邬珺超+陆挺
摘要:本文主要探讨通过课堂讲解分析实例、参与研究领域的专题讲座以及尽早进入科研小组参加科研工作,来进行医科生科研思维的早期培养和训练,从而增强医学院校培养和选拔实用型科研人才的成效。
关键词:医科生;科研思维;培养和训练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08-0049-02
近些年来,尽管我国在医学院校的本科教育体制及教育模式上已经进行了改革,但课堂的授课内容仍然侧重于知识的传授,对医科生的科研思维的训练远不能达到继续深造所需的专业素质要求。很多学生不清楚自己要干什么能干什么,盲目以考取研究生作为自己本科毕业的出路。这样的学生不能明确自己真正的目标,导致研究生工作的拖沓倦怠或急于求成。因此,很多医学研究生教育质量下降,出现高层次人才素质不高、能力不强的现象。而他们面临就业压力时,却会对自己评估过高,反而没有竞争力。所以,对医科生进行早期的科研思维的培养和训练将使得他们能尽早形成对科研工作的正确认知,激发他们参与科研活动的兴趣和积极性,掌握基本的科研知识和技能。这不仅有助于他们对毕业出路的明智选择,也有助于早期科研人才的选拔培养。现代社会需要更多能够解决实际问题的创新型和应用型人才。本文将探讨如何有效地对医学本科生进行科研思维的早期培养和训练。
一、对医科生进行科研思维的早期培养和训练的必要性
目前,多数医学院校对于医学本科生的教学多抓临床知识及实践学习,而学生也往往只重视专业理论知识的学习,不愿意多动手操作,没有科研思维的培养和训练,也不能学以致用。传统的课堂教学一般是被动学习,为了应付考试。课程中所设的实验课也不是启发式实验设计,学生按部就班,完全按照带课教师的步骤去做,很少有学生去想为什么这样做?目的在哪里?原理是什么?缺乏创造性思维。很多人认为医生就是看病开药,着急上临床实习,可去了医院实习也是每天看的病例都以记录为主,使用常规治疗方案,不去想病因是否同样,一样的治疗方案是否为最佳。至于基础的科研更是知之甚少,不知从何着手。
近些年,高校对于研究生教育中科研思维的培养和训练已经得到了很大的改进[1],然而从研究生开始培养科研思维已经在时间上慢了一步,短短3~5年的时间,要想做出非常有价值的工作,从零开始很难。科研思维的培养及训练早应成为本科学习阶段学生专业素养培育的重要内容之一,这也是为部分学生将来选择科研深造及学习打下良好基础的重要手段。医科生有部分学生会直接进入医院从事临床工作,而科研对临床工作的辅佐有着相当重要的影响。如果学生没有提前得到科研思维的培养训练,那么在繁重的医务工作之余进行医学研究会更加举步维艰。此外,对于进入研究生阶段学习的学生来说,如果在本科阶段就得到了相应的科研思维早期培养训练,就可以尽早而顺利的参与科研项目,为自己在科研工作中做出更多更好的成绩赢得时间,能够事半功倍。因此,引导医科生尽早参与科研思维的培训,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动手能力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是高校教育必须加强的一个教育环节。
二、科研思维培养和训练需要做什么
科研思维是提出科学问题并借助实验技术解决科学问题的能力[2],重中之重是对科学问题的凝练。主动提出问题是科研思维形成的起始。教师要培养学生思考问题的习惯,教学中遇到新的知识总是先让他们提问,训练他们能运用现有的知识去对新知识产生质疑,然后主动去寻求答案,培养一种积极探究的心理状态。周而复始的训练会驱使学生很习惯地去发现并提出问题,进而思考如何去解决问题。这种训练能有效地促进学生独立思考,巩固专业知识,增强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增进其灵活应用知识的能力。久而久之,学生的科研思路更开阔,也为学生营造了良好的学习氛围。尽早的进入科研领域,了解科研工作,将影响学生对学术的理解以及对未来职业发展的理性思考。
科研思维的早期训练应该从各方面入手。如今的知识资源已经极大丰富,获取渠道也更多更便捷,医学领域还有很多难题没有解决,而新技术、新理论的发展是日新月异的,因此医科生应在书本学习之余,通过阅读文献、浏览专业网站猎取更多更新的科学概念及理论,从而丰富自己的知识结构。从阅读中,一方面学生能提高自身的阅读能力,增强对文献的理解能力,了解专业术语的使用及专业论文的书写模式;另一方面学生能够训练自己的思考能力,学习其他研究者在研究过程中如何提出问题、设计研究方案解决问题,同时还能从别人的科学问题中寻找新的有待解决的科学问题。此外,现在科学研究范围广泛,学科交叉频繁,许多医学、生物学、化学、物理学、计算机学都已经相互渗透,相互支持,因而还应该有意识地阅读不同领域的文献,参加各种不同相关学科的研究讲座,对接触到的知识点进行综合交叉,全面扩展自己的知识构架,这是形成良好的科研思维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
