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越式跳高——起跳技术训练

2016-02-22 14:14余莎
西部皮革 2016年4期

余莎

(陕西中医药大学,陕西 西安 710100)



背越式跳高
——起跳技术训练

余莎

(陕西中医药大学,陕西 西安 710100)

摘要:背越式跳高是跳高技术的重要环节,起跳的任务是迅速的改变人体的运动方向,并获得尽可能大的垂直速度,同时还要产生一定的旋转动力,保证过杆动作的顺利完成,取得优异的运动成绩。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等方法对背越式跳高的起跳技术进行了分析阐述,对起跳过程中的重要技术做了深入的探讨,提出了跳高起跳技术训练的重点和青少年跳高起跳技术训练的行之有效的方法,为背越式跳高的发展提供理论和实践参考。

关键词:起跳点;起跳速度;起跳技术训练

1前言

起跳是背越式跳高技术的重要环节。起跳的任务是迅速的改变人体的运动方向,并获得最大可能的垂直速度,同时还要产生一定的旋转能力,保证过杆动作的顺利完成。

2背越式跳高起跳技术优越性

跳高起跳是人体由水平位移动为向前上抛射位移阶段。判定起跳开始的两个标志是助跑起跳过程中身体中心由底向高开始转变的瞬间位置和垂直速度由小到大的转变时刻。研究表明,高水平运动员在助跑最后一步摆动腿垂直支撑时身体重心位置最底,垂直速度值最小。

3背越式跳高起跳训练特征

如何以速度为核心,在快速跑中跳得更高,如何提高起跳训练效果,是教练员,运动员关注的热点。背越式跳高训练中紧紧抓住“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三个结合,四个平衡,五个途径,六个转化”能有效提高起跳训练效果。

“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是在起跳训练中以速度为核心,以摆脱和起跳腿的支撑,支撑为基本点进行教学训练。助跑最后一步摆动腿做到:“扒,蹬,送,摆,快”,起跳腿迈出腿做到:“低,平,快,准,稳”。“三个结合”是在起跳训练中的蹬摆结合,跑跳结合,速度与幅度结合蹬摆结合是起跳训练的难点,是起跳腿和摆动腿蹬伸与摆动的协调结合。

4背越式跳高起跳垂直速度获得途径

高水平背越式跳高运动员在助跑最后一步摆动腿垂直支撑时刻身体重心位置最低,垂直速度值最小;他们从助跑最后—步摆动腿垂直支撑开始到起跳腿蹬离地面结束,身体重心变化是—个由低向高不断加速上升的过程,垂直速度是一个不断增大的过程。

5以速度为中心“速度-幅度”训练思路

背越式跳高“速度—幅度”训练思路是以速度为中心,在不同训练时期,在保证助跑起跳速度不断增长的前提下,不断加大起跳幅度,使助跑、起跳速度、幅度与个人技术特点有机结合,表现出最佳的起跳效果和个人技术风格以获得最大的腾起初速度和合理的腾起角度。

5.1不同训练时期以速度为中心的助跑起跳“速度—幅度”特征

(1)少年时期训练思路要形成以速度为中心,力求速度与技术全面发展,形成助跑快、起跳快、过杆快的敢跑、敢跳技术风格。特别是少年时期(10~14岁)是速度素质发展敏感期,大脑皮质兴奋性和灵活性较高,便于掌握基本技术和形成快跑快跳的技术风格,此阶段要重点抓好快速弧线助跑与快速起跳结合技术。

(2)青年时期训练思路要坚持以速度为中心,力求速度、幅度与技术平衡发展的原则,在形成快跑快跳技术风格的基础上,保持一定的助跑起跳速度下逐渐加大起跳幅度。青年时期(15~18岁)是力量素质发展敏感期,增加力量训练内容,有利于提高起跳速度与幅度,在保证起跳速度的前提下提高起跳幅度,此阶段要重点抓好快速弧线助跑与快速起跳结合技术和能力,尤其是倒数第二步摆动腿“牢固内撑”下的加速蹬摆技术能力和起跳腿快速着地支撑技术和能力。

(3)在成年时期更要突出以速度为中心,使速度、幅度、技术和个人特点相结合,形成既有速度又有幅度的“速度—幅度”快速起跳技术风格。

5.2小弧线助跑的优点

小弧线助跑可以使身体获得较大的内倾,向心力关系公式(F=M。V2/R)表明向心力是随着半径的缩短而加大,因而在助跑速度一定的条件下选择小半径(大曲率)的小弧线助跑必然会产生较大的“离心力”,练习者为了保持身体的平衡,身体姿势必要加大内倾。

有研究表明,当背越式跳高运动员的助跑弧线减小时,其步频有加快,步长有缩短的趋势,身体重心能够在助跑时保持在较高的位置,因而有利于起跳过杆动作的完成。而上述两点正式初学跳高者在助跑起跳时所应主义的而不容易做到的。

确定适宜的起跳点并保证每一次起跳能够踏在起跳点上,是保证小弧线助跑练习效果的重要前提。同时还应该主义后两步步点沿着弧线跑进。简而言之,背越式跳高小弧线练习法同其他动作练习法一样循序渐进,由易到难,由分解到完整,从而达到提到背越式跳高教学效果的目的。

6结论

6.1对背越式跳高教学而言,不同的助跑弧线对相同水平的运动员,或同一助跑弧线对不同的学生群体学习和掌握背越式跳高动作也会有不同的影响。

6.2短距离助跑或助跑速度较慢的学生不适宜用较大的弧线其原因在于过大的助跑弧线不仅会影响到学生助跑时的步频变慢,步长加大,重心下降,还在于助跑弧线过大,会导致助跑最后一步弧线的切线方向与横杆之间的夹角过小,容易造成助跑起跳方向与横杆过于平衡,加之大弧线不利于形成助跑时的身体内倾,以至于容易导致起跳时的过早倒体。

6.3克服起跳过早倒体使身体能够沿着正确的方向腾越过杆的重要原因。

参考文献:

[1]文超.田经运动高级教程[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6.

[2]姚天白.背越式跳高助跑与起跳技术的研究[J].体育研究,1985,(4):22-23.

[3]洪元舟.背越式跳高的快速助跑技术[J].武汉体育学院报,1999,(2):47-48.

[4]戴三育.柳若松.体育科研理论与方法[M].西安:西安地图出版社,1999:60-70.

中图分类号:G8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1-1602(2016)04-0148-01

作者简介:余莎(1985-),女,汉,陕西西安人,助教,体育硕士,单位:陕西中医药大学体育部运动训练专业,研究方向:田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