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应阳,于天启,林一峰
1.广州中医药大学,广东 广州 510006;2.广州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广东 广州 510240
中医恶性肿瘤体质研究之我见
叶应阳1,于天启2,林一峰2
1.广州中医药大学,广东 广州 510006;2.广州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广东 广州 510240
肿瘤;中医体质;易感性
匡调元在《人体体质学》中提出,体质是“人群及人群的个体在遗传的基础上,在环境的影响下,在生长、发育和衰老的过程中形成的功能、结构和代谢上的特殊状态。这种特殊状态往往决定着他的生理反应的特殊性,对某些致病刺激的易感性及其所发生病变类型的倾向性。”[1]但现今的中医体质分型是否适合恶性肿瘤易感性的研究?当今的9种中医肿瘤体质是否能很好地指导肿瘤疾病的临床治疗?仍值得商榷。
早在1981年世界癌症顾问委员会就癌症预防与诊疗现状,推出了三三制的分析意见:三分之一的癌症可以预防,三分之一的癌症如能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可以治愈,只有三分之一的癌症失去预防和早诊早治的根治性治愈机会。从理论上讲,如果可以让癌症患者在出现临床症状前或发生肿瘤浸润前,将癌症患者从无症状的自然人群中或有选择的人群中检测出来,然后及时给予适当的治疗,是肿瘤治疗的最好时机。中医肿瘤体质说就是本于这种观点提出的研究和探讨,旨在研究是否存在某种体质具有癌症发病的易感性,并借助体质禀赋的可调性,对于恶性肿瘤进行“未病先防”的早期干预[2],是中医对癌症认识的一个创新性思路。
就中医体质问题,2009年4月中华医学会颁布了我国第1部《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标准,该标准将体质分为平和质、气虚质、阳虚质、阴虚质、痰湿质、湿热质、血瘀质、气郁质、特禀质9个类型,以此标准为基础建立中医肿瘤体质判定方法来研究肿瘤疾病的易感性与预后是当今中医肿瘤体质研究的一个方向,比如周小军等[3]采用中医体质调查量表,在鼻咽癌高发区广东中山对400例慢性鼻咽炎、80例鼻咽癌前病变、150例初诊鼻咽癌患者进行中医体质证候调查,提示:鼻咽炎患者体质多表现为正常质(66.8%)、气虚质(19.5%)和失调热质(13.5%);鼻咽癌癌前病变者多表现为正常质(54.1%)和气虚质(37.7%);鼻咽癌初诊患者多表现为正常质(60.7%)、失调热质(22.7%)、气虚质(16.0%)、失调湿质(16.0%)和复合质(13.3%)。胡学军等[4]对151例原发性肝癌患者进行中医体质辨识,发现气虚质、阳虚质和湿热质3种体质预后不佳,认为气虚体质是影响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对气虚体质患者应将健脾理气治法贯穿于治疗的全部过程。
然而在临床实践中,这种分类方法存在一定的局限性。①体质分类是对所有人的一种分类法,每种疾病都存在于各种体质的人群,每种体质的人群都会患各种疾病。因为9种体质的分类是按中医“证”型来命名,是以各种“症”为基础,而非针对西医的“病”来分,可能对西医概念下的“病”无明显的特异性。也就是说,各种体质都存在癌症发生的可能,不具备专一的趋向性,可能在同样的癌症,不同体质的人表现出来的症不相同。②体质分型存在平和质,平和质应该属于“阴平阳秘”的状态,使各种体质达到“平和”是中医临床治疗的目标,但是在实际临床上,平和质的人也会存在癌症,这是否与“阴平阳秘,病安从来”的中医养生观相矛盾?是否与中医治病所追求的阴阳平衡的大原则相违背?③众所周知,癌症是一逐渐演变的疾病,是一个动态过程,每种体质可能只是突显在发病过程中的一个阶段,或许并不能提示发病的整个过程,况且病人也往往不存在单一体质,比如血瘀与气滞往往同时存在,气虚阳虚往往与痰湿共存等等。如果只用一种体质概括,往往顾此失彼、一叶障目。④现代很多关于肿瘤体质的研究主要针对一些已病的患者,这样的研究方法存在两种弊端:第一,患者在病前与病后的症状表现是否已发生变化?是否导致了体质判断的不准确性?第二,比如即使统计出气虚型的肿瘤患者较多,但也不能说明气虚型的人群就有肿瘤易感性,因为气虚型的肿瘤患者只占气虚型总人群的极少部分,并不具有代表性。⑤根据临床观察,癌症病人9型体质根据其发病前后的症状表现用3型即可归纳:阴型、阳型、气郁型。阴型表现阴症为主,治疗总以温阳散寒为法;阳型则表现为阳症为主,治疗总以益阴清热为法;气郁型即临床未见明显不适但存在情绪忧郁、焦虑、烦躁等神志变化、气机紊乱的表现,或阴阳错杂的症状,治疗总以条畅气机,调和阴阳为则。