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控制的日光灯电路

2016-02-23 15:27吴传平李茂晖陈姝雨
教育教学论坛 2016年8期
关键词:智能控制教学改革

吴传平 李茂晖 陈姝雨

摘要:本文在传统的日光灯电路的基础上,引入了智能控制技术,提出了基于智能控制技术的日光灯电路。将电工学的基本理论和智能控制技术结合起来,使电工学实验变得智能化,具有创新性,这样可以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使学生既能够掌握传统的电工学知识,又能够学习到现代化的智能控制技术,为培养创新型的实践能力强的高素质人才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教学改革;智能控制;日光灯电路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08-0125-02

传统的电工学实验主要是一些验证性实验,譬如,基尔霍夫定律、叠加定理、日光灯电路等,这些实验都属于传统理论和方法的验证,实验内容陈旧乏味,不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1]。为了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本文提出了基于智能控制技术的日光灯电路。在传统的日光灯电路实验的基础上,引入了智能控制技术,使电工学实验变得智能化,具有创新性,能够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

一、传统的日光灯电路

传统的日光灯电路由镇流器、启辉器、日光灯管组成。

日光灯管:它是一根玻璃管,内壁涂有一层荧光粉,不同的荧光粉可发出不同颜色的光。灯管内充有稀薄的惰性气体和水银蒸汽,灯管两端有由钨制成的灯丝,灯丝涂有受热后易于发射电子的氧化物[2]。

当灯丝有电流通过时,使灯管内灯丝发射电子,还可使管内温度升高,水银蒸发。这时,若在灯管的两端加上足够的电压,就会使管内氩气电离,从而使灯管由氩气放电过渡到水银蒸气放电。放电时发出不可见的紫外光线照射在管壁内的荧光粉上面,使灯管发出各种颜色的可见光线。

镇流器:镇流器是与日光灯管相串联的一个元件,实际上是绕在硅钢片铁心上的电感线圈,其感抗值很大。镇流器的作用是:①限制灯管的电流;②产生足够的自感电动势,使灯管容易放电起燃。镇流器一般有两个出头,但有些镇流器为了在电压不足时容易起燃,就多绕了一个线圈,因此也有四个出头的镇流器。

启辉器:启辉器是一个小型的辉光管,在小玻璃管内充有氖气,并装有两个电极。其中一个电极是用线膨胀系数不同的两种金属组成(通常称双金属片),冷态时两电极分离,受热时双金属片会因受热而变弯曲,使两电极自动闭合[3]。

日光灯电路的工作原理:当接通电源时,由于日常灯没有点亮,电源电压全部加在启辉光管的两个电极之间,启辉器内的氩气发生电离。电离的高温使倒“U”型电极受热趋于伸直,两电极接触,使电流从电源一端流向镇流器→灯丝→启辉器→灯丝→电源的另一端,形成通路并加热灯丝。灯丝因有电流(称为启辉电流或预热电流)通过而发热,使氧化物发射电子。同时,辉光管两个电极接通时,电极间电压为零,启辉器中的电离现象立即停止,“U”型金属片因温度下降而复原,两电极离开。在离开的一瞬间,使镇流器流过的电流发生突然变化(突降至零),由于镇流器铁心线圈的高感作用,产生足够高的自感电动势作用于灯管两端。这个感应电压连同电源电压一起加在灯管的两端,使灯管内的惰性气体电离而产生弧光放电。随着管内温度的逐渐升高,水银蒸汽游离,碰撞惰性气体分子放电,当水银蒸汽弧光放电时,就会辐射出不可见的紫外线,紫外线激发灯管内壁的荧光粉后发出可见光。灯丝受热时发射出来的大量电子,在灯管两端高电压作用下,以极大的速度由低电势端向高电势端运动。在加速运动的过程中,碰撞管内氩气分子,使之迅速电离。氩气电离生热,热量使水银产生蒸气,随之水银蒸气也被电离,并发出强烈的紫外线。在紫外线的激发下,管壁内的荧光粉发出近乎白色的可见光。

二、智能控制的日光灯电路

智能控制的日光灯电路主要由智能控制电路、场效应管、镇流器、启辉器、日光灯管构成。

系统功能:当有人进入房间时,红外检测电路会检测到有人进入,然后,智能控制电路输出控制信号,控制场效应管导通,日光灯点亮;当有人离开房间时,红外检测电路会检测到有人离开,智能控制电路输出控制信号,控制场效应管关断,日光灯熄灭。这样,不需要人亲自动手去打开或关闭日光灯,既节省了人力,为人们带来了极大的便利,同时又避免了忘记关灯所造成的电能浪费,节约了能源。整个系统主要由红外检测电路、单片机控制电路、驱动电路、日光灯主电路组成。智能控制的日光灯电路的系统结构框图如图1所示。

