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向荣
2015年是韩日关系比较纠结的一年,特别是对韩国而言。这一年的6月22日,韩国总统朴槿惠和日本首相安倍晋三都参加了对方国家使馆的纪念活动,庆祝韩日邦交正常化50周年,释放友好信号;这一年的8月15日,韩国高调庆祝光复70周年;这一年的11月1日,中日韩领导人时隔三年多在首尔再次会晤,三国领导人表情颇具意味;这一年的12月28日,韩日共同宣布在慰安妇问题上达成协议,韩国承诺“往事不会再提”。
韩日关系是一种什么关系
从本质上来说,韩日关系是一种同盟体系内的竞争协作关系。韩国和美国、日本和美国都签有军事条约,维持着牢固的同盟关系;而在没有签订军事条约的韩国和日本之间,则是一种同盟体系内的准同盟关系。准同盟要为盟主美国完成亚太战略布局展开协作,比如2014年12月三国签署《韩美日关于朝鲜核与导弹威胁的情报交流协议》便是协作的体现。所谓竞争,说的是在同盟体系内,韩国和日本在竞争来自盟主的关注度和资源投入。日本和美国走得近了,韩国就会有些着急,比如小泉时期、安倍时期;韩国和美国走得近了,日本就有点坐不住了,比如李明博时期。
韩国骨子里是看不上日本的,有两个重要原因:一是在传统文化上,韩国认为,在历史长河中,在儒家文化圈里,中华文明自古代中国的中原地区开始,经过半边缘的朝鲜半岛,再传至边缘地区的日本。特别是在“大明之后无中华”的思维中,韩国认为自己是地区文化的中心,是最好地保存了传统儒家文化的地方。在这一点上,韩国有很强的心理优势。
二是殖民历史的问题。从1910年到1945年,日本对朝鲜半岛实行了长达35年的殖民统治。这段历史横亘在韩日之间,说轻了,是历史隔阂;说重了,就是难以逾越的历史鸿沟,是民族仇恨。在日本殖民统治下,韩国人处境很惨,整个社会上层职位都被移民半岛的日本人占据,韩国人连自己的姓氏、文字都不能用,还被强征去参军。在长期的压制下,“恨”成为韩国人社会文化心理最突出的特征,不会轻易消失。遗憾的是,偏偏有些日本领导人不反省历史,不停地刺激韩国人的敏感神经。韩国认为自己反殖民,占据道义制高点,日本应该俯首认罪。韩国比较难以咽下的一口气就是,在旧金山“媾和”后,日本摇身一变,从美国的敌国、被占领国,瞬间变成美国在亚洲最重要的盟国。惨烈的朝鲜战争之后,韩国发现日本利用战争特需,经济高速发展,韩国对此敌意难消。
这段历史的存在,仿佛一块天花板,限制了韩日关系可能发展的高度。美国当然希望自己的两个亚洲重要盟国之间能建立起稳固的协作关系,以构筑三边均强有力的“铁三角”,因而在说服韩日改善关系方面费了不少心思,但有时也因不能如愿而生出抱怨:虽然认为韩国在历史问题上的一些要求也有道理,却更希望韩国能“稍微大度一点、更包容一点”,不要老揪住历史问题的“小节”,不顾美国“亚太再平衡”的“大局”。2014年4月,美国总统奥巴马在访韩期间表示,发生在慰安妇身上的事情是“可怕的、令人震惊的侵犯人权”的行为,呼吁日本正确对待历史问题。奥巴马在首尔站台,言外之意是在告诉韩国:你纠结的这点事儿我知道了,适可而止吧。到2015年底,日韩外长就慰安妇问题达成协议,美国立即表示热烈欢迎,喜悦之情溢于言表。显然,美日韩都期待2016年日韩关系得到缓和与加强。
“韩国耗不起,日本耗得起”
对于韩日达成的慰安妇协议,各方反应不一。韩国政府认为这是付出了巨大努力才获得的谈判结果,但在野党和民众并不领情,认为这是“屈辱”的协议。中国方面的反应也有些复杂。一是担忧韩日之间的问题解决了,中日之间的慰安妇问题该怎么办?二是觉得似乎少了一个在对日历史问题上的“战友”,而且这个“战友”转身走进了对方阵营。其实大可不必。韩日协议的达成并不意味着慰安妇问题的彻底解决,更不意味着韩日历史问题的解决。韩国从来不是为了支持中国才在历史问题上对日采取强硬措施的。每个国家都要首先考虑本国的国家利益,自己的问题也主要得靠自己的坚持、执着、智慧去解决。
