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传新
(江苏省滨海县畜牧兽医站,江苏滨海224500)
我国O型口蹄疫的流行趋势及防控策略
李传新
(江苏省滨海县畜牧兽医站,江苏滨海224500)
口蹄疫是目前公认的对养殖业危害最大的一类动物传染病,我们国家每年都要投入大量专项经费对家畜进行强制免疫,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口蹄疫病毒变异之快,传播之迅速,危害之大仍要求我们在日常防疫工作中不可掉以轻心,本文针对当前我们国家流行的O型口蹄疫进行概述,希望能对基层防疫工作提供一些参考。
O型口蹄疫;流行趋势;防控
口蹄疫(Foot-and-mouth disease,FMD)是由小RNA病毒科,口蹄疫病毒属的口蹄疫病毒引起的偶蹄动物的急性、烈性传染病,被OIE列为A类传染病之首。在历经数百年的广泛流行中,该病不仅造成了我们巨大的经济损失,也严重影响了当地社会的稳定。口蹄疫病毒有7个血清型(O型,A型,C型,AsiaI型,SAT1,SAT2,SAT3),每种血清型之间均没有交叉保护力,即任意一种血清型均可单独引起口蹄疫的暴发,其中O型分布最广,也是引起口蹄疫暴发流行的主要的血清型。如1999年世界口蹄疫参考实验室共收到40个国家和地区送检的512份病料,其中253份中分离到O型口蹄疫病毒,占总送检病料的49.4%。
口蹄疫病毒具有极高的传染性,并且能通过空气等多种媒介进行传播。易感动物也可以通过多种方式感染病毒,如消化道,呼吸道径。由于病毒的不断演化而出现的竞争优势毒株具备更强的入侵能力和更好的适应环境变化的能力,能冲破现有的多种防疫屏障模式,实现跨境传播,造成范围更广的口蹄疫的暴发。
世界口蹄疫参考实验室根据VP1基因和流行地区将O型口蹄疫划分为10个拓朴型(Topotype),而我国就占有其中3个,即Cathay拓朴型、SEA拓朴型和泛亚谱系。
我国主要流行Cathay是在1999年以前,该拓朴型病毒至今已流行了近40多年,并且仍在不断变异。Cathy型分为3个进化分支,分别是旧猪毒、新猪毒-1和新猪毒-2,其流行情况如下:
旧猪毒主要在1970~1993年间流行,基本都是猪发病;新猪毒-1主要在1992~2005年间流行,除了猪发病外,也有牛发病的报道;新猪毒-2于2005~2006年被发现,是目前Cathy型病毒的主要流行分支,临床以猪发病为主,偶尔有牛的病例,其抗原较以前毒株发生了较大的变异。
在2000~2009年间,O型口蹄疫在我国流行的主要是Cathay变异毒和PanAsia适应毒。
而从2010年至今,在我国主要流行的是缅甸98毒,Mya-98谱系分属于SEA拓朴型,早期仅感染牛、羊,从2010年初期开始大规模引起猪发病,现已成为猪口蹄疫的主要流行毒株。
目前,我们国家口蹄疫仍以O型为主,应予以重点关注。国内猪O型口蹄疫灭活疫苗制苗毒株OZK/93株、OR/80株、OS/99株已经使用多年,对当前O型口蹄疫流行优势毒株的免疫保护性较差。目前采用的制苗毒株为O/MYA98/BY/2010株(Mya-98谱系)、O/GX/09-7株+O/XJ/10-11株(新猪毒-2+Mya-98谱系)。如果在防疫工作中仅采用Mya-98系列毒株,而忽略猪群中流行了40多年的一直在变异的Cathay系列毒株,一旦Cathay系列毒株重新变异或爆发将会给我们的养殖业带来巨大的损失。
3.1影响口蹄疫疫苗免疫效果的因素
(1)疫苗毒株与流行毒株的匹配性目前来讲,猪口蹄疫主要是O型,感染最多也是最难防控的,由于各型之间没有交叉免疫性,同血清型的各拓扑型之间也仅有部分交叉免疫性,所以在疫苗毒株的选择上,免疫用疫苗的制苗毒株必须与流行毒株尽可能匹配。
(2)疫苗效力的把控疫苗的效力(PD50)决定疫苗免疫保护效力的高低,而决定疫苗效力高低的关键因素是每单位疫苗中有效抗原含量的高低,疫苗的抗原含量在一定范围内与疫苗的效力呈正相关关系,但高于10μg/头份没有意义。同时疫苗的效力也与制苗毒株的免疫原性密切相关。
(3)母源抗体的干扰母源抗体在保护幼龄动物免受病原的侵害的同时又对疫苗免疫具有明显的干扰作用。母源抗体对特异性抗原位点的“封闭”而阻止抗原位点与机体免疫相关细胞上的抗原受体结合等而导致免疫系统不能对抗原物质产生反应。这也是目前很多猪场免疫失败的根本原因,疫苗的效价越高,母源抗体的干扰作用发挥越明显。
(4)免疫程序不合理一些母猪打过很多遍口蹄疫疫苗或者发病后康复,其所产仔猪往往具有很高的母源抗体;以前仔猪的免疫程序一般在4~5周龄首免,现在疫苗的质量水平有所提升,母源抗体在积累,免疫日龄过早,疫苗抗原和母源抗体中和,有效的免疫抗体不能产生,反而容易导致口蹄疫的发生。
