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智能普及型”紧急医学救援体系的建设研究

2016-02-20 18:53孙鸿涛李晓锋叶泽兵连万民田军章陈淑华
现代医院 2016年10期
关键词:救援装备应急

孙鸿涛 李晓锋 叶泽兵 李 洋 连万民 田军章 陈淑华

“专业智能普及型”紧急医学救援体系的建设研究

孙鸿涛 李晓锋 叶泽兵 李 洋 连万民 田军章 陈淑华

突发事件紧急医学救援体系的建立健全涉及到成千上万社会民众的生命健康安全,受到政府部门、社区群体的高度关注,关于这方面领域的理论实践研究不断增加。而广东省第二人民医院(广东省应急医院)在紧急医学救援工作中先行先试,在紧急医学救援体系建设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本文以省第二人民医院(广东省应急医院)为研究对象,探索构建以专业化为源动力,以智能化为助推力,以普及化为生命力“三力一体”的“专业智能普及型”的紧急医学救援体系,为我国紧急医学救援工作的开展提供参考借鉴。

国家紧急医学救援队; 紧急医学救援体系; 专业化; 智能化; 普及化

随着2003年“非典”疫情、5.12汶川大地震等突发事件的发生,国家政府、社会群体等深刻认识到建立健全突发事件紧急医学救援体系的重要性和紧迫性。2009年卫生部部长陈竺指出“卫生部通过制定和实施卫生应急体制建设和发展规划,努力加强国家级区域性医疗救援中心建设,加强灾害现场卫生应急队伍和装备建设,完善应对巨灾的医药应急物资储备”,国家提出了构建灾难医学体系的规划[1-2],不少专家也开始对紧急救援队伍建设、救援装备、群众自救互救知识教育、紧急医学救援体系的建设等领域进行了研究。广东省第二人民医院(省级应急医院)拥有一支国家级紧急医学救援队,在推进紧急医学救援体系的专业化建设、智能化发展和推动公众救援知识的普及化建设中先行先试,以专业化为源动力,以智能化为助推力,以普及化为生命力,“三力”相辅相成、相互促进,逐渐形成“专业智能普及”一体化的紧急医学救援体系。本文以省第二人民医院(广东省应急医院)为研究对象,科学探索构建“三力一体”的“专业智能普及型”的紧急医学救援体系,为全国进一步强化紧急医学救援工作提供一定的参考借鉴。

1 以专业化为源动力,驱动紧急医学救援体系建设

专业化是建立紧急医学救援体系的必要前提与基础,而专业化的紧急医学救援体系是指以区域紧急医学救援中心基地为依托,紧急医学救援队伍(人员)为主体,紧急医学救援设备为保障,按照国家和省两级结构组建形成国家、省、市、县、社区级应急医学救援网络,驱动建立一个覆盖广泛、行动迅速的区域紧急医学救援体系。

1.1 以区域紧急医学救援中心为依托

在2003年初非典(非典型肺炎,SARS)肆虐的危急之时,医院以过硬的专业技术、快速的召集能力、齐备的应急之措,取得了收治SARS疑似病例159例,痊愈出院120例,确诊86例,无1例因SARS感染导致死亡,医务人员无1例感染SARS病毒[3-4]的良好局面,得到上级政府充分肯定。2004年医院被确定为广东省应急医院,并建立应急备用病区,2008年成立紧急医学救援办公室(应急办),2013年医院被确立为华南地区紧急医学救援中心,2014年设立广东省传统医学与运动伤害康复研究所,主要开展运动伤害应急救治研究,成为华南地区紧急医学救援的实战、科研、教学、培训重要基地,成立占地4 000平米的紧急医学救援培训基地以及紧急医学救援研发中心,拥有全国首批车载移动医院(10台专业救援车辆),制定了适合华南地区特色的紧急医学应急技术培训基地方案以及各种应急预案,负责粤东、粤北、粤西和珠三角四个区域以及各市、121个县应急医院的技术指导和培训,以此形成了一个网络化、立体化、专业化的应急救援体系。

1.2 以紧急医学救援队伍建设为主体

根据国家统一安排,2011年医院组建了一支国家级紧急医学救援队。作为全国六支队伍中的一支,其救援范围能力覆盖整个华南地区。这支队伍由临床各相关专业、公共卫生管理、后勤保障、信息、新闻宣传等专业人员组成。所有队员均要接受过规范化的紧急医学救援知识培训及急救综合技能训练,并掌握救援常识、通用技能和专科技能,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团队精神和各自为战的能力。队员平均年龄控制在35岁以下,男女比例约为2:1,优先考虑一专多能的人才。同时考虑到个人休假、身体状况、家庭情况等,每个专业配备2个人,每两年轮转一次,轮换比例控制在7:3左右,即每批队员中有70%的老队员和30%的新队员,以保证队伍的整体技术水平保持稳定。

