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钰
(四川师范大学服装学院,四川 成都 610000)
工业废弃地景观改造中的公共设施设计研究
毕钰
(四川师范大学服装学院,四川 成都 610000)
摘要:工业用地作为工业遗产存在,近些年对它的更新越来越受到重视。我从景观改造出发,对公共设施进行研究,为工业废弃地的发展提供更多的可能性。通过工业废弃地地产生与更新;工业废弃地公共设施现状以及结合形式地研究分析,希望对工业废弃地地更新改造和其公共设施设计起到启示作用。
关键词:工业废弃地;景观改造;公共设施设计
1工业废弃地改造的原因
新中国成立以后,由于工业化在我国的推进,城市工业厂区迅速发展。工业化进程,带来财富加剧,同时也让弊端显露无疑。主要有以下几点:(1)资源的消耗,造成原料的紧张;(2)破坏环境,造成污染。(3)城市现代化的推动,厂区外迁或撤销。因此,我们开始向“后工业时代”过度,随着经济结构转型,世界经济变化,城市产业开始侧重于第三产业。传统工业不能够适应当下的发展变化,逐渐退出城市历史舞台,大量厂区成为工业废弃地。
工业废弃地闲置,在城市改革过程中引起了政府和社会关注,使工业废弃地的改造进入到调整与规划中。通过两种途径去实现它的价值最大化:一方面,许多工业废弃地都是建在城区的重要发展地段,通过土地置换的方式,可以获取更多的经济效益。原本废弃不用的场所,通过保留最有价值一个部分或多个部分,进行景观改造,从而提高城市的环境水平,并有利于开发出突出城市的旅游、文化、艺术为一体的特色景点;另一方面,工业价值不大或破败不堪的部分,可以直接用于房产开发,以做它用。发挥不同的功效,遗产保护和经济得到最大化,从而减少城市压力。
2工业废弃地的公共设施现状
工业废弃地的更新改造最早可追溯到19世纪后期的欧洲。20世纪60年代,开始受到世界的注意;到了20世纪70年代,随着环保高潮的到来,改造活动日益增加。我国在20世纪90年代末,开始重视工业废弃的景观改造,并成功实践了多个项目。目前,通过我国大部分的工业废弃地的景观改造过程,也产生了工业废弃地公共设施这一有别于一般城市公共设施的环境公共产品。
2.1工业废弃地公共设施的特点
公共设施作为公共场所的媒介之一,是人与环境交流的重要场所。它在一定程度上反应了一座城市的经济文化发展水平,具有物质和精神的功能。物质功能体现在公共设施的功能性上。在物质功能基础上才能升华为设计艺术品。而公共设施与公共艺术之间是有区别的,主要就在于公共设施首先要满足功能上的需求,所以公共设施设计不可能同公共艺术一样可以作为纯粹的艺术品,允许只考虑作品与观赏者之间的情感互动。通过成都市工业废弃地改造——东郊记忆为例。对实地进行调查研究,可以窥探当下中国工业废弃地的改造在公共设施方面的现状。从厂区的公共设施来看,无论是座椅、照明设施、公共厕所、指示牌、导游图、广告牌、绿化设施、售货亭、公共电话亭、消防设施等,突出强调工业文化的价值,其特点是:材料多以钢铁为主,与周围大环境融合,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对工业遗产旧有的历史文化信息做出了一定的保留;但公共设施与周围环境和相互之间几乎没有呼应关系,垃圾桶就是很普通的城市街道批量垃圾桶,毫无特色,与周围环境及公共设施之间格格不入。
2.2我国工业废弃地公共设施目前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的工业废弃地景观改造成效显著,分别通过改造成公园、文化创意园区、艺术街区等形式,吸引了大批的游客,带动当地经济发展。但是在工业废弃地公共设施这一部分的设计主要停留在满足人的功能需求层面上,进而有一定的设计创新,可是还远远不够,仍然存在大量的问题:(1)公共设施是公共环境设计的一个部分,它应该与周围的环境相呼应,在工业废弃地的公共设施亦是如此,与周围环境相融合,但并不应该局限于工业厂区这个范围之中,更应该对周边地理环境有所表达。(2)工业废弃地的公共设施没有形成一套系统化的设计,包括色彩、造型、材料等设计元素之间基本没有联系,如同陌生人一般,各自为政,互无关系。同属公共设施范畴,必然是有关联的,系统化的设计会让厂区空间更加和谐融洽。(3)工业废弃地公共设施多以钢铁为材料,与工业历史背景符合,但没有体现本土历史文化的设计元素。设计公共设施时同景观改造应该是一致的,同样应该保证文化传承、传统风俗、城市历史、地域特点的融入,让人们在缅怀工业时代的激情岁月时,还能感受传统文化的无限魅力。
