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敏,刘喜德,王安琪,杨梦霞
1.浙江中医药大学,浙江 杭州 310053;2.浙江省中西医结合医院关节病科,浙江 杭州 310003
刘喜德中医药治疗痛风经验介绍
刘敏1,刘喜德2,王安琪1,杨梦霞1
1.浙江中医药大学,浙江 杭州 310053;2.浙江省中西医结合医院关节病科,浙江 杭州 310003
痛风;经验介绍;刘喜德
DOI:10.13457/j.cnki.jncm.2016.10.072
痛风属中医学白虎历节、痹证范畴,其名最早见于梁代陶弘景《名医别录》:“独活,微温,无毒。主治诸贼风,百节痛风无久新者。”中医药治疗本病具有一定优势。刘喜德教授是浙江省中西医结合医院关节病科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第三批全国优秀中医临床人才,擅长运用中医药治疗各种中医内科疑难杂症。刘教授遵循古方古法,善于引经据典,临床疗效显著。笔者有幸随师侍诊,获益匪浅,现将刘教授运用中医药治疗痛风经验进行总结,以飧同道。
痛风,中医学称之历节风、白虎风、白虎历节等,属痹症范畴。刘教授认为本病发病的主要原因在于本虚标实,湿热痰瘀相互为用;本虚有先后天之分,脾肾是关键,浊毒瘀结为之标,外邪流注经络,痹阻关节发病。《医学心悟》指出其病因为“三阴本亏,恶邪袭于经络”。“诸湿肿满,皆属于脾”,脾主运化而升清,为后天之本,痛风患者多形体丰腴,喜食膏粱厚味,嗜酒,导致脾胃功能失调,运化失司,升清降浊无权,致使痰湿蕴结于内;痰湿不能运化,滞于经脉关节,与血相结,化为浊瘀,则关节肿痛、畸形,甚则破溃,渗溢脂膏。
肾乃一身阴阳之根本,主藏精,主水,为先天之本,若肾阳虚惫,温煦气化无力,水液即易聚于下焦,湿浊之邪本应经肾的蒸腾作用,转化为尿液,肾阳衰微,湿浊下注于肾,不能排出体外就会损伤肾精;肾与膀胱相表里,膀胱气化功能亦会有所影响;久病阴阳俱虚,则见下肢胀满,腰膝酸痛,小便不利,夜尿次数增多等肾气不利、肾精受损症状,甚至出现眩晕、心悸、喘咳等水饮停驻诸多变证。
朱丹溪云“热盛则痛,湿盛则肿”、“痰火多痛,风湿多肿”,刘教授据此认为,痛风之病因,必有湿、有热、有痰,互为外邪阻滞,胶着为患。湿为阴邪,性重浊而黏腻,易阻遏气机,损伤阳气,湿热交阻,则经络关节局部红肿灼热;气血阻滞不通,则关节疼痛,甚至活动受限,步履维艰;热为阳邪,阳盛则热,可见发热口渴、面赤心烦、舌红苔黄腻等热象。由于湿热互结,胶着难解,病程多缠绵难愈,而发病时以夜间为甚,因“血行于阴也”。
急性关节炎是痛风患者最常见的首发症状,痛风患者高嘌呤饮食或者饮酒后,关节突发红肿热痛,常于夜间痛发,每每疼痛剧烈,不堪忍受,常伴有发热口渴,心烦面赤,舌红苔黄腻等热象,是痛风急性发作期的典型症状。足部拇趾及第一跖趾关节是其好发部位,也常见于足踝、跟、膝和手指、腕、肘关节等处。邪热壅盛,湿浊痰凝,瘀阻关节,“不通则痛”,故病变部位红肿灼热,剧痛无比。王焘在《外台秘要·白虎方》中提到痛风的特点为“其疾昼静而夜发,其痛如白虎之噬”,可见其发病时疼痛之剧烈。
