湾有选择走哪条路的权利,却似乎没有可以绕开大陆的路径。
(作者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协同创新中心成员、中国社科院台湾研究所副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