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云翘传》写作内涵探析

2016-02-22 14:14邓莹莹
西部皮革 2016年4期

邓莹莹

(华中师范大学,湖北 武汉 430000)



《金云翘传》写作内涵探析

邓莹莹

(华中师范大学,湖北 武汉 430000)

摘要:《金云翘传》是我国明清时期一部重要的小说著作,虽在艺术上不是最成熟的,但其对我国后世小说创作及其对周边国家尤其是越南、日本等国家的文学都有深刻影响。笔者根据学界对青心才人《金云翘传》的研究现状发现,目前对《金云翘传》写作内涵的专门探究几乎不可见,因此,本文试从作者的真实写作目的、贯穿始终的宿命论观点、文中体现的贞洁观及其社会批判和救世思想这五个方面对《金云翘传》的写作内涵进行专门探究,以期对其研究有所贡献。

关键词:青心才人;写作目的;宿命论;贞洁观;社会批判;救世思想

1青心才人《金云翘传》的研究现状

《金云翘传》,又名《双奇梦》、《双合欢》。二十回,旧刻本题“青心才人编次”,不题撰人,约成书于顺治、康熙年间。目前学界对其的研究比较广泛,在人物形象上,有雷勇《<金云翘传>对古代女性题材小说的贡献》(汉中师范学院学报,1998年第2期)、刘君《明清小说中的妒妇疗妒主题研究》(陕西理工学院硕士学位论文,2012年),在写作模式的突破上,有邱江宁《才子佳人小说研究——从陌生化角度探讨其兴盛衰落的原因》(复旦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4年)、杜松柏《<金云翘传>的悲剧美学特征》(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09年第2期),在爱情意识上,有钟晓华《幻与真——论明末清初才子佳人小说中的爱情意识及其文化意蕴》,在综合研究上,有陈爽《明清文人对王翠翘的叙说》(湖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4年)、袁超群《<金云翘传>研究》(华东交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5年)、刘瑜《诗与清初才子佳人小说研究》(河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年),刘妮娜《<金云翘传>研究》(山西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年)、马道法《<金云翘传>研究》(济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年)、丁平平《<金云翘传>研究》(陕西理工学院硕士学位论文,2014年)、张静静《<金云翘传>研究》(陕西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年)等。另还有跨专业、跨学科比较研究,如李群《<金云翘传>从中国小说到越南名著》(广西民族学院学报,2001年第1期)、陈氏绒《中越<金云翘传><翘传>比较研究评议》(中国文学研究,2014年第3期)等,以及其对后世《金瓶梅》、《红楼梦》等创作的影响,如董文成《论<金云翘传>对<红楼梦>艺术创新的多重影响》(上)、(下)(红楼梦学刊,1999年),任明华、任明菊《<金云翘传>的续书<会真记>与<桃花梦>浅论》(厦门教育学院学报,2010年第3期)。笔者根据学界对青心才人《金云翘传》的研究现状发现,目前对《金云翘传》写作内涵的专门探究几乎不可见,因此,本文试从作者真实写作目的、作者贯穿始终的宿命论观点、作者在文中所体现的贞洁观及其社会批判和救世思想这五个方面对《金云翘传》的写作内涵进行专门探究,以期对其研究有所贡献。

2写作目的

作者开篇第一回便自言道“大抵有了一分颜色,便受一分折磨,赋了一段才情,便增一分孽障”。此之前举了昭君、西子、貂蝉,又有李易安、朱淑贞、蔡文姬,之后又举了“扬州小青”,自叹“正惟可伤可痛,故感动了这些文人墨客,替他刻文集,编传奇,留贻不朽,成了个一代佳人。”又曰:“大都玉不磨不知其坚,檀不焚不知其香,非惟小青为然也。凡天下美女,负才色而生不遇时,皆小青之类也,则皆可与小青并传不朽。”感念于此,方如今再说一女子,深情美色,冷韵幽香,而潦倒风尘,坎坷湖海,足与小青媲美千秋。作者提名青心才人,而实不知何人,但观此一段自叙,便可明知作者的写作之意。然而,仔细分析文本,笔者认为并不如作者开篇所言,只刻画“一女子,深情美色,冷韵幽香,而潦倒风尘,坎坷湖海,足与小青媲美千秋”。而是借如此一才女的沦落史,感叹“红颜薄命”的宿命论思想,并以刻画才女落难史为依托,以揭露和批判社会问题为集中目的,并提出其解决方案,体现作者积极的救世思想。青心才人之所以开篇自言“再说一女子……足与小青媲美千秋”,应是明末风声鹤唳的政治环境和社会酷吏所使,不得不使用障眼法以掩盖其真实的批判和救民之心。理由如下:

