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金林
(云南大学,云南 昆明 650000)
大理剑川白族调的调查与研究
段金林
(云南大学,云南 昆明 650000)
摘要:白族调是白族民众最为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之一。剑川是白族民歌的发祥地,当地的白族调与民众生活紧密相连,是民众记录历史、传承经验、抒发情感、传情达意、展现自我的手段和窗口,在白族人民的社会生活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功能。然而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速和全球化浪潮的席卷,白族调的生存语境发生了巨大变化,其所承担的社会功能也出现了转移和变迁。对白族调的社会功能及其变迁进行考察,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少数民族民歌与民众生活之间水乳交融的关系,同时为少数民族民歌的传承和发展提供借鉴。
关键词:白族调;文化;传承;保护
1白族调的概况
白族调,是白族民间最为普及的一种演唱艺术,几乎男女老少都会唱,即便唱不出口,人也会背上几首歌词。山区半山区的白族人,父母对儿童的启蒙教育,也通过教唱白族调来进行。白族调题材广泛,体裁丰富,由于各地区的历史、风俗、自然差异,又分出许多不同地区、不同类型的白族调,并形成其独特的风格。
白族调的唱词从体文学上来说已经形成了本民族所独有的诗歌格律,通称为“三七一五”,即每节歌词以三个七字句和一个五字句构成,白族民歌绝大多数是七句或八句为一首的短歌,分为上下两阙,上阙一般以三个字的“韵头”起韵,然后是两个七字句,一个五字句;下阙为三个七字句,一个五字句,上下两阙构成一首完整的诗歌。
剑川白族民歌题材多样,有山歌、小调、叙事歌、舞蹈歌、仪式歌等。可独唱,对唱,唱时多用族特有的三弦伴奏,独唱时可自弹自唱,对唱一般是男女对唱,多是爱情方面,歌词灵活多变,根据演唱者的喜好,可即兴创作。著名的有《小心肝》、《白月亮呀白姐姐》、《泥鳅调》等。
2剑川白族调的传承及保护
近些年,剑川白族调的传承和保护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最显而易见的就笔者在与两位艺人聊天的过程中得知,现年58岁的段昆云依然坚持每年办白曲学习班,办班所用的费用均来自国家每年给予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5000元的补贴,前来学习的人主要有对白曲感兴趣的社会人员、文化站的工作人员以及部分在校学生,一般在周末集中大家学习白曲,段老师只有小学文化,但依然不断钻研,坚持创作。
是每年的石宝山歌会,石宝山歌原来只是当地白族人民自发组织的歌会,如今变成了政府参与主导的项目,剑川县文化馆每年都在石龙村进行有奖对歌,并积极投入建设,建成了正式的对歌台,观众席,鼓励更多的人参与到传统文化传承与保护工作当中来。
如今,剑川县的旅游渐渐发展起来,许许多多的游客慕名而来,政府更是加大宣传力度,鼓励更多的当地百姓或文化工作者参与到这项工作中来,希望他们能更多创作并演唱内容丰富、更具特色的白族调。段昆云,张福妹无疑就是其中的主力军。
3剑川白族调保护与传承的局限性
笔者在与两位白族艺人的聊天中发现,每年歌会都非常热闹,来自全国各地甚至世界各国的游人都纷纷慕名而去,但是仅仅作为一种旅游资源是远远不够的,还应该有更多当地的白族人投入到这项伟大的传承中,但是如今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很多人不愿意学习传统文化,究其原因,有那么几点:
首先,与当地的地理环境有关。剑川县境内多山地,很多白族人都居住在山区,所以交通闭塞,人们之间的交流就非常少,许多文化也得不到有效的宣传和发展。
第二,与当地的旅游文化有关。旅游发展后,带来的就是经济的发展,所以许多当地白族人都纷纷改了行,做起了生意,而无暇顾及传统文化的保护,更谈不上传承了。
第三,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当地人受到了外来文化的影响,因此许多外来文化深深的冲击着当地传统的少数民族文化,一些年轻人多愿意学习流行音乐,而不愿意学习传统的白曲,致使民族文化传承工作难以进行。
第四,与当地政府的主导有关。虽然政府加大保护力度,但是另一当面却产生了一些局限性,例如有的人愿意去学习白曲并到歌会上对歌,但是有了政府的有奖对歌的活动后,许多毫无表演经验的人就会望而却步,不太敢站上真正的舞台,让专业人士去评判。
4有关少数民族音乐文化传承与保护的一些思考
传统文化对于新文化的创造有着重要的意义,少数民族地区所经历的发展并不是那种由历史积累所形成的一点一滴、自然而然的渐变式进化过程,而是一种历史发展的突变,这种变化是由初级到高级的直接跨越,在文化传承上很容易产生断层现象。如果旧的文化形态不能及时予以记录保存,50年过后,许多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将会销声匿迹,无迹可寻,我们只能像研究恐龙一样,去研究已经失去的少数民族文化。人类历史上有多少人遗失的文明,多少永远无法解开的历史谜团,为后世留下了永久的遗憾,这种损失一旦产生,是无法弥补的,那将是整个人类的悲哀。这样的悲剧,不应在我们这样一个具有五千年文明史的古国重演。如今,少数民族文化不仅要经历历史发展时期的跨越,同时也要承受异类文化的冲击,如果不能够及时完成其自身的适应性发展变化过程,那么,其传承便无法持续,如此便会造成一种民族文化的灭绝!因此,我们所言“保护”实际上包含了保存与发展两方面的内容:既要抢在那些已丧失生存环境的古老文化消亡之前进行大量的收集、整理、记录、保存工作,以保证我们民族文化基因库的相对完整性;同时又要为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及时寻找到一条能与现实相适应的发展之路,以避免其传承出现断裂,在中国文化大环境中依然保有其独特成分。
参考文献:
[1]伍国栋著.民族音乐学视野中的传统音乐.上海音乐出版社.
[2]杨民康著.中国民歌与乡土社会.吉林教育出版社.
[3]冯光钰,黄炳昌著.中国少数民族音乐史.京华出版社,2007.
[4]田联韬著.中国少数民族传统音乐.中央民族大学出版,2001-2003.
[5]杨民康著.中国民间歌舞音乐.人民音乐出版社,1996.
中图分类号:J60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1-1602(2016)14-028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