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宪军
(黑龙江省龙江县广厚乡畜牧服务中心,黑龙江 齐齐哈尔 161122)
浅述种公猪饲养管理技术
邢宪军
(黑龙江省龙江县广厚乡畜牧服务中心,黑龙江 齐齐哈尔 161122)
摘要:种公猪是指优良品种没有阉割的且专门用于给多个母猪交配并能让母猪下仔的公猪。为了延长公猪的使用年限,提高公猪的配种效率,提升猪群的繁殖水平,达到增加经济效益的目的,就必须对种公猪进行科学的饲养管理。现主要通过对种公猪饲养过程中的要点进行阐述,以期为广大养殖户和技术人员提供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种公猪;饲养管理;技术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猪肉已经成为最大用量的食用肉品,巨大的市场需求带动了养猪业的发展。种公猪作为猪场的关键,其生产性能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整个猪群质量,性能良好的种公猪对提高母猪的产仔率,提升猪群繁殖水平,增加养殖经济效益等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做好种公猪的日常饲养管理工作,保持其良好的生产能力,对促进养猪业的健康发展意义重大。
1种公猪的选择
种公猪的品种选择上,应根据市场需求,选择生长速度快、饲料利用率高、瘦肉率多、抗病力强和经济效益好的品种进行饲养。还应考虑当地的气候、环境等自然因素对种公猪生长的影响,否则容易出现各种应激反应,造成遗传性后果。另外,还应考虑种公猪的饲料的来源、种类和价格等具体条件,地产饲料是否适合本品种猪的需要,营养价值是否能够达到种猪要求标准,是否能保证精液质量等。
2种公猪的饲养技术
科学合理搭配饲料。种公猪在生长发育过程需要丰富的营养物质,因此,饲料应该本着多样化、科学配比的原则,进行合理的搭配。粗蛋白的补充对公猪尤为重要,粗蛋白中含有多种必须的氨基酸,如赖氨酸、色氨酸、组氨酸和精氨酸等[1],对提高种公猪精液品质、增强精子活力有重要的作用。注意微量元素的供给,特别是钙、磷、钠等微量元素对公猪精液的品质也有很大的影响。青绿多汁的饲料含有大量维生素可以满足公猪生长发育所需的维生素。
科学的饲养方式。有了科学优质的饲料,还必须配以良好的饲养方式,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日常饲养应坚持定时、定量、保证饲料质量的原则。每天饲喂3次,先食后水,饲喂的数量要与公猪的具体膘情相结合,不能过度肥胖,会引起公猪性欲减退,逐渐失去种用价值。注意补充钙、磷等营养物质,若是种公猪钙、磷缺乏,会引起睾丸机能退化,精液质量下降,严重的将丧失繁殖能力[2]。另外,要注意饲料的质量,变质发霉的饲料对种公猪的健康危害巨大。
3种公猪的管理技术
加强饲养管理,提供良好的饲养环境。对于种公猪来讲,高温是致命的,过高的温度会影响其精子质量以及交配能力。所以,在炎热的夏季,温度过高时一定要采取相应措施,比如喷水、通风等,保证猪舍有合适的温度[3]。要及时清扫圈舍,定期进行清洁消毒,防止细菌等微生物大量滋生,确保舍内环境卫生。公猪最好采用单圈饲养,以减少外界对公猪的影响和刺激。做到定期刷拭猪体,保持猪体清洁卫生,以促进其新陈代谢,增加公猪性欲。适当的运动可以提高公猪神经系统的兴奋度,增强体质,提高精液质量和配种能力,运动的形式包括自由运动和驱赶运动两种,饲养员可根据实际情况自由掌握。
疾病是种公猪养殖过程中必须重视的问题,种公猪发生疾病防控不及时将影响配种能力。所以应做好平时的卫生防疫工作,定期为种公猪进行免疫注射,防止感染猪瘟、蓝耳病等较严重的传染病,定期进行驱虫工作,防止发生内外部寄生虫感染。种公猪患病期间不宜进行配种,应该适当推迟配种时间,避免影响后代。
4种公猪的合理使用
合理利用种公猪是非常重要的,如果利用不当会导致使用年限缩短,提高培育成本,所以要最大限度地发挥质量良好的种公猪的作用,保证投资成本效益[4]。要控制好种公猪的交配时间和频率,配种时间不宜过早或过晚,配种频率不能过大,防止公猪出现早衰。我国地方品种:7~9月龄,体重60~70kg;培育及引入品种:8~10月龄,体重110~120kg。后备公猪达到7~8月龄时应开始对其调教配种[5]。2年以下青年公猪每周交配或采精2~3次,2年以上种公猪,处于性欲旺盛的时期,在饲养水平较高的情况下,每周交配或采精5次,每周休息2天。交配或采精的时间最好选择在早晨。在气温较高的季节,配种和采精的次数应适当减少,配种时间应放在早晨或黄昏后气温凉爽时进行。
参考文献:
[1] 贾军强.种公猪的饲养管理技术[J].中国畜牧兽医文摘,2013,29(06):41.
[2] 刘正奇.种公猪基层畜牧养殖管理存在问题与解决方法[J].养殖技术顾问,2012(09),45-46.
[3] 姜举娟,张春红,梁宏志.种公猪有机养殖管理体系的建立[J].当代畜牧,2013(03),111-112.
[4] 徐光明.种公猪的饲养管理及合理利用[J].中国猪业,2009(04)34-35.
[5] 刘蒙恩.种公猪的饲养管理要点[J].四川畜牧兽医,2010(06):36.
收稿日期:2016-04-05
作者简介:邢宪军(1980-),男,黑龙江龙江人,本科,畜牧师,长期从事畜牧服务工作。
doi:10.19369/j.cnki.2095-9737.2016.07.017
中图分类号:S828.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9737(2016)07-002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