首先,仔细分析文本不难发现,若作者仅意在讲述一美貌而德才兼备女子“潦倒风尘,坎坷湖海”的人生历程,则必然在情节上不会这般安排。就整个文章结构来说,第一回至第七回,集中围绕王翠翘命运突变、卖身救兄父来刻画,可以说翠翘的形象尤为鲜明,所费笔墨也是尤多,而到中间第八回至第十六回,笔墨开始减少,以翠翘为重点的情节描写、人物刻画都较之前更为简略,而大量笔墨则用来描述其周围的人和事,牵涉出广阔的社会面貌和现象。最后第十七、十八回则尤为明显,翠翘退居,而对徐海及其寇兵行径描写、渲染的尤多,恍然已喧宾夺主。而至第十九回、第二十回方才慢慢回复到对王翠翘的集中描写,此情景更似第一到七回,全文才回到才子佳人系列的模式。实际上,其中间两层游离此模式当是甚远,已不仅仅囿于才子佳人的故事,而是着重反应社会的诸多问题。应当看出,这里作者已把才子佳人故事与以佳人为线牵涉揭露社会问题的主旨融合在一起,二者水乳交融、互为表里,共同组成这部作品。所以由分析可知,作者的真实写作目的并不如其自言,只为再说一冷艳幽香女子“潦倒风尘,坎坷湖海”的命运。由此可看出作者的真正意图。

其次,与徐海相遇并好结连理,这是关乎主人公命运转折的重要情节,但作者仅以二人短短会面相叙便定终身,将辗转不得自救的主人公王翠翘一把救出火坑,第十七回“且说王翠翘复落娼家,……来了一个好汉,姓徐名海,号明山和尚……客妈知道明山是个出头好汉,连忙叫翠翘相陪。四月瞻盼,两下俱有几分契爱……因载酒留宿,翠翘即以终身托徐,徐毅然以为己任也。”如此重要的转折点,作者却仅这样简略安排,一笔带过,若是真要从头到尾集中讲述王翠翘的风尘命运,则是不应该的,此为其一。其二,作者接下来对紧随其后兵来人散的社会场景的描写尤为生动、细腻,“一日,忽闻寇兵大至,居民逃散一空……王夫人下令道:‘此地居民俱我邻佑,毋得据探劫杀,焚屋奸淫,不如今者斩首示众。’令下,三军肃然,一镜平安,免于屠毒者,皆王夫人之德惠也。”此处不仅刻画出王翠翘深明大义的人物形象,更能突显这些草莽兵队“所及之处烧杀抢掠、百姓生灵涂炭”的恶劣场景。之后见徐海,“王夫人因劝他休烧毁民房,奸淫妇女,恣杀老幼,明山从之。自此兵到处,便下令戒妄杀奸淫,皆夫人之赐也”,以及第十九回中“此时閩、广、青、徐、吴、越,寇兵纵横,干戈载道,百姓涂炭,生民潦倒,苦不可言”。渲染和烘托草寇所及之处恶劣行径的笔墨似乎更能独当一面,早已跳出对人物形象的单纯刻画和对人物命运的单纯讲述。第十八回,作者叙述兵队抵达临淄为夫人复仇的过程,虽体现王翠翘有仇必报的整体个性,但其大量的具体描摹刻画对象,如“三军一齐应道:‘大小三军,愿为夫人效力!’奋怒之声,山摇海沸。因分队伍启行。……一声炮响,大刀阔斧,杀将上去。地方虽有几百守兵,怎敌得这大队人马?那敢当先,唯弃甲曳兵,抱头引颈而已”,却是显尽寇兵威力和人人畏权、弱肉强食的社会心态。此外,青心才人大力刻画恶人形象,如计赚红颜的马秀妈,心机城府的宦氏等一干人,以典型人物牵涉出典型环境,连带着对妓院民风、宦官府第等都进行详细描写。作者在此不惜笔墨,定不止为单纯刻画王翠翘恩怨分明的个性,应更多的是展现社会的种种现象,揭露社会深层次的矛盾和弊端,隐射社会问题。所以,笔者认为,青心才人创作的真实目的实非专于刻画和讲述才女王翠翘的沦落史,而欲意借此揭露和反射诸多时代问题,并试图提出解决社会问题的办法,尽显其救世之心。

