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得气与气至

2016-02-22 19:54黄伟新黄彬许春燕许能贵
新中医 2016年5期
关键词:针感气调灵枢

黄伟新,黄彬,许春燕,许能贵

1.广州中医药大学针灸康复临床医学院,广东 广州 510006

2.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广东 广州 510120

3.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广东 广州 510405

4.广州中医药大学,广东 广州 510006

浅析得气与气至

黄伟新1,黄彬2,许春燕3,许能贵4

1.广州中医药大学针灸康复临床医学院,广东 广州 510006

2.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广东 广州 510120

3.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广东 广州 510405

4.广州中医药大学,广东 广州 510006

得气;气至;补虚泻实;脉象

“得气”一词首见于《素问·离合真邪论》,后世医家历来重视其内涵的延伸,涉及针灸治疗的取穴、补泻手法的实施、疗效判断等多方面,是针灸术语中的重要概念。“气至”首见于《灵枢·九针十二原》,是针灸取效的重要判断依据,在针灸的发展中一直是医家指导针灸临床的圭臬。然而,纵观当代《针灸学》教材,大多数将“得气”与“气至”二词并称为一个概念,而文献研究则将二者解释得纷繁,尚不能完全理解二者之区别[1~2]。通过重温《黄帝内经》,结合学者们对“得气”、“气至”的研究,笔者认为,“得气”内涵的理解重点在于其为针刺后实施补泻手法的重要依据,而“气至”内涵的理解则为针刺治疗后疗效判断的依据,二者是有所不同的,正确辨析二者的内涵,有助于理解《黄帝内经》原文的意义,更好的指导针灸临床。

1 得气的内涵

《素问·离合真邪论》:“吸则内针,无令气忤,静以久留,无令邪布;吸则转针,以得气为故”[3]。《灵枢·终始》进一步对“得气”进行解释:“令志在针,浅而留之,微而浮之,以移其神,气至乃休。男内女外,坚拒勿出,谨守勿内,是谓得气”[4]。而“得气”与否则可通过针感的获得与否的表现来进行判断,具体包括2方面的内容:一是指施术者针刺时的针感,二是指患者自身的针感。

1.1 施术者的针感 早期的古籍对施术者的针感描述多是抽象的,如《灵枢·终始》:“邪气来也紧而疾,谷气来也徐而和。”“紧而疾”、“徐而和”皆为抽象的感觉,只能由医者各自体会。《素问·宝命全形论》:“静意视义,观适之变,是谓冥冥,莫知其形。见其乌乌,见其稷稷,从见其飞,不知其谁。”张景岳《类经》注曰:“乌乌,言气至如鸟之集也。稷稷,言气盛如稷之繁也。从见其飞,言气之或往或来,如鸟之飞也”[5]。“得气”的感觉如飞鸟往来,拍打翅膀,通过丰富的想象才能体会。

自唐宋以后,对“得气”的描述趋向具体化,如窦汉卿《标幽赋》:“轻滑慢而未来,沉涩紧而已至。”“气之至也,如鱼吞钩饵之沉浮;气未至也,如闲处幽堂之深邃”[6];杨继洲《针灸大成》:“若气不朝,其针为轻滑,不知疼痛,如插豆腐者;如神气既至,针自紧涩”[7]。张景岳《类经》:“若气不潮针,则轻滑不知疼痛,如插豆腐,未可刺也。必候神气既至,针下紧涩,便可据法施用。入针后轻浮虚滑迟慢,如闲居静室、寂然无闻者,乃气之未到;入针后沉重涩滞紧实,如鱼吞钓、或沉或浮而动者,乃气之已来。”李梴《医学入门》:“如针下沉重胀满者,为气已至;若患人觉痛则为实,觉酸则为虚,如针下轻浮虚活者,气犹未至”[8]。医者体会到“针下紧涩,如鱼吞饵”则为已“得气”;“针轻滑不知疼痛,如插豆腐”则未为“得气”。

1.2 患者的针感 《素问·针解篇》曰:“刺虚则实之者,针下热也,气实乃热也。满而泻之者,针下寒也,气虚乃寒也。”《针灸大成》曰:“如针下沉重紧满者,为气已至,若患人觉痛则为实,觉酸则为虚。”描述了患者“针下寒”、“针下热”、“觉痛”、“觉酸”之感。清末《针灸内篇》载:“凡针入穴,宜渐次从容而进,攻病者,知酸知麻知痛,或似酸似麻似痛之不可忍者即止”[9]。民国时期承淡安发展了针刺后酸麻胀这一概念,而后针灸学中提及“得气”为酸麻胀重针感恐是源于此说[10]。

针刺补泻手法,是在得气的前提下进行“调气”,如《素问·离合真邪论》曰:“候呼引针,呼尽乃去,大气皆出,故命曰泻。呼尽内针,静以久留,以气至为故,如待所贵,不知日暮。其气以至,适而自护,候吸引针,气不得出,各在其处,推阖其门,令神气存,大气留止,故命曰补。”《灵枢·小针解》亦有记载:“空中之机,清静以微者,针以得气,密意守气,勿失也”。周树冬《金针梅花诗钞》曰:“进针之后必须细察针下是否已经得气。下针得气,方能行补泻,除疾病”[11]。因此,“得气”贵在候得经气而后行手法补虚泻实,所谓知逆顺,明迎随,逆而夺之,随而济之。“得气”在针刺中的重要性在后世医家的著作中均有强调,一般而言,“得气”迅速,则容易“气至”,针刺疗效亦较好;“得气”缓慢,则“气至”亦迟,针刺疗效亦较差;如无“得气”,则“气至”亦难,针刺则可能无效。如《金针赋》曰:“气速效速,气迟效迟”,《标幽赋》载:“气速至而效速,气迟至而不治”。