急性发作期,浊湿化热,瘀阻关节,刘教授主张此时应以缓解病人疼痛为主,急则治其标,选取清热解毒,止痛通络的药物,先稳定病情,减轻病人痛苦。临床上根据病人自身情况,选用三妙汤(苍术、黄柏、牛膝)加减,清热祛湿,化瘀解毒。方中苍术味苦辛,性温,燥湿健脾利水,泻饮消痰,痛风患者脾湿得去,即固本清源,湿不自生;黄柏苦寒性沉降,湿热下注下焦,下肢关节肿胀,黄柏泻火除蒸,解毒祛湿力峻猛;牛膝苦甘酸性平,《本经》曰“寒湿痿痹,四肢拘挛,膝痛不可屈伸,逐血气,伤热火烂,久服轻身耐老。”除了逐瘀通经,补肝肾强筋骨外,牛膝善引血引火下行,与苍术、黄柏共用,共奏三妙之功,清热利湿,泻火解毒,能有效缓解热痛肿盛症状,临床疗效明显,是痛风急性发作期的基本方。热盛者加知母、生地黄滋阴泻火,湿盛者加薏苡仁合为四妙,关节僵硬活动受限者加威灵仙、海桐皮,疼痛剧烈者加蜈蚣、地龙、乌梢蛇等虫类药,加减变化临症各有不同,需细细分辨,小心斟酌。且急性期慎用大剂利湿利尿之品,易导致浊毒之邪流注关节而致关节肿痛再发。
刘教授认为痛风急性发作期后即进入间歇缓解期,此时症状缓解,关节红肿热痛程度减轻,临床常见关节肿胀变形,屈伸不利,活动受限,受累关节尿酸盐沉积肿大,可见明显痛风结节,触之僵硬。刘教授分析,此阶段湿浊留恋肢体经络关节,与血相结形成血瘀,正气亏虚加湿热外邪侵扰瘀阻,血瘀经久不化,瘀毒阻络。痰饮湿浊,其性重浊趋下,表现为脚肿如脱、独足肿大等。病程迁延难愈,痛风石难以消退,久病耗损精气,可致阴阳俱衰。
此期没有急性期骤然发作、红肿热痛等急性症状,故应标本兼治,更重其本,刘教授常选用萆薢、威灵仙、薏苡仁等,《本草纲目》曰:“萆薢之功,长于袪风湿,所以能治缓弱顽痹、遗浊、恶疮诸病之属风湿者”,是为祛湿通络要药。《药品化义》在解释威灵仙功用中曰“宣通十二经络,主治风、湿、痰壅滞经络中,致成痛风走注,骨节疼痛,或肿,或麻木……以此疏通经络,则血滞痰阻,无不立豁”,可见威灵仙为导滞化痰、祛湿通络的关键药物。《本经》曰薏苡仁“主筋急拘挛,不可屈伸,风湿痹,下气”,同时又能健脾补肺、清热利湿。诸药合用,扶正不忘祛邪,祛湿泄浊通络兼有健脾补肺,临床能起到良好疗效,是为常用药。
痛风患者发病以来,正邪相搏,邪正进退僵持不下,患者正气本较常人稍弱,湿浊瘀毒之邪长期侵扰机体,阻滞经络关节,机体不堪邪气外侵,必将奋勇抵抗,而外邪源源不止,气势汹汹,往来交锋,正气必将损耗。受邪脏腑不能抵御邪气,反受其困,外邪更侵,恶性循环,脏腑虚甚,日久及肾。
刘教授认为,痛风患者最易受累脏腑不外脾肾二脏,其一:脾喜燥恶湿,痛风患者湿气较重,湿邪困脾,导致脾的运化功能减退,不能运化水液,则水饮停滞,同时脾气受损,增加了痰湿内饮等病理产物的生成,二者相互影响,脾脏虚衰。其二:脾为后天之本,肾为先天之本,相互依托,后天为先天不断提供营养,后天受损,先天必定不得其充养,肾气固然不能周全。脾胃虚则不能制水,水湿壅盛,必损其阳,五行相生相克,脾虚及肾,肾阳亦衰,肾阳不足,不能温煦脾胃,脾阳亦虚。脾胃虚则土不制水而反克,肾虚水无所主而妄行,则水液潴留,痰湿为患。其三:肾主水,主骨,肾脏对水液的代谢作用可见一斑,与脾脏同理,水湿停滞机体,日久必然肾阳衰惫,而肾主骨,肾中精气促进骨的生长发育及代谢,《内经》有云“肾气乃伤,高骨乃坏”,痛风的主要病变部位即为关节骨骼,结合实验室检查可见时间越久,关节病变程度越严重,肾脏功能损伤也越严重。
