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北京/全岳
中国鞋史系列篇之
——乾隆妙语赠鞋联
文北京/全岳
【乾隆皇帝喜欢写诗,一生写了四万首诗,差不多是唐朝所有诗人作品的总和,可惜没有一句流传开来。乾隆皇帝还嗜好书法,在他微服私访期间,对偶然见到的书法墨迹都要细细品味。有一年春节的傍晚,他在一户普通人家门前看到一个遒媚而秀逸的“鞋”字,赞不绝口,随即提笔写下一幅妙语春联相赠。】
乾隆皇帝爱新觉罗·弘历(1711~1799),在位六十年,是中国历史上在位时间仅次于康熙的皇帝,也是年寿最高的帝王。他自幼聪明,五岁就学,过目成诵。康熙皇帝见自己的孙子如此伶俐,喜爱有加,就留在宫中,亲授书课,以储君加以培养,所以四书五经,诗词歌赋,书法绘画,无一不精。在他漫长的执政期间“稽古右文,崇儒兴学”,十分重视传统文化建设,特别他于书法的嗜好和倡导,甚至比他的祖父康熙皇帝更胜一筹。历经多年,他刻意搜求书法名品,御览、御批、钦定书法精品,集我国历代书法艺术之大成。有史料说“皇上性契义爻,学贯仓史,每于万机之暇,深探八法之微”,可谓赞美之极。
乾隆对元代书画大家赵孟頫的行书更是推崇备至,并心慕手追,身体力行。在宫中、御园、名胜、寺庙等几乎到处可见他的墨迹。他为了体察民情,常常扮作商贾或文人模样到民间微服私访,对偶然见到的书法墨迹也要细细品味,其中的一个“鞋”字也令他欣赏良久,并引出一段故事流传于民间。
传说有一年春节的傍晚,乾隆脱下龙袍,换了便装,独自一人出了皇宫禁苑,看看老百姓如何过年。他信步走到一条大街上,但见商铺林立,往来人流不绝,家家彩灯高悬,户户春联生辉,鞭炮声不绝于耳。再往前走,往西拐进一条胡同,左侧一家门前圆形木牌上的一个硕大的“鞋”字吸住了他的眼球。他不由得加快脚步,走近那一尺见方的“鞋”字旁边,仔细端详了许久,暗暗赞道“好字!好字!”遒媚而秀逸,严整而圆熟的笔法,大有赵孟頫行书之遗风。此字出自何人之手?他想探个究竟。
“鞋”字一旁,便是一个与那硕大的“鞋”字极不相称的小门脸儿。门框的上方的墙上挂着“步云鞋铺”的店牌,门框贴着的“踵纳香尘登堂入室,履行大道步云登月”的对联也已褪色。乾隆见是个鞋铺,便推门而入。
在灰暗的灯光下,但见正面墙的架子上都摆满了各式各样的布鞋,一个年轻人正在柜台里面清点着鞋子,还在本上写着什么。见有客人进来,年轻人连忙放下手里的活儿,和气的说道:“先生您好,您想买双什么样儿的鞋?”
乾隆所问非所答地说:“小老板,你门口那个‘鞋’字是你写?”
年轻人连忙摆摆手,不好意思地说道:“先生,我一个小鞋匠可没那个大本事。去年秋天我的发小听说我要开鞋店,就叫他的爷爷给我写了这个“鞋”字和店名。他爷爷写的字棒极啦,在我们家乡京东一带远近闻名,过年过节家家户户的对联都找他写,那可是个慈祥的老人,好人!”
“那门框上的对联可是你写的?”
“不,不,还是我的那个发小开业那天来帮忙时写的。”
“大过年的,你门上的对联怎么不换换,新桃换旧符嘛。”
“本来要换的,红纸笔墨都备齐了,可一忙乎就顾不上了。先生,您想买双什么样的鞋,我拿一双你试试吧。”
乾隆又是所问非所答地说“小老板,你就这一间铺面房?”
年轻人答道:“这里是小门小店,房后还有个不大的棚子是做鞋的地方。先生有兴趣的话,请你去指导指导?”乾隆点了点头。
这做鞋的棚子里放满楦头、布料、袼褙、麻绳等物,杂乱却洁净。有两个年轻人正坐在马扎上干活儿。只见一个人在用双手把楦头往布鞋里用劲地塞,塞好后又托在手上前看后看左看右看,偶而用锤子敲打几下,然后在鞋面上喷些水放在鞋架上。另一个人在绱鞋子,一会儿用锥子在鞋底上扎针眼,一会儿在穿针引线缝帮绱底,一会儿把麻绳儿用劲地拉紧,忙得不亦乐乎。乾隆扫了一眼,顺手在鞋架上拿了一只布鞋在手里端详着说:“小老板,你这鞋做的不错,造型饱满圆润,穿着一定舒服。”
“这都是楦头的功劳。只有撑一撑、湿一湿、闷一闷、排一排,等干透成型后,再把楦头脱出来,鞋的形状才会无褶无皱饱满圆润。您看那筐子里的木楦头,都是有钱人家在这里定做鞋用的,那鞋架上的鞋都是定型后的鞋子,明天就要送鞋上门了。这些楦头我们都登记在册,以后再来做鞋就用这些专用的楦头,做什么样款式的鞋子都一定合脚,不大不小包准穿着舒服。”
“这楦头也是你做的?”
