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宗华
有人说,随着城镇化的不断发展,将有大量农民不断进城成为城市居民,他们对住房的需求是刚性需求。这是城市住房紧缺的一条原因,也是在今后一段时间内每年仍将大量建设住房的原因。
目前我国城镇的一种特殊情况是,大量中中、中低收入者(以及大量进城多年急欲在城市定居的农民),因为无力买房而成为“住房难”群体。他们的“住房难”,与上述理念是同一的吗?
有位友人最近给我发来一份迟到的资料。据有关方面的统计,截至2014年底,我国有物业管理的住房超过200亿平方米,可供2.6亿户7.4亿居民居住。目前我国有城镇户口的居民不到5亿人。如果我国从土地紧缺的国情出发,做出每户只能拥有一套住房的规定,我国城镇的存量住房,至少满足2.4亿进城农民的住房需求。以上数字说明,单从住房总供应量来说,在近几年内,解决进城农民的刚性需求,已经不成问题。同理,广大中中、中低收入者的住房难问题也不应该成为问题。
而我国城镇却存在着大量“住房难”,问题在于“成也萧何,败也萧何”。“萧何”者,住房商品化也。进入本世纪以来,我国一直以推行住房商品化为主,造成了商品住房建设规模的迅猛扩展。这是截至2014年城镇存量住房超过200亿平方米的主要原因,也是主要“成”绩。其主要“败”绩则是,造成了连年房价飞涨,以及每年新建住房以120平方米以上大套型为主。由于中中、中低收入者(含长期进城打工准备定居的农民)买不起住房,虽然住房总建设量很大,却不能解决他们的“住房难”问题。他们的住房“紧缺”,不是住房建设量少了,而且没有认真实行住房分类供应政策。
人们要问,那样大量的住房怎么能卖出去,卖给了谁。答案是:主要卖给了住房投资者和投机者。造成人们投资买房的主要原因是,我国银行长期实行负利率,钱存在银行里会贬值,而房价连年高涨,买房可以大量增值。于是大量有钱人,不仅是高收入者,还包括一部分中高收入者,都尽力把能挤出的钱用于买房。目前在城镇中,拥有两套以上住房的居民已经占有不小的比重,拥有3套至10套住房的居民也有相当数量。押有10套以上甚至100套住房的虽然是少数,但也不乏其人。据媒体批露,有个处级贪官拥用50套住房,有个大贪官竟拥有300套住房,在他们没有定性为贪官以前,都属于住房投资。第二个买房原因是,住房太容易赚钱,造成了住房投机泛滥,并由投机者买走了大量住房。第三个拥有大量住房的原因是,由于住房高额利润的驱动,各行各业都纷纷兴办房地产企业,造成房地产企业过万个。每个企业建成的住宅小区,总要留下十几二十套条件最好的住房。以上种种,就是前些年建设大量高价大套型住宅仍然“畅销”的原因。由于有钱人的住房投资,既不入住,又不出租,造成了数量巨大的“住房销后闲置”和住房资源的严重浪费。也由于执行政策不当,造成了这些年建了数量巨大的住房仍然没有解决好弱势群体“住房难”的问题。
解决上述问题的根本办法是,坚决摒弃住房商品化制度,认真执行住房分类供应新制度,努力做到广大中中、中低收入者(含长期进城打工准备定居的农民)买得到和买得起保障房,真正做到人人享有适当住房,真正把住房做成民生工程。
由于长期推行住房商品化造成的后遗症,给做到人人享有适当住房带来许多严重的困难,当前需要着重解决的有:
一是,统一思想认识难。至今我国尚未把解决好中中、中低收入者(含长期进城打工准备定居的农民)的住房问题,放在住房工作重中之重的地位。
2007年以前,每年建设经济适用住房不到总建房量的5%。由于政府放松管理,反而出现了建房很少、问题却层出不穷的怪事。近几年建设保障房数量有了大幅度增长,但因没有把列入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不认真研究保障房的“真谛”,因而仍然问题不少。例一,许多城市出现了保障房大量积压。其中一条重要原因,是没有认真限定保障房的套型和房价。例二,有的城市建设的保障房住区,因为没有解决路通、电通、水通这种纯属住房小区建设的常识问题,致使这些保障房主体结构已经建成了两年多仍不能竣工投入使用。以上问题,只要地方政府高度重视应是不难解决的。
二是,解决这些年住房投资多套而空置的大量住房的困难。如果对一户居民拥有多套住房征以较高的房地产税,他们多数人会卖掉多余的住房。但因多为大套型高房价住宅,不适用于中低收入者,有谁愿意买?如果由政府回购,怎样合理处置也非常困难。
三是,处理城市政府土地财政难。人们都知道,不解决土地财政问题很多城市很难维持可持续发展,不解决土地财政问题很多城市很可能成为发展保障房的阻滞力量。困难确实很大,但已到了下决心解决的时候。
王春敏/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