2 气至的内涵

《灵枢·九针十二原》曰:“刺之要,气至而有效,效之信,若风之吹云,明乎若见苍天,刺之道毕矣。”首次提出“气至”一词,而后在《灵枢·终始》对其进一步解释曰:“所谓气至而有效者,泻则益虚,虚者脉大如其故而不坚也,坚如其故者,适虽言故,病未去也;补则益实,实者脉大如其故而益坚也,夫如其故而不坚者,适虽言快,病未去也。故补则实,泻则虚,痛虽不随针,病必衰去。”即针用泻法后,虽然脉之大小一如先前,但脉之形态却变得和缓,则病邪已退;或者针用补法之后,虽然脉之大小无改变,但脉之形态变得坚实,则正气已充实,这就是“气至”的标志。可见《黄帝内经》中对“气至”的含义强调的患者通过针刺治疗之后邪气祛除,正气来复,调畅人体气血平和之过程,而脉象的变化则是判断“气至而有效”重要依据。《灵枢·小针解》在解释“气至”时说“气至而去者,言补泻气调而去之也”。待“气至”之后即可停止针刺手法,正如《灵枢·九针十二原》所言:“气至而去之”。因此,“气至”是气机调畅恢复的状态,是通过补虚泻实的针刺手法后而致阴阳平衡。

针刺前后脉诊的重要性在古医籍中多有提及,如《灵枢·九针十二原》曰:“凡将用针,必先诊脉。”《灵枢·小针解》曰:“所谓虚则实之者,气口虚而当补之也;满则泄之者,气口盛而当泻之也。”《灵枢·终始》曰:“脉实者深刺之,以泄其气;脉虚者浅刺之,使精气无得出以养其脉,独出其气。”由此也说明针刺疗效的评判——“气至”与否,应从患者脉象入手,而非“得气”时施术者或者患者所获得的针感。

3 讨论

《灵枢·九针十二原》曰:“欲以微针通其经脉,调其血气,营其逆顺出入之会。”开宗明义指出针灸治病的原理为调和经脉气血,在《灵枢·刺节真邪论》曰:“用针之类,在于调气,气积于胃,以通营卫,各行其道。”《灵枢·终始》曰:“凡刺之道,气调而止,补阴泻阳,音气益彰,耳目聪明,反此者血气不行。”这些经文均说明针刺治疗病症即是通过补虚泻实,调和阴阳,最终使机体恢复到阴平阳秘的调畅状态。

针刺首先要“得气”,而后通过针刺补泻手法,待诊查脉象判断“气至”后出针,才能收到良好疗效。“得气”应是“气至”的前提条件,“气至”应为针刺之目的。针刺治疗的效果以针后“气至”为判断标准,而不是以“得气”为标准。针刺强调“得气”后,通过行针手法而致“气至”,方能收效,如《灵枢·终始》曰:“凡刺之道,气调而止”,《灵枢·九针十二原》曰:“刺之而气至,乃去之,勿复针”,《灵枢·小针解》曰:“气至而去之者,言补泻气调而去之也。”张景岳《类经》亦载曰:“补泻气调而去之,曰补不足,泻有余,必得其平,是气调也,方可出针”。

通过重温《黄帝内经》,笔者认为经文最早描述的“得气”与“气至”应是针刺治疗过程中的两个不同阶段,内涵自有不同,但经后世针灸学的发展,医家们逐渐理解二者为同一概念,同时造成了针刺补泻手法的一些混乱。因此,对“得气”与“气至”内涵的重新理解,辨析二者之不同,是针刺临床疗效提高的重要内容之一。

[1]刘农虞.“得气”与“气至”[J].中国针灸,2014,34 (8):828-830.

[2]张瑞峰,谢元华.关于“气至”与“得气”的管见[J].上海针灸杂志,2004,23(5):41-42.

[3]佚名.黄帝内经素问[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

[4]佚名.灵枢经[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

[5]李志庸.张景岳医学全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9:365.

[6]李鼎,王罗珍,李磊,评注.子午流注针经针经指南合注[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157-158.

[7]杨继洲.针灸大成[M].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1998:59.

[8]李梴.医学入门[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5:116.

[9]林屋江上外史.针灸内篇[M].北京: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2014:129.

[10]黄涛,孔健,黄鑫,等.有关得气的误解:从历史回顾到实验研究[J].中国针灸,2008,28(2):105-109.

[11]周树冬.金针梅花诗钞[M].合肥:安徽科技出版社,1982:106.

(责任编辑:骆欢欢,李海霞)

R245

A

0256-7415(2016)05-0011-03

10.13457/j.cnki.jncm.2016.05.005

2016-01-23

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9351040701000001)

黄伟新(1988-),男,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针灸的研究与临床工作。

许能贵,E-mail:ngxu8018@gzhtcm.edu.cn。

猜你喜欢
针感气调灵枢
《素问》《灵枢》引用、解说关系初探
气调贮藏技术在苹果储藏中的应用现状及展望
果蔬气调贮藏技术及设备
《黄帝内经》中“阴阳”的整理与分类
视觉针感量表在脑卒中手痉挛状态治疗中的应用※
新型安慰针产生“安慰针感”的随机对照试验*
采采卷耳
氮气气调对不同含水量大豆保鲜效果研究
新型简易气调箱可延长果蔬保质期
谈《灵枢本输》针灸学术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