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都不能少”

2016-02-25 19:42李颖邓天军
党的生活(黑龙江) 2016年2期
关键词:党总支失联组织生活

李颖+邓天军

2013年,38岁的孙琦担任鸿福社区党总支组织委员后,从上任老书记手里接过一本手抄的党员名册。打那以后,这本“家谱”在孙琦手里增加了一页又一页,但他心里有一个结也越来越大——有些党员始终没与社区党组织“照过面”。

鸿福社区党总支书记汤红伟也常为此苦恼:“社区党组织就像一个大家庭,家人走丢了就得找回来。对我们来说,这不仅是责任,也是义务。”

2014年6月,中央组织部、中央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下发通知,要求“全面开展党员组织关系梳理排查,建立党员组织关系动态管理台账”。随着中央精神的层层下达,鸿福社区党总支寻找失联党员的工作拉开了帷幕。

通过对辖区103名党员的排查,鸿福社区党总支确认有27名党员失联。其中,35岁以下的3人,35~60岁的4人,60岁以上的20人。通过年龄区间对比不难看出,离退休职工党员占了失联党员的绝大多数。

按规定,机关、企事业单位的党员在离退休后应将组织关系转移到居住地所在的社区党组织,意在方便党员及时参加组织生活。但随着社会生活的多元化演变,离退休职工党员中有的去了外地替儿女照看小孩,有的把家搬到了别处,有的年年“南飞”成了“候鸟”……不少离退休职工党员参加社区党组织生活越来越少,发挥党员作用的积极性也越来越低。

“无论什么原因失联,都要排查清楚,尽全力把失联党员找回来!”鸿福社区党总支的态度非常坚决。

有人不解,按党章规定,如果没有正当理由,党员连续六个月不参加党的组织生活,或不交纳党费,或不做党组织所分配的工作,就属于自行脱党。可是业内人都知道,近些年党员失联的原因很复杂,不能一概而论。针对鸿福社区的实际情况,汤红伟对党员失联原因进行了客观分析:

——社区登记党员信息时存在误差。当初在接收新转入党员时,出现了家庭住址、联系电话等信息错误,导致部分党员失联。

——党员信息变化后没有及时更正。近几年,鸿福社区进行棚户区改造时,一些党员因动迁、搬迁更改住址,没有及时告知党组织,从而失联。

当然,更重要的原因在于,这些党员长期缺乏党组织的教育、管理、关怀和监督,而这又与社区党组织常年没有活动场所密不可分。

说到硬件“短板”,汤红伟很无奈:“‘棚改拆迁后,开发商本应按比例返还社区办公用房,却始终没有兑现。尽管政府方面一直想办法帮着租、借、建,但在2015年社区新办公用房落成前,社区党组织都在‘打游击。”

一次,汤红伟通知党员自带板凳到辖区的锅炉房上党课。活动开始还没用上五分钟,有些老党员就被浓烈的黑煤灰呛得咳嗽、流泪,有人大声抱怨:“这还叫过组织生活吗?”因为太遭罪,打那以后再开展组织生活,有的党员干脆不来了。

俗话说,一个巴掌拍不响。除了社区方面的历史原因,一些党员失联也与自身党性观念不断弱化密切相关。比如,嫌转移组织关系程序繁琐,不愿意交纳党费,不愿参加组织生活等等,从而导致少数党员失联失管。

为了让失联党员尽快“回家”,2014年6月,鸿福社区党总支在社区QQ群里发布了寻找失联党员的通知和倡议书,还动员失联党员的亲友、同事、邻居协助寻找。可是,半个月过去了,竟然没有一名失联党员主动来社区“亮身份”。

因为前期工作一无所获,社区党总支开始借助派出所公安信息系统、劳动保障系统、物业管理部门、电力供应部门等多种渠道寻找失联党员,工作渐渐打开了局面。

当时,38岁的李英华是一位失联两年的年轻党员。由于社区登记信息有误,寻找工作一度陷入僵局。

一天,在与退休的社区书记聊天时,孙琦意外地得知了李英华的新住址。听说她家正在卖房,孙琦按图索骥,通过粘贴在窗户上的卖房电话联系上了正在哈尔滨务工的李英华。

“真没想到,社区党组织在想方设法地找我!”李英华又惊喜又感动,“每次回齐市都很匆忙,也没跟社区党组织联系,以后一定常沟通。”

