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型本科院校高分子化学双语教学中的实践与创新

2016-02-23 14:55卢小菊杨翔宇孟鸳左小华李胜方曹小艳
教育教学论坛 2016年8期
关键词:双语教学效果教学改革

卢小菊 杨翔宇 孟鸳 左小华 李胜方 曹小艳

摘要:本文结合教育部提倡双语教学的政策和应用型本科院校对人才培养的要求,分析了《高分子化学》课程知识能力的培养要求和双语教学的重要性。从教材的选定,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方法的优化等多方面探讨高分子化学双语教学改革心得,旨在提高应用型本科院校双语教学的质量,为人才的培养提供可参考的依据。

关键词:高分子化学;双语;教学改革;教学效果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08-0138-03

教育部首次提及双语教学,追溯到2001年教育部颁布的《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为了培养一批教学理念先进、教学方法合理、教学水平高的双语教学师资,提高高等学校双语教学水平,启动了双语教学示范课程建设项目。教育部、财政部在2008—2010年共批准403门课程为双语教学示范课程建设项目。目前诸多设有高分子学科的高校纷纷开展双语教学探索,如《高分子化学》双语教学、《高分子物理》双语教学、《高分子材料成型工艺及模具设计》双语教学、《高分子化学导论》双语教学等。

地方本科院校在我国高等教育系统中占有重要地位。2012年,我国有1145所本科院校,其中地方高校1036所,约占91%;地方本科院校在校生1250多万人,约占全日制本科在校生的88%[1]。地方本科院校提倡转型发展,要注重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学生对实际的技能方面的需求是最大。应用型本科院校应加强人才国际化的培养,而双语教学是实现此目标最重要的途径之一。

湖北理工学院是一所省属的本科院校,学院积极响应教育部开展双语教学的号召,开设了少量专业的双语教学。《高分子化学》是理工科院校高分子材料、化学、化工及其他相关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主要是研究高分子化合物的聚合方法的一门综合性学科。开展《高分子化学》的双语教学,既可以提供学生专业的高分子化学知识,同时结合英语的优势,还可以学习国外高分子化学优秀教材的专业词汇,专业学术知识和写作方法与技巧,提高其专业英语水平,开扩国际视野,增强其在国际、国内范围内的行业竞争力,这为培养高分子化学方面的技能型高级应用型人才非常有帮助,因而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应用型地方本科院校开设《高分子化学》的双语教学是非常有必要的。

一、高分子化学教材选定

谈及教材,大部分高校设立《高分子化学双语》教学课程使用的是浙江大学潘祖仁主编的国家级优秀教材的《高分子化学》(第四版)或(第五版)[2],英文教材选择的是George Odian主编的《Principles of Polymerization》[3]。潘版的高分子化学更专业且理论强,教材注重高分子化学知识和高分子物理知识,其中动力学知识在自由基聚合和逐步聚合两个成熟经典的聚合理论中是主线。英文原版教材分为Condensation Polymerization和Addition polymerization,后来逐步扩展为Step polymerization和Chain polymerization.

开设《高分子化学》课程,是否选择这两本教材需要考虑学生的水平,即学情。如国内重点高校高分子专业的学生,这两本教材是较合适的。考虑到教材经典,笔者作为任课老师,在开设高分子化学双语的第一年,首选了《高分子化学》(第四版)和英文原版教材《Principles of Polymerization》中部分章节的内容。通过一个学期的学习,对化学与化工学院应用化学专业2010年级学生的教学测试,笔者发现采用中英文考卷、中英文答题的形式的考评结果为90~100优秀有0人,80~90良好有2人,70~80中等为20人,60~70及格分为15人,50~60不及格达5人。不及格和及格分数群的总人数所占比例为48%。考试的结果与预期的偏差较大。笔者进行问卷调查发现学生整体反映,选用教材有难度,学时不够,中英文吃不消。部分同学的基础英语方面的功底比较差,很难跟上双语教学的进度,甚至有出现半途而废的现象。这对笔者进一步开展《高分子化学》双语课程教学、提高双语教学效果提出了挑战。

针对此问题,笔者重点对中英文教材作了对比和调查。经过调研,笔者发现2014年新出版了两本高分子双语教材,在此作简单的比较。黎白钰主编的教材《高分子科学双语基础教程》,该教材以英文方式较为系统地介绍了高分子科学基础知识,内容包括:高分子简史、基本概念和分类,高分子的三级结构,高分子的合成,高分子工业生产方法,高分子的热转变等。该《高分子科学双语基础教程》可作为化学化工类专业本、专科学生高分子双语课的教材,也可作为化学材料类本科生快速掌握高分子基础知识和基本英文表达的阅读材料,也可作为非高分子化学专业的学生借鉴[4]。