3宿命论与贞洁观

《金云翘传》中贯穿着青心才人的宿命论思想。围绕着王翠翘坎坷湖海的命运,集中体现红颜薄命、前世今生、因果必报等宿命论思想。第一回进入正题之前,便以右调《月儿高》词“薄命似桃花,悲来泥与沙……从来国色招人妒,一听天公断送咱”营造整体人物命运悲剧的氛围,之后更道出“大抵有了一分颜色,便受一分折磨,赋了一段才情,便增一分孽障”,明显可见其红颜薄命、天妒英才的思想。作者更借主人公之口,“况儿薄命,又负才华,为造化所总。若不遇蹇折,定有天死之惨”,直接回应其思想。作者善用诗词、梦境、人物语言等层层渲染,来营造这种宿命不可违的思想氛围。文中的诗词曲,如“尝为《薄命怨》,谱入胡琴,音韵凄清,闻者泪下”。此《薄命怨》之曲词可看作是王翠翘之后整个人生履迹的写照。一方面营造了诗意,另一方面更是应照全文,起到预言作用。王翠翘本人宿命观的起点,便是拜访刘淡仙之墓归家后的那场大梦,刘淡仙受断肠教主之命,送断肠题与王翠翘题咏,因听言芳名已在断肠册中。自此王翠翘便认定自己是断肠中人,福薄命坎,与有缘人自是有缘无分。并且自那晚梦靥之后,此想法亦是借王翠翘之口说与多人听,这重重渲染,便加重了红颜命薄的宿命论思想在人物遭际中的无形力量。第二场大梦是王翠翘卖身梦金重相救误入火坑,“王翠翘长叹道:好凶梦也,我之生平,大约在此梦中结果了”。前兆既孚,后事自应,此梦更坚定了王翠翘的宿命观。第三场大梦是王翠翘误入烟花地,以死抗争,刘淡仙再次托梦“道‘孽债未完,如何去得’”,救她一命。为此王翠翘思前忖后,“明道我是孽中人。此时勉强死了,到底来生要来还债,不如当场结了这重公案去吧”,“若是死了,不但前生孽债未完,增今生一种冤孽了,何时还得干净”。正是“性苦味方苦,思深愁始深”,这前世今生、偿还孽债的思想进一步促成了王翠翘之后几经辗转而绝不寻死的决心,并为后来愈发坚韧的人物性格的发展打下了基石。

另外,一解前之梦靥,王翠翘于昏迷中再梦刘淡仙,因念及之前断肠会之约,问及“何不快快引我去”,刘淡仙叹息道:“……不知姐姐因卖身保全父母,孝德动天;劝顺救拔生灵,忠心贯日。且从前苦已历尽,矧今日劫又消完,目此福禄生身,情缘如意。断肠会昨日已除名”,正是一段姻缘起,一段姻缘灭。人生祸福皆在梦中定了。觉缘受翠翘所托,云游越地时访三合道姑,问及翠翘终身之事,三合子道:“大凡人生世间,福必德修,苦因情受。翠翘有才有色,只为情多,遂成苦境。”“是以金屋之地不敢久留,断肠之天往往促驾。故翠翘烟花债苦受两番(两度沦落娼家),青衣罪深经一案(一度于宦氏家为仆,逃至痷中避难),刀兵内伴虎狼之魔君(遇徐海),波浪中作鱼龙之寝食(沉钱塘江),方能消此劫数也。”作者最后借三合子之口,道出了王翠翘一生的坎坷遭际和缘由,可算作是彻底的佛教宿命观。