治疗上刘教授主张益肾健脾,祛湿泄浊,临证常用熟地黄、山药、茯苓、山萸肉、水陆二仙丹等加减,熟地黄滋肾益精为主药,山药益气养阴、补脾肺肾,茯苓利水渗湿、健脾。此期当以固本为主,扶正为要,用药多滋补,适当加入清利之品,临证要细审虚(脾肾亏虚)、实(浊瘀邪气)之多少,不可过用补益而致闭门留寇,亦不可一味泄浊,而致脾肾更伤。
叶某,男,89岁,2014年11月15日初诊。患者平素嗜酒,痛风病史二十余年,每年发作2~3次,发作时服用西药秋水仙碱、别嘌呤片缓解症状,未予特别重视,最近1年来,发作频率明显升高,且肝肾功能异常。3天前患者饮酒后,夜间痛发,左侧第一、第二跖趾关节红肿热痛,行走困难,双手关节僵硬,活动受限,可见痛风结节,腰膝酸软,口干口苦,夜寐不安,流涎,纳食尚可,夜尿3~4次,泡沫尿,大便正常,舌质暗红、苔薄腻,脉细滑。查血尿酸:573 μmol/L,肌酐:141.7 μmol/L,尿素氮:6.17 mmol/L,尿蛋白(++)。诊断:痛风性关节炎(肾虚湿滞型),予以利湿泄浊,通络益肾。处方:川牛膝、威灵仙、扯根菜、益智仁各10 g,土茯苓、萆薢、积雪草、海金沙(包煎)、玉米须、六月雪各15 g,石韦、金樱子、盐续断各12 g,甘草3 g。7剂,每天1剂,水煎服。嘱患者禁酒,多饮水,少食高嘌呤食物。二诊:患者诉足趾疼痛明显减轻,手关节僵硬程度缓解,腰膝酸软,小腹坠胀,夜尿3次,泡沫尿,舌质暗、苔薄。刘教授认为这是间歇缓解期肾脏损伤的典型表现,治疗上予以补肾消肿,祛湿化浊,原方去川牛膝、玉米须,积雪草加量至30 g,盐续断加量至15 g,加皂角刺、夏枯草各10 g,地肤子15 g,继服15剂。三诊:患者已无明显自觉症状,局部红肿消退,复查血尿酸:414 μmol/L,肌酐:117.4 μmol/L,尿素氮:6.05 mmol/L,尿蛋白(+-),其他症状基本降至正常。患者要求巩固治疗,缓则治其本,以补肾健脾固本为主,兼利湿化浊、消肿散结。处方:连翘、夏枯草、瓜蒌皮各10 g,芡实、萆薢、土茯苓、六月雪、盐续断、威灵仙各15 g,海金沙(包煎)、石韦、山萸肉各12 g,积雪草30 g,金樱子20 g,甘草3 g。15剂,每天1剂,水煎服。后以该方加减服用2月,诸症好转。2015年4月22日电话随访,患者药已服完,症状未再复发,嘱禁酒,节制饮食,注意生活调摄。随访至今,症状未再发作。
按:本例患者病程长、年龄大,结合临床症状与实验室检查可诊断为肾虚湿滞型痛风。初诊急性期表现较明显,予以利湿泄浊、通络益肾为主,以缓解红肿热痛症状,减轻痛苦。二诊患者疼痛好转,治疗以肾脏损伤为主要方向,此时治以补肾消肿、祛湿化浊,标本兼治,祛邪不忘扶正。三诊为巩固治疗,患者检查各项指标已恢复正常,治以补肾健脾固本,同时予利湿化浊、消肿散结。三诊侧重各有不同,药味及剂量均细细斟酌,精益求精,终获良效。
(责任编辑:冯天保,郑锋玲)
R249
A
0256-7415(2016)10-0170-02
2016-05-08
刘敏(1992-),男,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医药诊治风湿病的临床及实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