李坚编写的《高分子材料导论(双语教学用)》教材是为高分子及其相关专业的学生编写的双语教学用教材[5]。主要介绍聚合物合成,聚合物的结构、分子运动及转变,聚合物固体性能,聚合物的测试与表征,教材覆盖面广,内容丰富,既包含了高分子专业的基础知识,如高分子化学、高分子物理等方面的内容,又介绍了一些基本的高分子材料品种,因涉及面较多,但较浅,没有深奥经典的高分子化学的理论知识,适合作辅助教材。笔者发现,相对简单些的全英文教材是比较适合地方本科院校化学或化工专业的学生,黎白钰主编的教材《高分子科学双语基础教程》相对合适些。

二、教学新方法探索

因为教学学时和专业的不同,需要对教材内容寻找突破口,授课过程中,忠于教材是一方面,注重对学情的分析,注重对知识的重建和精练,结合中英文内容的优点,语言优势和主次分明关系,重点内容与连贯性才能真正上好这门课。经典高分子化学知识如自由基聚合,逐步聚合和自由基共聚等知识体系是高分子化学发展的基础,高分子材料与石油工业的基础,要求学生更好地理解高分子化学的新理论和新技术,经典的聚合理论知识是必不可少。对本科生专业学习而言,专业基础知识的学习是关键,为达到此教学目的,基础知识的讲解主要集中在自由基聚合,逐步聚合和自由基共聚和聚合方法等。而阴离子聚合,阳离子聚合和配位聚合等,有些理论本身不确定,还没有完全的理论确定,因学时的原因,只是作为一般讲授的知识点。在讲授的过程中结合《高分子科学双语基础教程》英文展开,由浅入深,逐步深入进行教学。

我国著名的教育家周培源先生指出:在探求某一问题的科学解答时,首先要找到解决这一问题的正确的思想方法,理论必须要有实验证明,他主张教学要和科学研究相结合,并身体力行。老师讲课需要深入浅出,通俗易懂,“传播科学知识不能单凭呆板的说教而应该有生动活泼的形式和技巧,才能引入入胜,潜移默化,达到最佳的效果”[6]。为了让学生更有兴趣学习理论知识,教学方式上要尝试更多方式。

潘祖仁版高分子化学在第四版上先是逐步聚合,第三章为自由基聚合,比之前的版本内容有较大调整,对于这一调整,同济大学的王建国认为[7],这一安排是十分高明的。因为从表面上看只是纯粹讨论聚合反应的物理化学问题,而实际上是解决了高分子化工生产中的两个最重要问题产量和质量。聚合速率与产量有关,而聚合度则直接反映了产物的质量和性能。笔者在讲授时很多精彩重要的内容。如反应程度(p)和平衡常数(K)对聚合度(DP)的影响;Flory统计法计算聚合物的分子量分布、Carothers和Flory凝胶点预测理论中对聚合物结构的假设、基团数比对聚合度的影响;自由基聚合中聚合速率和聚合度,链转移对聚合度的影响。共聚中Q-E方程的提出及应用等知识是难点与重点,除了知识点讲解,还结合一系列的作业练习、习题讲解来完成,让学生对这些看似难懂的知识点通过习题的练习有更清楚的认识和理解。

在讲授第四章共聚时,学生通过对第一章的序言的了解,生活中的观察,对常见的生活中的高分子材料有了一定的了解。在第四章时,笔者将各种聚合物如均聚、共聚物等进行实体的展示,如PP、PE、PS、HDPE、LDPE、ABS、POE等样品收集,将样品装在展示瓶内,贴好标签,让学生对母粒有直观的体验。观察杜邦公司的Kelvar系列的芳纶纤维,聚酰亚胺等工程材料,辨别塑料普通塑料与工程材料的差别。这种形象教学让学生对聚合后高分子母料有直观的认识。

