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温《补锅》价值

2016-02-25 10:25禹银花
戏剧之家 2016年1期
关键词:借鉴意义艺术价值

禹银花

(四川师范大学 新闻与传播学院,四川 成都 610066)



重温《补锅》价值

禹银花

(四川师范大学 新闻与传播学院,四川 成都 610066)

【摘 要】随着国务院的52号文件的下发,又掀起了一股振兴戏曲的热潮,在欣喜之余,同时也需要思考戏曲的新出路。笔者的文章主要是从湖南经典的花鼓戏《补锅》来进行探讨,通过重温经典曲目的价值,来反思戏曲新时期的发展。以经典为名片,带动戏曲的新发展。

【关键词】湖南花鼓戏;长沙方言;艺术价值;表演价值;借鉴意义

《补锅》是著名的湖南花鼓戏,由唐周和徐淑华编剧,王为一导演,片中李谷一饰刘兰英,彭复光饰李小聪,钟宜淳饰刘大娘。故事发生于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的中国,正值知识青年回乡参加农业生产,主要讲的是养猪能手刘大妈有个独生女儿叫兰英,高中毕业后回乡参加农业生产,与同学李小聪相爱。李小聪高中毕业后学补锅手艺,刘大妈风闻女儿看上一个补锅的,认为补锅没出息,所以反对女儿与他相爱。两人在戏里通过补锅一事巧妙地对大妈进行教育,使大妈改变了过去的旧思想。该戏曲片成功塑造了李小聪、兰英这些农村新人形象。体现了一切工作都是为了党和人民的革命思想,同时也体现出了当时自由恋爱开始萌芽的新思想。

一、《补锅》的艺术价值

(一)剧目本身被誉为经典传唱。《补锅》是湖南长沙有名的花鼓戏剧目,1965年,《补锅》《打铜锣》参加中南地区戏曲会演,获得很大成功。作为湖南花鼓戏有名的剧目,《补锅》中兰英和小聪对唱的选段和《刘海砍樵》的“比古调”一样在全国风靡,成为了湖南戏曲的名片。《补锅》有两个较为经典的版本,一个是由李谷一、彭复光演的版本,另一个是由刘赵黔饰演兰英,李左饰演小聪的版本。一般视李谷一版本为补锅原唱经典版。《补锅》成就了李谷一,开始了李谷一的歌唱生涯,李谷一也用她过硬的唱功成就了《补锅》这一经典曲目,其中《野菊花》和《补锅》里面兰英和小聪对唱的片段成为了李谷一的经典作品。

(二)人物角色价值分析。剧中的兰英和李小聪都是“新思想”的化身,李谷一把兰英的灵秀、鬼灵精怪、聪明演绎得恰到好处。两个长长的辫子,尖尖的略带羞涩的声音,和妈妈拌嘴的调皮,和小聪出主意改造妈妈旧思想的机灵,都在戏曲中有体现。剧中李小聪的扮演者——彭复光,曾是电影《野鸭州》的编剧,因扮演李小聪被人知晓。李小聪是一个聪明帅气的小伙子,他在出场时挑着一副担子,穿着胸前有“二中”字样的T恤加马甲,肩上还挂着一条随时擦汗的白毛巾,成功塑造出一个知识青年回乡参加农业生产的形象。戏中,小聪和兰英的一唱一和、斗勇斗智使得观者印象深刻。刘大娘是象征“旧思想”的核心人物,虽然失手打破了“长沙买的,上了釉的,雕了花的,还是我娘屋里陪嫁的好蒸钵,好蒸钵”,但比起生了这么多猪崽崽来说,这一连串的修饰词,瞬间失色。戏中主要体现的是刘大娘在给女儿找对象时的一个标准——“养女莫嫁补锅匠,一脸墨黑象团炭”,夸张的语气中带有讽刺和看不起。当然刘大娘并没有“顽固”到底,最终改变了旧思想。

(三)长沙方言带来的幽默效果。《补锅》属于湖南六大花鼓戏之一的长沙花鼓戏,以长沙官话为舞台语言。长沙话属于湘方言新湘语的一支。长沙方言除轻声外,共有六个阴平、阳平、上声、阴去、阳去和入声6个声调。例如:朱、渠、主、注、住、菊六个字在长沙方言中发音相同,而音调则分别对应着上述的阴平、阳平、上声、阴去、阳去和入声六个声调。

《补锅》中的方言也是幽默十足。比如戏中刘大娘问兰英有没有去找补锅的师父,兰英的回答是“去(ke)哒,去(ke)哒”,“去”一般在长沙方言中念“ke”,与“客”同音,“哒”就是“了”的意思。比较特别的方言还有“吵场伙”,是吵闹的意思;“想偏他的脑壳”,意思是做梦。长沙方言里面的语气词也很多,比如说“哒”“啰”“啵”“哩”“嘞”“呃”等等,通常这些语气词添加在句子结尾,并且语气上扬,使得长沙方言更加生动幽默搞笑。正是这种通俗化、大众化的艺术表达方式直接诉诸人的视觉和听觉,进而起到惩创人心、裨补教化的社会效应。

