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巧苑
(东莞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广东 东莞 523000)
转基因食品又被称为基因修饰食品,问世以来迅速占据市场份额,在巨大经济利益背后,其安全问题也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相应的管控法律也相继出台。基于此,要保证市场化结构的良性发展,就要建构切实可行的检测技术框架和监督机制,从而提升整体检测技术的检验水平。
基因也叫遗传因子,是具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支持着生命的基本构造和性能。其中最重要的是DNA结构,生物体通过遗传物质的复制、转录和翻译,实现信息的传递和表达,正是由于该过程的差异,导致生物出现不同的遗传性状,转基因技术就是在此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利用DNA限制性内切酶和基因克隆等,实现了转基因项目的发展目标。在转基因过程中,目标DNA片段被有效分离,直接克隆到细菌等载体的DNA中,从而构建出重组DNA,并将其扩增,同时利用基因枪、化学诱导剂、微注射操作和花粉通道等方式,将启动子和终止子与目的基因一起转入植物细胞中,确保转化成功后,诱导产生完整的植株,再进行一系列的扩种,确保转基因食品的批量生产[1]。
在定量检测转基因的过程中,要保证待测分子具有一定的特征,并根据分子特征的选择相应的定量检测技术。在转基因定量检测技术的具体要求中,不仅要从科研结构中复制外源基因,也要确保基因的含量,确保能对相关基因信息和数据的统筹管理,一定程度上保证定量检测技术的支撑作用。
(1)传统定量检测技术。在分析转基因定量检测技术的过程中,不能忽视传统定量检测技术的影响和基本作用,其中,定量PCR检测技术最终目标是精确分析数据,确保定量低检测限和定量检测限能符合实际需求,检测出样品中的分子复制数量。另外,相关管理人员应选择合适的转基因品系特征基因和物种内部参考基因检测基因成分的含量。
在传统定量检测技术过程中,主要是借助光学原理,例如常见的Real-Time PCR可通过观测荧光的变化,实时监测目标物质生成的量。在该技术应用过程中,标记物主要有荧光探针、分子信标机制和SYBR GreenⅠ。SYBR GreenⅠ的成本在三种标记物中最低,能特异性地标记双链DNA分子。而分子信标机制能实现整体反应的逐渐增大和优化,不仅整体操作成本较低,且灵敏度较高,但两者的灵敏度都没有荧光探针灵敏,在利用荧光探针的过程中,能实现测试项目和片段的特异性组合,确保整体信号参数的完整度,也能有效升级整体特异性和灵敏度的整体优化目标。另外,随着技术结构的发展,在实际项目运行过程中,技术人员要有效认知特异性和淬灭性,并在定量技术结构中满足自身系统的应用价值。Real-Time PCR是目前较为重要的定量检测技术。
(2)数字PCR检测技术。数字PCR检测技术的发展进程不断推进,最大的优势是将分子生物学和统计学结合在一起,且数字PCR技术是在定性PCR技术之后产生的。主要是稀释样品后,利用反应孔处理模板分子,特别是在传统PCR检测技术的基础上,能保证荧光信号的反应孔发挥最大的定量作用。
若系统内部的浓度数值较高,则每个反应孔并不是只有一个分子通过,需借助泊松概率分布计算出样品的浓度和复制数量,该方法是在扩增曲线和定量标准曲线基础上建立,能综合分析整体复制数,并分析基因分型、单细胞基因表达等参数结构,实现整体研究领域的升级和系统优化。另外,在数字PCR检测技术运行过程中,要控制外源基因的复制数量,确保标准物质和绝对定量参数的完整度,并且提高扩增反应的有效性。不仅在农业项目中,数字PCR技术在医学领域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能为临床应用项目提供有效的技术检测和诊断,但在转基因检测研究机制方面还存在一定问题,主要是由于数字PCR技术并不依赖标准物质定量操作,而是对核算定量集中处理[2]。
(3)新材料辅助定量检测技术。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纳米技术的应用范围和推广机制逐渐得到扩大,不仅能降低检测中的不稳定性,也能有效提升检测项目的准确性,而目前,较为新兴的新材料主要包括氧化石墨烯(GO)、纳米金粒子等。氧化石墨烯(GO)主要是借助化学键形成单分子层二维蜂窝状的氧化结构,能提升技术运行的稳定性和参数管控能力,作为最有效的荧光淬灭介质,能实现淬灭操作,并标定荧光基团。另外,也能有效地结合单链DNA分子,实现整体淬灭操作。纳米金粒子主要是借助金单质的微小粒子,直径控制在1~100 nm,形成有效的复合物,并保证光学性质的稳定性。
在分析转基因食品的过程中,要对转基因食品进行定性分析和集中管控,建立完整的转基因品评价体系,实现标识制度符合实际需求,提升高通量,以保证其贴合实际需求,完善准确度和灵敏性的管控手段,为基因检测技术的良性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芮玉奎,黄昆仑,王为民,等.近红外光谱技术在检测转基因油菜籽中芥酸和硫甙上的应用研究[J]光谱学与光谱分析,2016(12):2190-2192.
[2]陈源树,李 婷,刘 津,等.转基因蛋白质GB检测方法在玉米酒糟粕转基因成分检测中的应用性研究[J].粮食与饲料工业,2014(9):56-58,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