此外,笔者鼓励学生查阅相关的外文文献,进行高分子专业外文文献的阅读。最新和最前沿的高分子化学研究成果以英文论文的形式散见于国际学术期刊,如美国化学会、英国化学会、爱思唯尔等专业数据库中Macromolecules、Chemical Communication、Polymer杂志,因此鼓励学生上图书馆专业数据库查阅资料是很好的一种锻炼方式。每学期要求每位学生就高分子化学新技术、新方法或新理论(如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的(ATRP)原理及其应用,可逆加成-断裂链转移自由基聚合(RAFT)、点击化学(click chemistry)等聚合方法中的一个主题,查找文献,用英文制作成PPT,或撰写成文献报告,并鼓励问题讨论。从上述撰写报告,并组建5~6个团队,各组推荐1名代表用英文与大家分享(一般耗时2个学时)查阅与理解心得。在总成绩中对团队的表现给予一定的奖励,成绩占平时成绩的40%。该教学创新既锻炼了同学们查阅文献、撰写报告、英文讲解能力,还锻炼了他们团队合作的能力,学生的表现积极,交上的作业让教师颇有意外惊喜之处。每学期两次训练,虽有一定的工作量和学习压力,但对学生的锻炼是深刻的,这样的效果也是明显的。这种撰写报告的学习方法在美国的高等教育中是非常常见的,在王建国等的《高分子化学》教学创新中采用,笔者在双语教学中非常重视团队协作学习模式,认为团队取得的效果比单独完成的效果更好。

通过五年的《高分子化学》双语教学,我们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和教训。授课时针对高分子化学专业和非高分子化学专业如应用化学、化学工程与工艺等专业的培养方案修订,适量增加《高分子化学》教学课时、适当放慢教学速度、调整专业英语与双语教学开设时间、兼顾英语基础好和基础一般的学生,使同学充分认识到双语教学的重要意义,使其有信心和兴趣跟得上双语教学的进度,促使他们在正常的学时之余,在课外也有兴趣学习高分子化学知识,提高双语教学的优良率。对学生的科学考评也建立了一套完整的方法,其考核办法如下:课程考核由平时课题表现和期末考试两部分组成。平时课堂表现,占成绩的40%,由三部分组成,即将学生的课堂表现(20%)和作业成绩(40%),报告撰写与汇报(40%)结合起来作为学生的平时成绩,强调学生课上认真听讲,及时消化吸收专业知识,强化专业英语的学习和应用。期末闭卷考试,占成绩的60%。中英文试卷,部分用英文解答。学生掌握程度也较以前有很大的改善。一般90~100优秀分数群人数为2~3人,80~90的良好分数群人数为13~15人,70~80的一般分数群人数为15~16人,60~70的及格分数群人数也为5人,50~60的不及格分数群人数为1~2人。考试的结果与预期的目标比较一致。

三、研究结论与启示

经过几年的双语课程教学改革,尽管已经取得了一定效果,但还有诸多不足需要思考,此次讨论只从是否能够提高《高分子化学》双语教学的质量出发,探讨了《高分子化学》双语教学教材,讲授重要知识内容及专业英语方面提出了一些改进的方法。但是,忽略了任课老师工作量的增加、改进措施资金方面的支持、教学师资队伍的建设和整体教学质量的提升还待加强。这直接体现在双语教学质量对教师的外语能力和动力上。扎实的高分子化学专业知识和流利的外语表达能力是高校作为一名合格的高分子化学双语教学老师的基本要求。在教学过程中还需加强高分子化学实践教学的能力提升,国外研究性教学,开放性教学理念融入,以潜移默化的方式传递给学生,如能做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即是最高境界。这也要求地方本科院校有更多的经费投入,本着培养社会发展需要的应用型人才目标,共同努力、推动双语课程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参考文献:

[1]夏鲁惠.地方本科院校如何转型发展[N].中国教育报,2014-10-20.

[2]Paul J Flory. Principles of Polymer Chemistry[J].Cornell University Press,1953.

[3]潘祖仁.高分子化学[M].第四版.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7.

[4]黎白钰.高分子科学双语基础教程[M].成都: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14.

[5]李坚.高分子材料导论(双语教学用)[M].化学工业出版社,2014.

[6]叶松庆.著名物理学家周培源教授[J].中国科技史料,1997.

[7]王国建.《高分子化学》课程教学体会点滴[J].高分子通报,2012,(12):97-101.

猜你喜欢
双语教学效果教学改革
快乐双语
快乐双语
快乐双语
提高病理学教学效果的几点体会
加强焊接教学质量提高焊接教学效果的探讨
抓好课的结束部分 深化体育教学效果
双语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