此外,文中除了在王翠翘的人物命运和性格发展中贯穿着诸种宿命观,在姻缘、因果报应和福禄等方面都显示着作者的宿命观,如王翠翘吊刘淡仙时遇金重,归后与翠云辩论,便认为“姻缘前定,婚姻牒不是摩尼珠,怎能必得采……则索听那月中人主张”。王翠翘卖身救父兄,作者借王母之口道出“我儿,你爹爹说道:‘生死有命,富贵在天’则索听乎数吧”。王员外与王妈妈念及女儿情深,言“今生是不能回报你了,待来生你做我的爷娘,我做你的女儿,补报偿还你罢了”等等,这种命由天定的思想,已经深深的刻入到了各个方面,散发着无为的精神。

围绕着贞洁观问题,作者借三合子之口道:“幸喜他初为情迷,雅持贞念,并不犯淫。后遭苦难,纯是孝心,了无他愿。今又不念狎昵小恩,而重朝廷大义,尚能劝逆归顺,免东南百万生灵之荼毒,则功德大而宿孽可消,新缘得结矣。”在此处,明显是其作为男性对女性的贞洁观要求,认为女子当守教养,重贞操,重礼节。同时,出于对王翠翘遭遇的同情,作者由衷感概道“只因命犯桃花劫,任你清真也是淫”,并借金重之口道出另一种贞节观,“大凡女子之贞节,有以不失身为贞节者,亦有以辱身为贞节者,盖有常有变也。夫人之辱身,是遭变而行孝也。虽屈于污泥而不染。……较之古今贞女,不敢多让”,这是作者对翠翘的守护贞节之心的肯定。比较而言,前者自然是比较纯洁的贞节观念,强调情与礼的统一,这对于抨击当时社会之滥情和奸淫之气大有裨益。而后者则是通过对翠翘的肯定,褒扬身残志坚、身虽遭辱而气节不辱的作风,以激励那些不幸沦落者得到精神的救赎,获得重生,这对于从精神上指导人民不忘节操、从正为人有巨大的教化作用。

4社会批判

如上所述,青心才人作《金云翘传》不单纯是为讲述一“足与小青媲美千秋”女子“潦倒风尘,坎坷湖海”的人生际遇,感叹“红颜薄命”的思想,更是以才女落难史为依托,从而大胆揭露和批判众多社会问题。

首先,官府腐败贪污、以权谋私,买卖良家妇女已成为社会合法行径,唯利是图的社会风气已使人民丧失判断是非的能力和做人的基本准则。王翠翘为救父兄竟被迫卖身于当值公差。官府的办事行径亦令人瞠目,如“姑娘你果有这孝心,我自当替你方便。但此事到官,是定然要杀的。除非一两日内得三百银子,送捕盗官一百,看一百买了贼人,不要牵连你家。这一百把我们弟兄做效劳之资,方做得来”。之后王翠翘发现误入烟花地自寻短剑,一班地方人等连番使诈,道:“马秀妈,你着马不进充作富翁讨妾,诓骗良家子女,他不肯接客,你却千打万打,生生逼杀人命,这事牵连地方的,却是你不得放”。急的马秀妈大说好话、急急救人。方后大家见他人已救活,银子是落得的,便接口道:“秀妈,你却是要晓得我们的情,今日若报一报官,你多得二三十两银子用,我们这样替你省事,都因你做人好,所以肯如此”。人们之间已没有了基本的是非准则,为以利益马首是瞻,更别说伸张正义。马秀妈明知罪过,“那叫他将一个良家孝女讨来为娼”,却并未有任何要改过的迹象,明里暗里坑害良家妇女,最终设计使王翠翘落入圈套。这样赤裸裸的犯罪,已没有基本的道德伦理可言。

