晏中海 邓祖林 林 洋
(核工业二八〇研究所)
云南双江701地区铀矿化特征及找矿前景
晏中海 邓祖林 林 洋
(核工业二八〇研究所)
结合云南双江701地区相关地质勘探成果,首先分析了区域地质背景,然后分别从花岗岩体地质特征、岩石学特征、构造特征、蚀变特征、成因类型以及放射性特征等方面对区内岩体铀成矿条件进行了详细探讨,认为区内铀矿化主要受构造热液蚀变和硅质脉控制,最后对区内701铀矿点特征及类型进行了探究,并对区内铀矿找矿前景进行了分析。分析结果对于区内进一步开展铀矿找矿勘探工作有一定的借鉴价值。
铀矿 区域地质背景 成矿条件 矿化特征 找矿前景
701地区位于云南省临沧市,20世纪60年代在该区发现了以701矿点为代表的一批花岗岩型铀矿(化)点。区内矿化产于印支期花岗岩体中,灰白色,主要矿物粒度以中—粗粒为主,部分为粗—中粒或中粒, 矿体主要位于一构造破碎带中,经地表工程揭露,发现了矿化信息,为工作区铀矿化找矿提供了重要线索。为进一步推动区内铀矿找矿勘探工作的顺利进行,本研究结合相关地质工作成果,对701矿化点花岗岩型铀成矿条件及矿化特征进行分析,并对区内找矿前景进行探讨。
云南双江701地区位于滇西南,古生代时期处于冈瓦纳大陆与劳亚大陆之间的特提斯构造域,古特提斯地质遗迹保存较好。区内大地构造位置位于西藏—“三江”造山系—扬子西缘多岛-弧-盆系-双江陆缘弧带,夹持于澜沧江断裂带与柯街断裂带之间,其构造以SN向纵断裂(勐库—双江大断裂)为主,位于双江以东,该断裂属于区域上的澜沧江大断裂支脉,SN走向,北端和中段被NNW、近EW向横断裂切错,侵位于澜沧江变质岩带之上,被侏罗系、古近系沉积不整合覆盖。
2.1 岩体地质学与岩石学特征
701地区区域上属“临沧岩基”中段,其岩体呈不规则状岩基产出,主体沿SN向展布,属华力西期—印支期的花岗-复式岩体。围岩由元古界云母石英片岩、变粒岩和侏罗系砂岩构成。区内岩体的主体岩性为黑云母二长花岗岩。东缘部分发育了钾长花岗岩和中—细粒黑云二长花岗岩。岩体中部、中西部主要发育中—粗粒(似斑状)黑云母二长花岗岩和花岗闪长岩。岩体内发育数米宽的斜长花岗岩脉和石英脉,两者作为规模不等的岩脉穿插切割于各类岩体中[1-3]。
2.2 岩体构造条件
双江701地区构造主要为断裂构造,主要发育一系列SN、NW向断裂。受区域构造断裂的影响,地层中层间挤压破碎现象及揉皱现象发育,断裂处见负地形,断裂破碎带中见构造角砾、断层泥、构造透镜体等构造现象。其中,与该区铀矿化关系密切的断裂为NW向断裂(倾向SW,倾角陡直),为该区SN向大断裂(勐库—双江大断裂)的次级断裂。沿NW向断裂带岩层挤压破碎,多处见角砾岩、糜棱岩、断裂透镜体,旁侧岩层扰曲、褶曲,小断裂发育,产状紊乱,为压扭性断裂,断裂中发育不同程度中—低温热液蚀变,为花岗岩型铀矿的形成提供了较好的条件。
2.3 岩体蚀变条件
701地区热液活动发育,该区铀矿点、异常点(带)围岩蚀变主要为硅化、绢云母化、黄铜矿化、绿帘石化、矽化、黄铁矿化、赤铁矿化、铅锌矿化等,该类中—低温热液蚀变组合导致蚀变后的岩石中含水矿物及硫化物增多,铀发生再分配,大量转变为裂隙粒间铀,活性铀增多。自变质以及促使花岗岩成分和结构发生变化的一切作用,对铀的活化转移都有影响。随着花岗岩蚀变作用的加强,岩石的有效孔隙度加大,铀含量发生相应变化,铀产生明显转移,为花岗岩内晶格中的铀或吸附状的铀提供了转移条件。