像寻找李英华一样,几乎每次寻找都会遇到各种困难,但每当成功找回一位失联党员,又都让他们欣喜不已。

2014年秋天,孙琦几经辗转从租房户那里找到失联党员张明玉的座机电话号,可连续打了一个星期,始终没人接听。

“既然没有办理电话停机,说明家里还有人住。”汤红伟告诉孙琦,“只要坚持打,顺着电话线迟早会找到张明玉。”

于是,这个号码成了孙琦的手机“热线”——上班路上打,工作之余打,就连晚上看电视时也会不时掏出手机。然而,两个月过去了,电话仍然没人接听。

直到2014年12月25日,也就是在孙琦坚持拨打三个月之后,电话里终于传出张明玉的声音。

张明玉告诉孙琦,因为老伴病重,前段时间他和老伴一直住在儿子家。老伴去世后,这是他头一次回家,一进门就接到社区党组织找他的电话,张明玉也喜出望外。

随着最后一名失联党员张明玉的“归队”,历时半年,鸿福社区党总支终于将27名失联党员全部找到。

失联党员“回家”后,如何真正留住党员的心,进而发挥党员的积极性,成为鸿福社区党总支着力解决的一个问题。

2015年年初,通过对党员信息重新梳理,鸿福社区党总支建立起党员信息库,并打破按楼栋顺序划分党支部的惯例,结合党员的兴趣爱好、个人特长等因素,重新划分出“书香育民”“爱民助民”等功能性党支部。

75岁的老党员胡桂兰一度没兴趣参加组织生活。自“书香育民”党支部成立后,爱好书法绘画的胡桂兰有了用武之地,成了社区活动的积极分子。

“党组织应该站在党员的角度深入了解他们的所思所想,想方设法把党员吸引过来。”说到将心比心,汤红伟很有感触。

2015年,结合社区实情,鸿福社区党总支打破传统模式,创新了情景党课、楼宇党课;结合时政热点,还开展了“重走长征路”“游鹤城看家乡巨变”等活动。这些举措都让“回家”的党员重新燃起对组织生活的热情。

67岁的王文忠曾是一名长期失联的党员。为了找他,孙琦数次登门,可他每次都说“不认识这个人”。孙琦顾及王文忠的面子,每次都含笑而退。

为了融化老人心中的“冰”,每当社区需要传达诸如养老保险返款等利民政策通知时,孙琦都及时联系王文忠,还经常上门为他办理相关手续。渐渐地,社区党组织开展各种文体活动时,王文忠也来观看了;每当党支部开展党日活动时,王文忠也按时参加了,并主动交纳党费了。

在鸿福社区,有很多像王文忠一样“回家”后积极参加组织生活的党员。有的党员虽身患残疾,但“归队”后热心为居民服务;有的党员有文艺特长,“归队”后还在社区活动中挑起大梁。

(应社区要求,李英华、张明玉、胡桂兰、王文忠均为化名)

在社会转型期,造成部分党员失联的原因错综复杂,既有党员自身的主观因素,也有党组织管理缺陷的客观因素,如果在党员管理问题上采取“一刀切”的方式,显然不是上策。

记者在采访中深切感受到,失联党员对党组织普遍怀有深厚的感情,对党中央从严治党的决心高度认同,对党和国家不断出台的惠民政策由衷欢迎,对自己一度与党组织失联的情况感到纠结、感到内疚,同时,他们也常常为现实的处境感到无奈、感到困惑,更需要来自党组织的人文关怀。

齐齐哈尔市建华区鸿福社区党总支能在半年时间内将失联党员全部找回,不仅源于他们借助各种手段、调动社会力量,还在于他们执着的工作态度、真诚的党内关怀。为了让“回家”的党员把心留住,他们不断探索和改进党组织活动方式,努力为社区群众以及党员提供便捷周到的服务,从而加深党员对党组织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更值得赞赏。

寻找失联党员,既是党要管党的现实要求,也是为改革发展、社会稳定汇聚正能量的客观需要,带着责任找人、怀着温暖留心,一定比单纯的纪律约束更有实效。

猜你喜欢
党总支失联组织生活
“三暖”工作法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米”
忻州实验中学召开庆祝建党99周年党员大会
一图读懂党的组织生活该如何过
“牡丹江市坚持‘一化四制’,推动组织生活落细落实”
大兴安岭呼中区开展“最佳组织生活”评选活动
高利贷危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