1.红外检测电路。红外发射管和红外接收管统称为红外对管。红外对管的极性不能弄错,通常较长的引脚为正极,较短的引脚为负极[4]。

红外检测电路的工作原理:当红外对管间无障碍物时,红外接收管能够接收到红外发射管发出的红外光,此时红外接收管的等效阻值会变得很小,相当于短路;当红外对管间有障碍物时,红外线被遮挡,红外接收管不能接收到红外发射管发出的红外光,此时红外接收管的等效阻值会变得很大,相当于断路[5]。另外,还需要结合比较器LM393才能实现红外检测电路的设计。当比较器LM393的同相输入端电压大于基准电压+2.5V时,比较器输出高电平;当同相输入端电压小于基准电压+2.5V时,比较器输出低电平。

2.单片机控制电路。本系统采用单片机PIC5015作为核心芯片。本系统主要需要用到单片机中断引脚和通用IO引脚[6]。

中断引脚的作用是用来接收红外检测电路的输出信号,将红外检测电路的输出信号连接到单片机的中断引脚。这样,当有人进入房间时,红外检测电路就会输出信号,该信号会触发单片机产生中断,告知单片机有人进入房间,然后单片机通过控制通用IO引脚输出控制信号,经过驱动电路,控制日光灯电路中的场效应管K2225的导通,进而点亮日光灯;当有人离开房间时,红外检测电路就会输出信号,该信号会触发单片机产生中断,告知单片机有人离开房间,然后单片机通过控制通用IO引脚输出控制信号,经过驱动电路,控制日光灯电路中的场效应管K2225的关断,进而熄灭日光灯。

3.驱动电路。驱动电路既起到隔离保护的作用,又能够提供控制信号的驱动能力。本系统的驱动电路主要由光耦6N137、驱动芯片IR2110等组成[7]。单片机输出0~5V的方波信号经过驱动电路后会变为0~15V的方波型号。

4.日光灯主电路。本系统的日光灯主电路由场效应管、镇流器、启辉器、日光灯管组成。

本系统采用的场效应管是K2225,当场效应管的栅极和漏极之间电压为+15V时,场效应管导通,日光灯点亮;当场效应管的栅极和漏极之间电压为0V时,场效应管关断,日光灯熄灭。这样,单片机通过输出控制信号,经过驱动电路,就可以控制场效应管的导通与关断,进而控制日光灯的亮灭。

三、教学实施

1.实验内容与要求。(1)要求学生掌握红外发射管和红外接收管的工作特点,会使用比较器,设计一个红外检测电路。设计出电路图,并在万用板上完成焊接和调试。(2)要求学生熟悉PIC单片机最小系统开发板,会编写简单的C语言程序,会下载程序。(3)要求学生理解驱动电路的工作原理,并在万用板上完成焊接和调试。(4)要求学生在熟悉传统的日光灯电路的工作原理的基础上,掌握基于智能控制的日光灯主电路的工作原理。(5)将红外检测电路模块、单片机控制电路模块、驱动电路模块、日光灯主电路模块逐级连接起来,逐级调试,最终实现系统功能。

2.实验考核。(1)使用示波器测量红外检测电路的输出端波形。当有人进出房间时,观测输出端的波形是否正确。(2)使用电压表或者示波器观测单片机的输出控制信号。如果单片机接收到红外检测电路的输出信号后,单片机能够输出正确的控制信号,则说明单片机模块工作正常。(3)使用示波器观测驱动电路的输出端波形。驱动电路的输出端波形应该与单片机的输出控制信号反相,幅值为15V。(4)验证系统功能。当有人进入房间时,观察日光灯能否自动点亮;当有人离开房间时,观察日光灯能否自动熄灭。(5)实验报告,以论文的形式书写实验报告,让学生尽早掌握科学论文的书写,从格式到参考文献。

最终,根据学生对各个模块电路的完成情况、电路的焊接质量、课堂表现和实验报告的书写,综合地评定学生的实验成绩。

四、结语

本文在传统的日光灯电路的基础上,提出了智能控制的日光灯电路,将电工学知识和智能控制技术结合起来,使电工学实验变得智能化,更具创新性,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通过本次实验的训练,学生掌握了一定的智能控制技术,同时学会了用模块化思想去完成一个实验项目,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为培养创新型的实践能力强的高素质人才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张美生.高等院校电工学实验教学改革探究[J].山东建筑大学学报,2013,28(4):37-39.

[2]吴春俐,孙静,申燕.电工学实验教程[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1:75-76.

[3]向琴,孙宁,陈文红.日光灯电路实验常见故障及排查[J].教育教学,2014,(315):65-66.

[4]吴玉宝.红外检测电路的设计与制作[J].电子制作,2010,(8):51-52.

[5]瞿贵荣.多功能红外检测电路[J].电子制作,2011,(2):10-11.

[6]李荣正.PIC单片机原理及应用[M].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2014:8-12.

[7]刘力涛.IGBT驱动电路研究[J].电焊机,2011,(6):83-85.

猜你喜欢
智能控制教学改革
基于物联网的智能控制项目实践教学设计
应用型人才培养导向下智能控制教学改革探讨
浅谈开关式电梯IC卡系统及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