三、科研思维培养和训练的可行性方法
1.课堂教学启发。本科阶段的课堂授课可以将实际案例带入课堂,对学生思考性学习有巨大的启发引导作用。课堂的互动是授课教师与学生之间最好的交流,也是学生加强记忆、开发思维的最佳手段。授课教师应该将知识点融合到具体的实例中,这种引人入胜的学习方式效果非常好。现如今,除了传统的LBL(Lecture-based lesson)课程模式,很多高校在课程设计中引入了PBL(Problem based lesson)、GBL(Group based lesson)的教学课程[3-5],这两类课程是基于指导教师提出的案例,同学们独自或分组讨论给出案例中涉及的问题,通过已经学过的知识来逐个解决问题,这就是训练学生积极利用自己学习到的知识灵活、准确地运用到解决实际问题中。除了这种基于课本知识点的实例,授课教师应对课本内容进行扩展,补充一些相关知识的最新科学研究进展,帮助学生扩展视野,了解科学知识是在实践中不断修正、不断深入的,同时也能够以此来激发学生探知科学的兴趣。因此,课堂教学的启发是对学生科研思维的培养及训练的启蒙教育。
2.专业讲座课堂。学术交流在科学领域是一个让从事科学研究的人员相互了解、相互学习的最好途径。很多国际大师、国内专家都会在高校、研究所等机构给大家介绍一些领域的最新发展。医科生应该积极参与这些讲座活动,了解科技发展的速度和方向,增强个人对科研的兴趣。好奇心是最好的科研动力,经常了解科学前沿的东西,可以开阔自己的视野,明确自己继续进行科学研究的目的,而不是为了一张研究生文凭。这样,学生将会为自己的深造而进行必要的理论及业务的学习和训练。“科学大牛”不单单是让人敬仰的,更多的时候可以给有激情的年轻人更大的动力,让他们发现自己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原来很大。
3.实验室科研实践。医科的各门专业课程都开设了相关的实验课,这样可以让学生从一定程度上能在实践中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然而普通实验课程往往都是五六个学生共同来完成一项实验,很多学生没有机会亲自操作每一个实验,而且所设的实验相对来说都比较简单,一方面是考虑到教学的成本,另一方面也考虑到实验课的效果,这样就使得实验课程比较零散,不够系统和全面。适时地将医科生引入真正的实验实践阶段最好的方式就是让他们获得进入科研小组的机会,真正地进行从立项到设计,到实验的开展,最后进行实验总结,等等一系列常规科研工作的实践。现在大多数高校都有科研机构和科研小组,学生可以跟随高年级的研究生学习如何参阅科研文献,如何设计科研内容及科研路线,如何开展实验,如何对实验结果进行总结分析。这样既能够将课本上学到的理论知识与科研实践很好的联系起来,又能获取一些课本之外的科技新发展,毕竟教材的编写更新跟不上科研技术的发展。而且,通过这样的实践活动,学生可以更加系统的了解真正的科学研究,获取科研的乐趣。同时,高校可以从校级到院一级可以设定一定名目对学生的科研实践进行小额资助,并设立相应的奖项给予鼓励,从而提高学生对科学研究的兴趣。临床的实践学习很多是课本上没有的内容,这时候会有更多的科学问题提出来给基础研究,基础研究获得结果后再用于临床实践,因此临床实践和基础研究是相辅相成的,只有两个方面都熟悉了,才能更好的开展医学工作。所以学生在进入临床实习之前如果能够先熟悉基础研究的思路以及解决问题的可行性,会为他们的临床实习工作提供非常好的辅助。
四、展望
让更多有才华的人奉献于科学研究事业就是要给学生更多接触科学的机会,赋予他们科学的头脑和向往科学的激情。尽早地向医科生打开科学研究的大门,这样一方面能够让学生对自己有个比较清晰的认识,另一方面也能最大限度的激发他们的科研热情。只要把早期的科研思维培训好,减少一些对科学研究盲从的学生,相信将来会有更多的热爱科研的学生投入到科学研究的领域,为国家的科学研究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那立欣,孙长颢,牛玉存.浅谈关于医学研究生科研素质的培养[J].医学教育探索,2010,9(1):134-136.
[2]高社干,丁凯利.医学研究生科研思维的培养[J].中国医学创新,2013,10(18):115-116.
[3]吴辉,孙翔,石如玲,田玉慧,吴卫东.PBL+LBL教学法在全科医学概论课程中的应用效果研究[J].全科医学教育研究,2015,18(10):1176-1180.
[4]黄晓燕,王蕾,祝辉,郭雪江,周作民.PBL模式在医学本科生基础课程中的实践与思考[J].解剖学杂志,2014,37(5):707-708.
[5]曾文娟,高海波,陈振.GBL与PBL模式课程教学方法的研究与探索[J].教育教学论坛,2015,(12):178-1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