(5)疫苗储藏与冷链运输、存放时温度未按疫苗保存要求,如保存温度较高,油佐剂疫苗冷冻,易导致疫苗中有效抗原的降解或破乳,造成疫苗效力减小甚至完全丧失。
(6)疫苗使用注射操作不规范,注射器的刻度不清晰或注射时打飞针造成免疫剂量不足。免疫接种前后猪只受到湿度过大、通风不良、过热、过冷等应激导致猪体免疫应答能力减弱。
(7)猪体健康状况蓝耳病和圆环病毒病等免疫抑制性疾病往往导致猪群处于免疫抑制状态,则更易感染口蹄疫病毒;霉菌毒素,饲料中的黄曲霉毒素等均可以使T和B淋巴细胞免疫功能降低,导致疫苗抗原的免疫应答能力减弱,造成免疫失败。
3.2如何做好口蹄疫的免疫工作
由于口蹄疫是灭活疫苗,灭活苗仅免疫一次,是没有效果的。所以进行首次免疫后,一定要做第二次免疫,必要时要做三免。首次免疫对于刺激机体抗体的产生没有明显的作用,但它可以刺激免疫细胞,并促使其产生口蹄疫特异的记忆细胞。在首次免疫4周左右进行第二次免疫,此时由于第一次的预刺激会提高第二次的免疫反应。根据所使用疫苗的质量,有时还需要进行第三次免疫注射来加强免疫效果。
3.3制定科学的免疫程序
牛的免疫程序OIE有详细规定,但是没有提供猪的免疫程序,只能靠各厂家推荐的程序或者养殖场自己的免疫经验来制定,而咱们国家在这一方面对于猪的研究已经代表了世界先进水平。笔者建议猪的口蹄疫免疫程序为:免疫密度100%;加强免疫母猪可以有效保护小猪;小猪初免时间要考虑母源抗体影响,首免后1个月必须加强免疫1次;必须加强普免,弥补漏免动物和免疫应答差的动物。生产实践中,选择合适的疫苗,科学地免疫是保证仔猪群具有良好免疫力的重要措施。
一般来讲,无母源抗体的猪:断奶后首免,一个月后加强,120日龄左右三免;有母源抗体的猪:60日龄左右首免,一个月后加强,135日龄左右三免;种公猪:每3~4个月免疫一次;种母猪:产前1个多月免疫一次,也可以和仔猪同时免疫,或者一年3次;建议首免和二免都免疫同一种疫苗,但首免灭活疫苗、二免使用合成肽,或者首免使用合成肽疫苗,二免使用灭活疫苗也可以达到相应的效果。
口蹄疫是当前严重威胁畜牧业发展及人类健康的一种烈性传染病,因此,预防和控制口蹄疫对我们国家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为了更有效的预防和控制口蹄疫,我们在时刻关注疫病流行情况及特点的同时,也要从病毒和动物的相互关系入手,从病毒本身的特性和发展变化来研究病毒在宿主体内的动态水平和生物学特性,进一步明确在分子水平持续状态病毒的根本特性,以便在口蹄疫的流行病学及感染机制的研究中制定更有效的预防措施。
当前,口蹄疫独特的流行特点给我们的日常防疫工作形成了严重的挑战,我们必须依托我们强有力的研发实力,以病原学和流行病学调查为基础,深入研究疾病的发病机理,研究开发新型疫苗,如牛羊的合成肽疫苗。同时,我们也要建立一种方法来区分染毒动物和免疫动物,用于今后的口蹄疫的防治和由口蹄疫暴发流行造成的巨大经济损失。
[1]谢庆阁.口蹄疫.中国农业出版社,2004.
[2]Yeruh I,et al.Adversereactions to FMD vaccine.Vet Dermatol. 2001 Aug:12(4);197-201.
[3]Eble PL,et al.Serological and mucosal immune responses after vaccination and infection with FMDV in pigs.Vaccine.2007:25 (6);1043-1054.
[4]Manual of diagnostic Tests and Vaccines for Terrestrial Animals 2004.Published online by OIE.Foot and mouth disease.
[5]SaizM,et al.Foot-and-mouthdiseasevirus:biolo-gy and prospects for disease control[J].MicrobesandInfection,1999,(4):1183-1192.
[6]SamuelAR,et al.Foot-and-mouthdiseasevirus:cause of therecent crisisfor the UK livestock industry[J].TrendsGenet,2001(17): 421-424.
10.3969/J.ISSN.1671-6027.2016.10.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