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波
【摘 要】主要针对模m剩余类加群和模m剩余类乘群的讲授方法作了探讨,在加群部分重点对加群中负元的求法作了说明;在乘群部分重点对模m剩余类中的非零元可以作成群的条件作了解释。
【关键词】群;模m剩余类;逆元;负元
0 引言
近世代数是一门研究不同的代数系统的学科,其中会涉及许多抽象的定义和性质,这就使初学者很难正确理解这些抽象的定义与性质。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我们可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来提高近世代数的教学效果。例如,对模m剩余类加群的同态关系的探究[3];对模m剩余类加群的性质进行了分析[4]。本文就针对有关模m剩余类的教学方法作一些初步探究。
1 模m剩余类
为了讲清楚什么是模m剩余类,需要给出一些预备知识。
定理1[1]:设R是A上的一个等价关系,对a∈A,令:
[a]={xx∈A,xRa}
则A的子集族:
S={[a]a∈A}
是A的一个分类。其中,[a]称为A的一个包含a的R等价类,a称为代表。
定理2[2]:对任一整数a,b(b≠0),存在一对整数q和r满足:
a=bq+r,0≤r
而这样的q和r是唯一的。r称为a被b除的余数。
有关模m剩余类定义的引入,我们采用以下方法。首先,设A=Z,
m∈N,令:
Rm={(a,b)a,b∈Z,ma-b}
由等价关系Rm的规定知:
[a]=[b]?圳ma-b
下面,我们用m分别与a,b作除法,由定理2知,存在q1,r1和q2,r2满足:
a=mq1+r1,0≤r1 a=mq2+r2,0≤r2 当r1>r2时,a-b=(q1-q2)m+(r1-r2),0 当r1 由以上的讨论可知,当a与b分别与m作除法它们的余数相等时,就有[a]=[b]。我们把模m剩余类组成的集族记为Zm,即: Zm={[0],[1],[2],...,[m-1]} 2 模m剩余类作成的加群 在这一部分的教学中,我们首先要解释一下,模m剩余类加群是怎么构造的,其次,还要重点说明模m剩余类加群中负元的求法。为了讨论清楚模m剩余类作成的加群,我们首先需要引入群的定义。 定义1[1]:设(G,0)是一个有单位元的半群,若G的每一个元素都是可逆元,则称G是一个群。 下面,我们通过例题来解释一下模m剩余类作成的加群。 例1:在Zm={[0],[1],[2],...,[m-1]}中规定: [a]+[b]=[a+b],?坌a,b∈Z 则(Zm,+)作成加群。 针对上例等价类[-a]中所含元素的特征,可作如下解释:设存在q1,r1满足: a=mq1+r1,0 所以: -a=-mq1-r1=-(q+1)m+(m-r),0 这说明,用m分别与a和-a作除法,它们的余数之和恰好等于m。 3 模m剩余类作成的乘群 这一部分主要讨论Zm中的元素满足什么条件才能作成乘群。 定理3[1]:在Zm={[0],[1],[2],...,[m-1]}中规定: [a]·[b]=[ab],?坌a,b∈Z 设[0]≠[a]∈Zm,则[a]是可逆元?圳(a,m)=1。 此定理说明,Zm中的非零元素[a]是否为可逆元,取决于代表a和m是否互素,可以看出,当m是素数时,就能保证Zm中的非零元素都是可逆元,因此,利用Zm中所以的非零元素就可以作成群。比如: 例2:在Z7中,规定: [a]·[b]=[ab],?坌a,b∈Z 则所有非零元构成的集合{[1],[2],[3],[4],[5],[6]}作成一个群。 证明:易知,集合{[1],[2],[3],[4],[5],[6]}按给定的代数运算作成一个半群,[1]是单位元,并且在Z7中有下式: [2]·[4]=[1] [3]·[5]=[1] [6]·[6]=[1] 成立。进而[2],[3],[4],[5],[6]都是可逆元,因此命题得证。 而当m是合数时,就不能保证Zm中的非零元素都是可逆元。看下例: 例3:在Z6中,以非零元构成的集合{[1],[2],[3],[4],[5]},不能作成一个群。 证明:因为: [2]·[3]=[6]=[0] 而[0]不在{[1],[2],[3],[4],[5]}中,所以不能作成一个群。 4 结束语 本文主要针对模m剩余类的定义和模m剩余类群的教授方法作了讨论,并对模m剩余类加群中的负元和模m剩余类乘群中逆元的存在性与求法作了重点说明。近几年来,笔者按上述方法讲解模m剩余类群,学生反映,对模m剩余类群理解的很透彻,在后面对环和域的学习中,再遇到与模m剩余类有关的问题,都感到简单易懂,不再恐惧了。当然笔者还会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索更简单、直观的授课方法,调动学生对近世代数课程的学习兴趣。 【参考文献】 [1]朱平天,李伯葓,邹园.近世代数[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1:19-76. [2]聂灵沼,丁石孙.代数学引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8-11. [3]李晓毅,黄凤琴.循环群中剩余类加群的讨论[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2003.7,21(3):169-171. [4]齐莲敏.模n剩余类加群的性质分析[J].襄樊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8(4):30-31. [责任编辑:王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