2.4 岩体地球化学特征与铀源
我国产铀花岗岩的成因类型主体属于陆壳改造成因,即属于S型、改造型花岗岩。花岗岩型铀矿为热液铀矿,成矿铀、成矿热液均与花岗岩成矿作用及岩浆分异无关。成矿铀仅与岩浆固结之后的花岗岩岩石铀有关,铀源来自花岗岩中分散的岩石铀,成矿热液直接来自地幔流体。幔汁沿断裂带上涌通过碱交代作用对花岗岩体中的分散岩石铀进行碱交代浸出、萃取成矿[1-3]。双江701地区岩体的岩石地球化学特征表现为酸度大(w(SiO2)67.3%~79.8%),且大致随侵位顺序单向增长,与全碱含量成正相关关系,为一正常的岩浆演化序列,其A/CNK值平均1.19,w(Na2O)平均约2.32%,w(Fe3+)/w(Fe2++Fe3+)平均0.18,C.I.P.W标准矿物中普遍存在刚玉分子(含量大于1%),具有较高的w(K2O)/w(Na2O)值,多显示了铝过饱和的S型花岗岩特征,w(U)一般大于10×10-6,局部地段可达30×10-6,具有较好的铀资源,为该区铀矿富集提供了场所及铀源。
701地区矿化类型丰富,铀异常点带众多,据其产出部位可划分为花岗岩构造热液蚀变型和硅质脉岩型。区内铀矿化处热液蚀变发育,均见铅锌矿化,表明该区铀矿化与铅锌矿化关系密切。该区铀矿以701铀矿点为代表。
3.1 701铀矿点特征
701铀矿点在大地构造位置上处于双江构造混杂岩带的临沧陆缘弧-碰撞花岗岩带中。区内出露的地层为古元古界大勐龙群(Pt1D)变粒岩、新元古界澜沧群(Pt3L)弱变质云母石英片岩、二云片岩和中侏罗系(J2h)花开左组紫红色砂岩,石英砂岩。区内岩浆活动极为复杂,早期华力西期花岗闪长岩被主体的印支期黑云二长花岗岩侵入,晚期又有燕山期二长花岗岩、钾长花岗岩侵入,伴随有SN、NW向断裂的控制,形成了701铀矿点的空间格局。区内与矿化直接相关的主要为印支期花岗岩和NW向断裂,矿化部位主要可见石英脉和少量暗色铁镁质岩脉。
3.2 铀矿化类型
(1)断裂蚀变岩型异常。主要受控于花岗岩中的NWW向断裂,断裂中见有石英脉,走向250°~260°、290°的断裂(岩脉),脉宽1~2 m,长约300 m。在断裂中见有铁染,放射性强度一般为(180~500)×10-6,厚度变化大,局部有分岔现象,一般岩脉在分岔或变薄时强度降低,有的甚至降低至正常场;在强度高的部位为团块状黄铁矿较集中的区域,放射性强度最高可达1 200×10-6。在该异常区的石英脉中发现了铅锌矿,产出与铀矿化成伴生关系。区内围岩蚀变主要为矽化、绿泥石化、黄铁矿化、铅锌矿化、绢云母化、阳起石化和褐帘石化等。
(2)硅质脉岩型异常。一般为褐色、乳白色石英脉,局部为暗灰色并有石髓,矿石矿物普遍有少量黄铁矿、褐铁矿,个别地段为方铅矿、闪锌矿和赤铁矿,围岩为白云母花岗岩,略有绿帘石化、硅化、高岭土化等蚀变现象。硅质岩脉放射性强度分布不均匀,一般为(40~50)×10-6,最高达230×10-6,其放射性为石英脉中的黄绿色次生铜矿引起,而石英脉自身放射性强度不高,走向310°,长约500 m,厚1 m,有分支,一般为白色石英脉,局部有小团块状的含少量黄铁矿,见有少量的锌矿和褐铁矿化、赤铁矿化,有铁帽现象,并在石英脉边缘有少量长石呈桃红色,放射性强度一般为(40~60)×10-6。