3工业废弃地公共设施设计
工业废弃地的公共设施作为工业区空间环境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形式和内容,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在满足功能实用性原则这个大前提之上后,通过对人进行充分考虑,同过对工业区及其周边环境的融合;所处地域条件、历史背景、文化传统和民俗习惯等;体现人性设计、人文关怀才能设计出真正适合人们使用和欣赏的公共设施。
3.1工业废弃地改造中公共设施设计需同环境融合
在工业废弃地景观改造之初,就应该同时进行公共设施设计,在整个设计之中,相互关联,紧密依存。工业区的公共设施是实际空间的组成部分,不应该与工业区的空间环境相脱离,充分考虑到所处的环境风貌和地域特色,在满足功能基础上,再对工业区空间环境特点进行分析研究,通过多种设计表达手段在造型、色彩、材质、肌理等因素的设计中与周围的环境相协调。在设计公共废弃地公共设施时,既要注意到人对于公共设施的合理需求并在经济、文化条件之下最大化的满足这种需求,又要分析空间环境对公共设施的影响,因地制宜,做到让每个个公共设施之间、个体公共设施与环境之间、组合公共设施与整个厂区乃至整个城市环境之间、以及组合设施内部之间都应该做到整体协调、融合共生。
3.2工业废弃地改造中公共设施设计应与地域文脉、民俗文化相结合
我国各民族各地区的地域风情、民俗文化、气候特征、审美标准不尽相同,对于公共设施的需求也就有所不同。地域文脉、民俗文化的注入,可以赋予公共设施的独特文化内涵。所以工业废弃地改造中的公共设施设计,也应该通过当地独特的地域文脉、民俗文化符号来表达,并且可以形成多元化。如何在设计中以现代审美角度出发诠释好地域文脉、民俗文化,是值得思考的问题。我认为以地域文脉、地域文化符号为载体才能使工业废弃地的公共设施设计得到更新与扩展;同时来参观的人们通过对公共设施所展示的形象、材料、寓意等,感受工业气氛以及这座城市对人文的关怀。
3.3工业废弃地改造中公共设施设计应考虑到人性化设计
人性化设计就是以人为本的设计概念,在设计中研究出人的心理和生理特征,尊重和关怀人,创造出适合“人”功能与精神的产品。工业废弃地改造中的公共设施设计从尊重和关心使用者的角度出发,尤其是特殊人群。设计时充分考虑到不同文化层次、不同年龄的使用群体特征,明确功能需求的同时更注重细节表现,如为盲人设计的触摸按钮或者语音提示,为老人和残疾人设计的无障碍通道等。在设计过程中不仅要体现出人性化,更要体现出现代人的追求,充满着人的关怀。公共设施的人性化设计从人机工程角度出发,考虑设施的易用性、便利性、舒适性等等,通过保证“人”的安全和健康,以美的形式法则创作出具有人性的公共设施。
4总结
工业废弃地改造过程中不能忽视公共设施,公共艺术这些看似独立的一部分,我们应该在规划之初,就应该给予充分的考虑,以便整个工业废弃地形成一个整个和谐而美观的“统一体”,工业废弃的改造中的公共设施设计通过与工业环境融合、地域文化结合、人性化设计,对工业废弃地的更新,营造更美好的工业环境形象有很重要的帮助意义,对中国的其他工业废弃地的开发和利用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俞孔坚,宠伟.理解设计:中山歧江公园工业旧址再利用[J].建筑学报,2002.08.
[2]曹璇.浅析城市公共设施的人性化设计[J].齐鲁艺苑,2008.06.
[3]张帆.日本公共设施的人性化设计[J].艺术与设计,2010.02.
作者简介:毕钰,女,汉族,四川宜宾人,四川师范大学服装学院,研究生,艺术设计,设计,研究方向:产品设计。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1-1602(2016)14-004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