(四)舞台表现多样化,曲词朗朗上口。唱、说、演结合;戏、乐、舞一台。《补锅》中兰英的一颦一笑、一举一动,小聪的一言一语,刘大娘的经典笑声,都把舞台瞬间变得丰富而立体。简单而灵活的动作,首先特别符合这一乡村题材的戏剧,其次也符合花鼓戏自身的特点,唱腔简单,曲调朗朗上口,易于传唱。演出过程中,演员们深入浅出,时而“跳出”戏,和观众对话,时而“跳进”,比如说,刘大娘在开头的一段里有一段这样的台词,“听说我屋里这个鬼妹子,最近几年在外面对了象哒,那伢子叫什么李小聪,年龄,人品,相貌,职业都瞒了着老娘,昨天未必她没去接补锅的,到她对象家玩去了,喊她来问一下。”这一段台词,刘大娘故意偷偷对观众说,推进剧情的同时,拉近了与观众的距离,同时也不违背戏曲本身的“跳进跳出”。

二、《补锅》的表演价值

(一)真正的哲学家源于乡下人。老庄是一辈子没读过书的乡下人,但他比谁都懂哲学。真正的哲学源于人民,《补锅》作为一个农村题材剧,主要反映的是当代农村青年男女突破世俗观念,热爱农村、热爱劳动、热爱新生活、自由恋爱,争当社会主义新青年的新风尚。在很长一段历史长河中,媒妁之言、父母之命,一直是恋爱的“标杆”,适婚男女在很大程度上是没有自由恋爱的权利的。在文学史上,很多为情所困的例子,因不能打破封建礼教最终束缚了感情,构成了一段段悲剧。

(二)去修饰,返璞归真。返璞归真,去修饰,遵从内心,注重精神追求,才是人们心中追求爱情的最真切的情怀。该戏中,兰英和小聪就是追求自由恋爱,不顾外界眼光,与“顽固旧思想”刘大娘“斗智斗勇”,他们对爱情的“不抛弃,不放弃”,以及遇见旧思想妈妈不是硬斗,而是智取,通过补锅这一事,完美展现,最终两人成功解开妈妈的旧思想之结。所以说,返璞归真,归的也是人心。

(三)不要背着石头演戏。在现实生活中,事情往往不是那么完美简单,舞台上的演出更多的是起到教化的作用,而不能像一块石头重重地砸在我们心头。在《补锅》中,兰英和小聪给我们的感觉是年轻、有朝气、有活力、爱自由。他们用最简单的说唱方式给我们呈现了一出最轻松的小戏,由小见大。当然这也和花鼓戏本身源于民歌有关,使得整场戏节奏欢快,活泼轻松。

三、借鉴意义

2015年7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支持戏曲传承发展若干政策》的通知,详细且全面分析出现今戏曲发展与传承的方案。而笔者认为,如果可以先重温经典,以经典带动戏曲也是一个不错的方略。只有积极响应党的号召,联系实际,主动参与实践,促进戏曲传播与发展,才能让戏曲之花绽放得更加灿烂。任何创作都要追求雅俗共赏的美学原则。虽然《补锅》的地位已经奠定,但是作为戏曲本身,还是应该要有危机意识。怎样做到雅俗共赏呢?

首先,我们应该积极响应政府政策,唱下来,传出去,以经典带动戏曲,加强对传统剧目、经典剧目的传承与保护。

其次,做好市场化宣传和品牌营销。在一些戏曲APP上发布经典剧目,并定期宣传,还可以借助当地媒体,借助有一定影响力的平台进行传承与推广。

另外,政府可以提供相关平台,为戏曲发展铺路,提供资金,定期会演,或者送戏下乡、进校园。

最后,应该保留戏曲在农村演出的方式,毕竟花鼓戏源于民间,自然不能脱离大队伍。全方位、多层次、多角度的丰富曲目,满足受众需求,是未来戏曲传承与发展的必经之路。

湖南花鼓戏,作为花鼓戏中的一朵奇葩,通俗易懂,语言生动,乡土气息浓厚。她拥有悠久的历史和辉煌的过去,但需要创新与发展,也需要适时地重温经典。在未来的戏曲发展过程中,我们需要更多像《补锅》这样优秀而经典的剧目涌现出来。

参考文献:

[1]彭复光.与李谷一重演《补锅》[J].戏剧报,1986.

[2]王为一.打铜锣·补锅[J].戏剧报,1986.

[3]景孤血.从《补锅》等戏曲片谈虚实问题[J].电影艺术,1986.

[4]许洁.湖南花鼓戏润腔特点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9.

禹银花,湖南邵阳人,现就读于四川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硕士戏曲学专业,主要研究川剧、湖南花鼓戏,曾几次跟随导师参与川剧剧目整理及戏曲实地考察研究。

作者简介:

中图分类号:J80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6)01-0039-02

猜你喜欢
借鉴意义艺术价值
探究宋代翻异别勘制度的现代司法借鉴
融合与创新:伪满洲国建筑研究
浅谈当代艺术在传统文化中的价值研究
儒家思想与明治维新后日企的管理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