“我可没这本事,这都是我师傅刻的。师傅刻楦的手艺可棒啦,有钱人家做鞋都来找他,做出来的鞋又合脚又舒适,忒好!师傅教我做楦头的时候说,他这做楦头的手艺是从祖上传下来的,学问可大了。说它是‘取法于足而胜似足’,要先在纸上画出客人脚底的轮廓,再用先用软尺量客人的脚长、脚宽、脚肥、脚瘦等几个尺寸,只有按这些轮廓和尺寸刻出的楦头才准确,才符合客人的脚型。我师傅回家过年了,我们哥仨在这为客户赶制几双鞋才加班的。要是我师傅在场,也能给先生量量脚,刻双楦,做出的鞋包你满意。”
乾隆走到筐子旁边,看那些大大小小的楦头,有男楦,有女楦,有圆头楦,有尖头楦,个个光滑圆润,似足非足,上面还有字迹和编号。乾隆一边看一边连声说“好,好,挺好!没想到做鞋还真有这么大学问哩,怪不得你们鞋铺的鞋做这么好。”随又回到前店,对小老板说道:
“大过年的,也把你门口那幅对联也换换新吧,拿笔墨纸张来,我为你写个过年的春联,算是为你们鞋店添个彩吧。”
小老板一听,可高兴坏了,连忙拿来早就备好了的笔墨纸张和砚台,按门框的尺寸把纸张裁好,就在柜台上磨起墨来。小店里顿时飘起了浓浓的墨香。
乾隆拿起笔,在砚台里蘸了蘸,略加思索便挥毫在两条大红纸上,写下了苍劲典雅、圆润俊秀的30个大字的春联:
大楦头小楦头乒乒乓乓打出穷鬼去
粗麻绳细麻绳吱吱嘎嘎拉进财神来
小老板向乾隆深深鞠了一躬谢道:“谢谢先生大恩大德。托先生的洪福,小店日后发达,必然相报,但不知恩人尊姓大名?”
乾隆略带几分神秘笑道:“小老板不必多问,如果你那个发小的爷爷看了对联上的字,他一定会回答你的问题。”说完便欣然而去。
第二天,小老板噼里啪啦的放完鞭炮,再用打袼褙的浆糊把大红对联贴在了店门框上。从此,到鞋铺买鞋的顾客,一看到门上的春联就赞不绝口,与那个大大的“鞋”字相呼应,平添了几分买鞋的乐趣,“大楦头小楦头”也让人们了解到这饱满圆润布鞋的妙处,自然多了些鞋文化的气息。特别是那些爱好书法的顾客,没进鞋铺便被对门前对联那遒媚秀逸的书风所折服,禁不住驻足欣赏,一时间人头攒动,鞋铺的买卖也异常火爆。不久,鞋铺扩大了店面,特改对联为黄地绿字的木刻,挂在大堂正面的墙壁上,顿时蓬荜生辉。
对联上的“楦头”,古称“楥”。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说“楥,履法也。”说明至少在东汉时代就已有此物,这与意大利公元前一世纪壁画上鞋匠拔楦的形象的年代基本一致。中国唐代的鞋楦实物,在新疆古丝绸之路的尼雅废墟遗址被发现,一只是长24厘米的男鞋楦,另一只是长21厘米的坤鞋楦。这是迄今发现的最古老的鞋楦实物。据南宋吴自牧的《梦梁录·诸色杂货》记载,当时的鞋楦在杂货店里已有出售。又据明朝的《通雅·谚源·楥》记载:“鞋工木胎为楥头。改作楦,今呼之。”中国最早的制楦作坊,是一个叫王阿荣的于1851年在上海开办的“王记鞋楦坊”。此前的制楦工艺均为手工活,直到1855年的英国才发明了机器制楦的工艺。此前的鞋楦材料均为木料,直到现代才有塑料鞋楦和铸铝鞋楦的应用。乾隆那幅对联中“大楦头小楦头”的木鞋楦,多为做布鞋和皮鞋时使用。塑料鞋楦是为节约木材而为之,其功能与木鞋楦相同。至于铸铝鞋楦,则用在硫化橡胶雨鞋的制作,其内空腔,具有耐高温的特点。到了现代,形态各异的楦头在鞋业更倍受青睐,木楦、塑料楦、金属楦、整体楦、半截楦、活络楦、弹簧楦将各款鞋品推向了异彩纷呈的新时代。
鞋楦之重要,被鞋界称之“鞋之胎、鞋之膛、鞋之型、鞋之魂”。鞋之胎,鞋之模具也,乾隆见的那个鞋匠用双手把楦头往布鞋里用劲地塞,就是以楦头为模具塑造鞋型。鞋之膛,鞋之内腔也,意大利壁画上的鞋匠将楦从鞋子里拔出来,就是楦头已完成了塑造鞋膛的程序。鞋之型,鞋之造型也,任何方圆肥瘦的鞋型,皆是随楦而型随楦而变。鞋之魂,鞋之灵魂也,帮底缝绱成鞋,瘪无灵气,只有用楦头撑入方可有膛、有腔、有型,尽显异彩纷呈之型与美轮美奂之态,其魂之所在也。
再说乾隆为步云鞋铺写的那幅“大楦头小楦头”对联,一时被传为美谈。写鞋铺前那个硕大“鞋”字的爷爷听说后,特意进京一看究竟。爷爷刚一进门,就被大堂墙壁上的对联惊呆了,连连称赞“好字,好字啊!”。当得知原委后,就断定是乾隆皇上的墨宝。小老板说道:“怪不得皇上那天说,等爷爷来了就知道是谁写的了,还夸爷爷那个‘鞋’字写得棒呐!”可惜的是,几年后鞋铺遭焚,那幅对联也成灰迹,乾隆的墨宝就此失传,只有30字的鞋联流传至今。
(下期刊载《曹雪芹“红楼”说鞋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