之所以如此归纳,原因在于:其他体质常常是在此3型中演化,在疾病纵向发展的过程中,阳证、阴证、气机紊乱的加重,都会出现气郁、血瘀、湿、痰、饮、热、寒等症状,这些就症状都只是疾病演变过程中的某个阶段,随疾病发展而产生变化;不经治疗,此3型常常贯穿于整个癌症的纵向全程;癌症表现往往复杂,进一步简化9型的判定,可以及时按照发病主要的症状尽快提出治疗原则。⑥笔者认为,平和质的实质其实是另外8型体质在未病时出现的一种平衡状态。人体并非一个空灵之体,肯定不同程度地存在不同种类的伏邪,而伏邪不发病或发为小病是因为有原气的镇守,如《难经·八难》:“所谓生气之原者,谓十二经之根本也,谓肾间动气也……一名守邪之神。”陈根成[5]认为,“守邪之神”即命门原气可以看守体内的伏邪,使人体维持在平衡态。而当原气虚弱,又遇外邪,则平衡将被打破。恶性肿瘤是人体正常组织的恶变,可以认为癌症的发生是因为原气虚弱而不能守邪,伏邪遇某种激惹则发生了癌变。
综上述分析,笔者认为各种体质都存在癌症发生的可能(包括平和质),没有一种体质存在恶性肿瘤的易感性,当今的9种体质分型可能不能体现癌症发病的趋向性。另外,在治疗中进一步简化9型体质的判定,可以增强体质学说在临床治疗肿瘤的实用性,及时提出治疗的总体原则。
3.1 人生之禀赋即是癌症发生的内因 国内外研究逐渐发现,癌症具有遗传的易感性,某些遗传基因的表达可以直接或间接影响癌症的发生与发展。中医学也认为,人的禀赋对人先天发育与后天疾病的发生具有重要的影响。《灵枢·天年》云:“帝曰:人之始生,何气筑为基?何气而为木楯?……岐伯曰:以母为基,以父为楯。”然而古人认为禀赋都是难以改变的,如《圣济经》云:“其禀赋也。体有刚柔,脉有强弱,气有多寡,血有盛衰,皆一定而不易也。”但现代研究发现,基因可根据体内外环境变化而作出适应性反应,即一个基因结构可以表达出生理功能不同的多种性状(表型)。同时药理研究显示,大多数温和中药并无直接改变基因结构的作用,但可调节基因的表达[6]。如同张景岳认为:“以人之禀赋言,则先天强厚者多寿,先天薄弱者多夭;后天培养者,寿者更寿,后天斫削者,夭者更夭”,以中医养生观进行早期的干预或许是可行的。
3.2 外在环境危险因素的影响是癌症发生的外因 外因是肿瘤发病最为重要的因素。外因可以促使内因发病,外因亦可以成为癌症发病的直接因素。在肿瘤研究已获得巨大进步的今天,人们已确切知道70%~80%的肿瘤疾病源于外环境所致。环境因素致癌有以下4个方面:物理因素、化学因素、生物因素、内环境因素(以细胞为主体,受体内代谢紊乱、免疫、精神因素影响等),这些环境因素是癌症发生关键点,也是防治该病可调控的关键点[2]。在中医天人相应观的指导下,是否可以对各种外环境因素在中医理论下进行探讨?
由此,笔者认为,中医也应该重视并强调内外因的易感性,癌症发病受禀赋与外环境同时影响,这种认识并未脱离中医学的天人相应观。癌症的发生并非由于单一因素,需要强调内外互因,防治上,可以通过观察父母甚至家族的生命历程,包括先天机体(包括基因层面上)的不足和后天不良生活习性,推测自身禀赋即在身体或生活上是否同样存在缺陷,是否存在癌症的易感性,进而及时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进行身体与生活调整;中医养生治疗优势在整体调控、辨证论治,整体平衡态的维持在于原气的旺盛,辨证治疗要求因人而异地调整五脏的偏倚,这都是防治癌症的重要理论。故笔者认为,以中医特色理论为基础,吸收西方新观点,与时俱进,是中医防治癌症不易之道。
[1]匡调元.新版《人体体质学》内容及编排特色简析[J].中医药学刊,2003,21(4):487-488.
[2]逯敏,李柳宁,刘伯,等.中医肿瘤体质与癌病预防的相关探讨[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0,19(28):3635-3636.
[3]周小军,田道法.鼻咽癌高危人群体质调查研究[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3,9(8):51-54.
[4]胡学军,龙顺钦,杨小兵,等.原发性肝癌的中医体质调查分析[J].时珍国医国药,2010,21(4):995-997.
[5]陈根成.命门精解与临床应用[M].广州:广东科技出版社,2014:79-98.
[6]王琦.论中医体质研究的3个关键问题[J].中医杂志,2006,47(5):329-332.
(责任编辑:骆欢欢)
R730.5
A
0256-7415(2016)01-0010-02
10.13457/j.cnki.jncm.2016.01.005
2015-06-17
叶应阳(1990-),男,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医内科。
林一峰,E-mail:lyf@gzhtcm.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