其次,青心才人所刻画的王翠翘形象并不是简单的悲剧才女形象,或者说,其并不能完全称作是弱者的悲剧。作者以遇徐海得救为线,前面叙述王翠翘的悲剧沦落,似乎是一个无依无靠女子的沉沦史,自如其自言“关山迢递路漫漫,浪迹萍踪不忍言”,但之后一旦有机会便凭借他人力量来复仇,而且其制裁的手段也相当恶劣狠毒,甚至于宦氏、薄妈有过之而无不及。如“刀斧手应了一声,将薄婆割下头来;薄幸一条草席卷起,如束薪一样,用绳索捆紧。两人拿定,一人举刀,从脚上直到头,割做百余段。鲜鲜活活的一个人,立时变做一块肉泥,看者惊得半死”,其缘由为“薄婆陷人入井,薄幸卖良为娼”,此其一也。“将宦鹰、宦犬找下,须臾之间,血淋淋两颗人头献上”,此其二也。“将秀妈用柏油灌起,头向地,脚朝天,倒点天灯,以还当日之愿。马不进四肢用棚子棚开,挑破皮肤,尽抽其筋,令他支节肢肢分裂,以应彼誓。再用松香煎麻皮一锅,大火融化,旁用大缸注水,将楚卿净剥衣裳,一人滚松香泼其身上,一人即以冷水浇之,候冷定带进来。……夫人下令,抽马不进筋,尸解其体。……将尖刀在马不进总筋脉出割开皮肤,用钩子钩者筋头,着力扯去,马不进即时疼死。”此等酷刑,尚未尽举,且说一二便可知其悲惨之状,使人不可直视。王翠翘借草寇之力大肆屠杀、极尽严刑,其毒辣手段也是令人侧目。若仅仅用王翠翘“有仇必报,有恩必还,恩怨分明”的个性来阐释,似乎还远远不够。这种血腥的复仇方式,虽让恶人遭报,大快人心,但均只为一解私人恩怨、图个人痛快,与唯利是图而不择手段之人有何区别,而且实在只是人民内部相互杀戮罢了。徐海本就是草寇,所及之处烧杀抢掠、百姓生灵涂炭,本非正道所为,王翠翘借他之力复仇,又岂无小人得逞之嫌。因此青心才人在刻画王翠翘正面形象的同时,亦批判了这种以其个人的血腥复仇方式来反抗社会邪恶的作法,虽然能够体现其对社会恶势力切骨的憎恨,但这种狭隘的复仇法实非作者所认同的。

再次,如薄姓、宦氏、马秀妈等,虽是作者正面刻画的恶人形象而无疑是其批判对象,但在他们身上又无不包含作者的同情之心。他们一方面唯利是图、阴险狡诈,而另一方面又何尝不是时代的牺牲品。王翠翘落难之时,尽受他们摧残折磨,从中体现的只是他们诸多的人性私欲和人格缺陷。如翠翘初次落娼家,性刚烈宁死不辱,“望喉一剃刀,扑身倒地”。在众民怂恿下,“这贱妈儿真个慌了”,至救至“翠翘长吁一口气”,秀妈方道:“谢天谢地,有生气了”,又吩咐道“快拿些热汤水来灌”,又去请了一个神效刀疮药的先生,替他渗上金疮药,用鸡皮贴上,绢幅包住。又移了“凝碧楼”上居住,好生安歇了数多日。至王翠翘第二次落入娼家,客妈直言“儿子好眼睛,我不难为你,你须用心替我做生意”,便是“一下也不打他,一句也不骂他”。作者在此有一系列的刻画和描写,都体现了到底是底层人民,怕吃人命官司的心理,其与官府和草寇明晃晃的草菅人命的行为相比,只能算是人性的缺失,倒不算是罪不可恕,作者在其批判中饱含着同情。与其说他们是一群被正面批判的形象,不如说他们只是作者塑造的一群典型的时代人物。

此外,徐明山等一干人也并非代表正义,亦是作者所反对和鞭挞的对象。其所到之处烧杀抢掠的行径,已是作者所正面批判的,虽安排了徐明山义救王翠翘并为其复仇的情节,似乎是作者要褒扬的正面人物,但其后假招安真战死的结局安排,足见青心才人虽大胆揭露社会弊端,但亦坚决否定地方起兵造反的态度,并表现出对事发者定严惩不殆的决心。