(3)花岗岩裂隙中的异常。该类异常产于蚀变花岗岩裂隙中,有绿帘石化和黄铁矿化现象,黄铁矿常赋存于裂隙两旁及花岗岩中,裂隙中填充有方铅矿及黑绿色矿物,方向290°,厚0.5~4 cm,长2~10 m,放射性强度一般为(80~150)×10-6,个别达200×10-6。
临沧花岗岩体中具有铀偏高及异常点带的地质背景。岩体风化程度微弱,因地表水对其岩石的渗透及氧化作用不大,致使岩体的活性铀得以在其有利部位保存下来。临沧花岗岩体具有多期形成的特点,且其中的酸性岩脉发育,岩体在形成过程中,若具有多期形成的特点,则岩浆在结晶过程中,必然持续遭受构造应力的作用,因此,平衡条件多次被破坏,致使岩浆分异具备了良好的条件,在岩浆分异完全的同时,若脉岩又较发育,便使得岩浆岩中的铀随岩浆分异集中至残浆中,便形成了大部分铀从主体中转移出的条件。701地区内矿化地段有强烈的硅化、赤铁矿化、云英岩化、黄铁矿化、白云母化及硅酸盐化等蚀变现象。岩体中断裂构造发育,当含矿热液沿断裂运移时,必会因物理-化学条件的变化而发生沉淀富集成矿。701地区的异常点带主要受NW向断裂控制,矿化产于其派生的次级构造中。
701地区位于临沧成矿亚带中,临沧岩体的主体为华力西期—印支期二长花岗岩,而燕山期、喜山期的岩体零星分布,一般呈小岩体、岩株状出现。其形成时代具有由晋宁期至喜山期多旋回的特点,主旋回为华力西期—印支期,受澜沧江断裂构造带的控制,空间展布与区域构造线基本一致[2]。区内断裂构造较发育,有NE或SN、NW、NE,EW向4组,前2组最为发育。NW向断裂具有彼此平行、等距排列的特点,将澜沧江断裂构造带、临沧花岗岩体切割成3段,并成逆时针扭动,形成SN向反“S”形弧形弯曲。临沧岩浆-构造带的构造格局反映了NNE、NW组断裂构造的空间展布,两组间互相切割,纵横交错,形成了菱形格子状、网格状断块或断陷,为铀源提供了通道。区内地表铀矿化较好,不同类型的铀矿化均有分布,铀矿化品位较高、规模较大,为该区铀的富集提供了有利条件。
详细分析了云南双江701地区岩石铀成矿条件、铀矿化条件,并讨论了找矿前景,认为该区构造、岩浆岩活动强烈,岩体含铀性较好,为富铀岩体,铀成矿条件较优越,铀成矿控制因素明显,已发现的矿点、异常点(带)均受断裂构造控制,矿化显示较好,具有一定的找矿潜力,下一步找矿应以寻找构造热液蚀变岩型铀矿床为主攻类型。
[1] 范洪海,何德宝,徐 浩,等.全国花岗岩型铀矿资源潜力评价[J].铀矿地质,2012(6):332-337.
[2] 张金带,李子颖,蔡煜琦,等.全国铀矿资源潜力评价工作进展与主要成果[J].铀矿地质,2012(6):321-326.
[3] 张金带,李子颖,蔡煜琦,等.中国铀矿床研究评价[J].铀矿地质,2015(6):964-967.
2016-07-27)
晏中海(1985—),男,工程师,613800 四川省广汉市雒城镇成都路东二段18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