其实,韩国朴槿惠政府能把慰安妇问题谈下来,还是相当难得的,没有一定的战略决断力很难完成。韩国能接受这个有些“屈辱”的协议,最关键的一点是,健在的慰安妇都年事已高,如果不能在她们的有生之年给出一个说法,这将是无法弥补的历史遗憾。也就是说,时间不在韩国一边,韩国耗不起,日本耗得起。
“韩国耗不起,日本耗得起”的事情还发生过一桩,比慰安妇的事情更重大,这就是韩日邦交正常化。这个谈判,从李承晚时期开始,谈了13年零8个月之久。在谈判的最后节点,美国对韩国而不是日本施加了压力,用美国官员的话说,就是因为“日本不是那么需要韩国”。韩国从国内经济发展考虑,从美国的亚太布局出发,接受了日本的条件,签署了《韩日基本关系条约》。当时多数韩国人很难接受,临近协议签署时,韩国学生、市民冲击国会,包围青瓦台,朴正熙的执政陷入危机。因为游行示威致使道路堵塞,美国驻韩大使和“联合国军”总司令乘坐直升机来到青瓦台,力挺朴正熙。之后朴正熙宣布戒严,出动军队维持秩序,渡过了难关。朴正熙当时承受的压力,比现在的朴槿惠要大得多得多。韩日邦交正常化之后,两国经济交往加快,韩国成为日本领导的“雁行模式”中的重要一员,经济开始起飞,创造了“汉江奇迹”。
不和谐在所难免,但韩日关系不会“失去”
最近这些年来,韩国的对日政策比以往强硬,心态也有所变化。日本亦有变化,更加焦躁、咄咄逼人。而引发变化的主要原因有二:一是韩国经济的发展和日本经济的停滞形成了此升彼降的结构性矛盾。韩国正在克服经济上追随日本的窘境,以韩日代表性的电子企业为例,日立、索尼、松下等日本企业在数十年的时间里曾经是韩国三星的榜样,辉煌而遥不可及。而今,三星早已全面超越这几家公司。在2015年美国《财富》杂志发布的世界企业500强榜单中,三星电子稳居第13位,日立第89位,另两家都在100位之后。韩国期待,统一后的半岛能以7000多万的人口和可观的经济规模,产生与日本接近的影响力。日本则表现得有些焦躁。有评论指出,日本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经历了长期的经济低迷、社会停滞,2011年3月的大地震、海啸与核泄漏加剧了日本的困局。特别是与周边国家的快速发展相比,日本相对衰落,老龄化、少子化现象严重,国民的不安和焦虑感陡增。这种情绪被日本政治家利用,不断地渲染民族主义甚至是侵略主义议题,日本政治趋于保守化,外交更加强势。调查数据也显示,近年来日本人对韩国的好感度下降明显,特别是对韩国的一些反日行为尤其反感。在这种结构性矛盾得到解决之前,日韩政治关系和民间关系的发展不会很顺畅。
二是在外交上,韩国最近这十年在国际舞台上的影响力明显提升,并活跃在G20、联合国等重要场合,堪称中等强国中的佼佼者。朴槿惠政府在处理与中国的关系方面很有魄力,坚定地分享中国经济增长的红利,坚定地谋求中国对半岛统一的支持,坚定地把四大国外交的顺序从“美日中俄”调整为“美中日俄”,为此也遭到了来自美国、日本和其他美国盟友异样的眼光。日本对韩国“走近中国”、“远离美国”的做法很不屑,并“嗤之以鼻”。另一方面,在不少周边国家看来,日本紧紧追随美国,渐渐失去了作为外交独立行为体的资格。由此看来,韩日之间的不和谐在所难免。
2015年韩日关系的走势,基本上是顺着朴槿惠政府的思路展开的,从前期的对日高压、对安倍战败70周年讲话的勉强接受,再到年底慰安妇协议的达成。在韩国国内,要求加强对日关系的力量还是很强大的。如果迟迟不能打开对日关系的僵局,会对朴槿惠政府相当不利。何况安倍已稳住了其国内的政治地位,改变了困扰日本的“一年一相”窘境,任期可能至少与朴槿惠重合。韩国必须认真对待安倍政府,朴槿惠总统不会让自己的任期成为韩日关系“失去的五年”。展望2016年,韩日会在多个层次、多个领域展开全面的合作。新年伊始,朝鲜核爆,刺激韩国、日本与美国进一步加大在安全领域的合作。
(作者为中国社科院亚太与全球战略研究院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