阎元礼山西省农业干部学校
关于提高农民职业教育问题的思考
阎元礼
山西省农业干部学校
[摘要]文章介绍了农民职业教育素质的现状,并就国内外农民职业教育的差距进行了说明,提出了农民职业教育发展中的问题及对策。
[关键词]农民职业教育素质创新
现阶段,“三农”问题已成为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最主要的制约因素。“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农民问题,农民整体素质现状还不能适应现阶段新农村建设的需要,由于文化素质低,又不具备专业技能,使得农民的就业空间狭小,只能选择从事一些简单的体力劳动,造成这些岗位就业竞争激烈,工资水平低下。因此,加强农民职业教育尤为重要。提升农民职业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长期工程,当前应着力加强农民培训工作,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实施以“新型农民科技培训”为重点的职业教育,从源头上彻底改变农民自身素质。为此,本文从农民素质现状、职业教育在农民就业中的作用、及对农民职业教育的建议等方面,提出了一些自己的观点。以期能建立提升农民整体素质的长效机制,实现农民素质整体提升,提高农民就业能力。
1.农村文化教育相对滞后
农民的文化素质是衡量评价农民人口质量的基本指标。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新时期以来,随着农村社会、经济、文化、教育不断发展,农民的文化素质有了较快的提高,但农村劳动力整体素质现状还不能适应现阶段新农村建设的需求,与国外许多国家相比,还存在相当大的差距。
2.经营管理素质贫乏
在市场经济体制下,我国农村市场将进一步开放,与城市与国外的信息交流、劳动力转移、商品交流等的规模和深度与日俱增。农民由于市场意识薄弱,不懂市场经济运行规律;经营管理知识与经验缺乏,不能适应市场的千变万化;不善于发现市场销售的最佳机会,在市场竞争中常常处于不利的地位,严重制约着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产业结构调整和农业科技的推广与应用。
3.传统经济模式和传统思想文化的制约
思想文化的影响是长期深刻、潜移默化的。农民心理素质与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要求还有明显的差距。农民依附性强,主体意识缺失。温饱第一生活观、平均主义分配观、盲目迷信文化观、终守故土乡土观、重男轻女生育观等,对农民心理的影响依然根深蒂固,是制约农民心理素质提高的深层原因,对农村精神文明建设造成了不利影响。
1.更新观念,从我做起
我国绝大多数农民尤其是贫困地区农民,自给自足、故土难离等思想根深蒂固,缺乏市场经济要求的竞争意识和市场意识,因此,必须更新观念,培养良好的竞争意识和市场意识。只有思想上求变,思路上出新,才能化危为机,与时俱进,走出改革发展的新路子。首先,改变职业院校的教育理念,重新认识和了解“农民职业教育”,赋予农民职业教育新内涵。要把充分了解农民的职业需求,做到有的放矢。其次,改变农民的“小农意识思想”,把农民从传统农业中解放出来,让农民认识到现代农业的先进性,培养农民具有社会竞争意识。
2.重新确立培育目标,做到有的放矢
新时期农民职业教育对象已发生了历史性的变迁。当代新农民与传统农民相比有本质区别。当代新农民农村新经济生产力和先进文化发展的方向,是“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劳动者,是实施农业现代化和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新农村的建设者。因此,良好的文化基础、必要的农业科技知识、较强的现代科技意识和创新创业精神以及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经营管理能力都应列入农村职业教育培训的主要内容,重造中国农民,建设人力资源,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人才支持和智力贡献。
3.创新发展思维,抓机遇,促发展
进入新世纪,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其提供了重要的历史发展机遇。这对于发展中的农村职业教育具有战略意义和实践价值。首先,在办学指导思想上,应克服传统“应试”教育“以知识为本”与“以升学为本”的弊端,回归职业教育本位,聚精会神地做好农村职业教育这篇大文章;其次,在发展思路上增强市场意识,创新教育制度,规范管理,多元灵活合作办学,走出一条具有农村职业教育特点的办学道路。
4.构建农民职业教育培训新模式,走现代化发展道路
破旧立新,是改革的抓手和突破口。我国农村职业教育正处在历史的转型时期,一方面是农民对知识的渴望,一方面是农业职业教育的窘境,致使农业职业教育必须做出改变,必须创新。首先需要调整优化专业结构体系。专业结构要多元化、特色化、市场化。要做到以农为主,工贸结合,引进特色,适应市场需求,拓宽专业社会服务面。其次需提速农民职业教育的现代化。加快教育现代化建设,是这场变革的根本和标志。要采取灵活多样的培训方式。坚持多形式、多层次、多渠道,采取分散培训、长短班结合、科技咨询、现场指导、网络培训等多种形式的培训。根据不同教育培训对象的实际需要,充分运用现代化教育技术,广泛开展网络远程教育培训项目,以最大限度地满足农村劳动力接受职业技术技能培训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