5救世思想

作者讲述王翠翘命运遭际的同时,将主人公放在社会大背景下刻画,以揭露大量社会问题。此举既可看作是青心才人区别与传统才子佳人模式的创新之处,又可看作是其真正的灵魂所在。本着一颗救世为民之心,青心才人揭露和批判社会实是有意也是无心。自古文人向善以笔墨写生活,以四两拨千斤之态反观社会,无论百态人生还是繁杂的社会问题,都能在他们笔下如虎添翼、栩栩如生。作者自诩“才人”,当有文人的热切和敏锐之心,捕捉社会问题和真相,当是必备之责,此为“有意”。明朝末年社会问题丛生,阶级矛盾严重,官场腐朽黑暗,买卖妇女猖獗,下层民众实是辗转在水深火热之中。作为社会的洞察者,亦必有对生活长期的切身体验,这些都决定他们不得不有感而发,绝不能熟视无睹。为形势所逼,此为“无心”。然不管是“有意”还是“无心”,都体现着作者的一颗热切的救世之心。

作者在作品中颂扬孝心是毋庸置疑的。王翠翘命运之转折点便是为救父兄而被迫卖身于人,因此才开始了她坎坷湖海的命运。作者在对王员外一家人的刻画上体现了血浓于水的亲情,这与当时社会上人情淡薄、唯利是图的现象形成鲜明对比,尽显温情的一面。作品围绕着报恩与救赎,彰显了百善之首的孝心和主人公有勇有为的个性,为社会树立正确的精神榜样,足显作者力图挽救逐渐萎靡的社会风气的意图。

除了在精神上表现出作者的救世之心,在政治措施上亦见其心意。作者在否定王翠翘个人复仇方法的同时,指出了自己解决问题的途径,即依靠军官和朝廷的力量平息草寇、整顿社会,对当朝为政者寄予了殷殷希望。可以说,青心才人对官府的描写并非都是正面的,亦有不少尽显官府的懦弱和丑态,不乏讽刺和贬责之情。但对于解救人民、解救社会之任,在作者看来,最后的期望和寄托者仍在最高统治者。虽就当今眼光看,其所寄希望的对象仍是封建腐朽,但作为时代知识分子大胆为民请命,并提出解决办法的行为,应得到十足肯定和赞扬。

参考文献:

1.著作

古代文献著作:

[1]青心才人(明)编次.金云翘传·影印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

[2]青心才人.金云翘传.辽宁:春风文艺出版社,1983年.

近现代著作:

[1]春风文艺出版社编辑.明清小说论丛.沈阳:春风文艺出版社,1985-1987年.

[2]江苏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编.明清小说研究,第5辑.北京: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7年.

[3]任明华.才子佳人小说研究.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2年.

[4]徐志平.明清小说叙事研究.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2014年.

[5]刘云春.历史叙事传统语境下的中国古典小说审美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

[6]弗兰克·克默德[英],刘建华译.结尾的意义——虚构理论研究.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0年.

[7]马振方.在历史与虚构之间.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

2.论文

单篇研究论文:

[1]李新灿.才子佳人小说研究综述,云南社会科学,2005年第2期.

[2]董文成.论<金云翘传>对<红楼梦>艺术创新的多重影响(上).红楼梦学刊,1999年第3辑.

[3]董文成.论<金云翘传>对<红楼梦>艺术创新的多重影响(下).红楼梦学刊,1999年第4辑.

硕博学位论文:

[1]邱江宁.才子佳人小说研究——从陌生化角度探讨其兴盛衰落的原因.复旦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4年.

[2]刘瑜.诗与清初才子佳人小说研究.河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年.

[3]陈爽.明清文人王翠翘的叙说.湖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4年.

[4]袁超群.<金云翘传>研究.华东交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5年.

中图分类号:I207.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1-1602(2016)04-0197-04

作者简介:邓莹莹(1991-),女,汉,湖北广水市人,华中师范大学研究生(在读),专业:中国古代文学,研究方向:宋元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