1.3 以紧急医学救援装备建设为保障

2009年医院牵头承担了广东省科技厅重点专项课题《突发事件中批量伤员现场处置系列急救装备研制及集成化研究》,开启了紧急医学救援装备建设的快速通道。2010年建立了专门的紧急医学救援物资贮备仓库,研发并购置了多种移动便携式医疗救援装备,包括有:镁铝合金组合担架系统(担架、担架支架、担架靠背、输液杆、软式担架、组合背包)、一体化心肺复苏急救担架、系列背囊(基本急救背囊、药械供应背囊、抗休克背囊、担架背囊、清创背囊)、急救背心、敞开式组合包、城市救援带组合背囊、山地救援带组合背囊、直升机救援带组合背囊等。同时根据现场救援的需要,配置有卫生电话、移动传真机、GPS导航仪、便携式防水摄像机、军用加固型手提电脑、微型投影仪等办公室通讯设备,可供现场指挥中心运用。建立健全了应急装备储备、保管以及使用和维护各项规章制度,确保了灾难发生时在短时间内完成救援物资的准备。

2 以智能化为助推力,引领紧急医学救援体系建设

智能化的紧急医学救援体系是指在应对突发事件、自然灾害中,充分发挥物联网、智能终端与移动互联网等新技术在伤害感知、资源调度、现场救援、伤员护送和远程会诊等环节的作用,进一步引领紧急医学救援体系的建设。自2009年起医院率先将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移动互动互联等先进的信息技术应用于区域医学应急救援的智能化体系建设中,搭建了应急救援的智能指挥、智能监护、智能救治、智能管理的联动统一的“四个平台”。

2.1 搭建智能化应急指挥决策平台

医院借助现代网络通讯技术、计算机技术和多媒体技术,以应急救治资源数据库、预案处置库和方法库为基础,以地理信息、数据分析、信息集中展示为手段,实现了对突发公共事件信息的采集、传输、分析与综合展示,对应急资源实现远程分配组织、调度、协调和管理控制等指挥,大大提高了应急指挥的决策效率。

2.2 搭建智能化远程实时会诊平台

在灾害突发时,一方面医院应急救援队在接到上级命令进行集结,另一方面应急救援指挥系统即派出突击队携“单兵系统”第一时间赶往灾难现场。通过“单兵系统”以数字化的通信方式,准确及时地向指挥部报告现场情况,通过全球定位,引导应急救援队准确到达伤员所在地点进行快速救治。同时将救援过程中的音视频信息、急救数据通过GPRS/3G/4G,从被救援者、急救现场设备不间断传输到急救指挥中心和相关医院急诊科室、诊疗专家团队的终端显示设备上,做到急救指挥中心、医院、相关诊疗专家与车内救护人员“零距离、双向、无缝联接”调度指挥和诊断救护,救援全程实现了信息化、电子化、标准化、程序化管理,并形成全程的跟踪、指挥、监控、诊治电子报告和档案。

2.3 搭建智能化应急装备管理平台

对于应急医学救援设备的管理保养是发挥应急救援能力的重要保障,因此实现装备的实时监控对做好应急救援工作十分必要。医院配备了种类齐全的各专业应急救援装备,包括应急救援车辆、手术装备、急救装备、指挥系统装备、特诊装备、消毒供应装备、病房护理装备、防护装备、应急队员个人携行装备等11类共312套(件)应急医学救援装备。通过安装定位设备、安装无线功率传感器和信息号接受器,将应急车内装备装卸状况、使用状态以及车的位置等信息通过GPRS/3G/4G发回指挥中心,实行24小时监管。其余的指挥系统装备、应急队员个人携行装备、防护装备、急救装备等每个装备都安装具有智能感知功能的RFID芯片,运用基于物联网技术的监视器实行自动管理。对于部分特诊装备仪器,实施特别的安全监视,部分平时需插电运行的装备,通过装置在这些装备上的功率采集模块把相关功率信息发送到管理平台,让管理人员通过资源系统清楚地掌握设备的状态。

2.4 搭建智能化平急结合的救治平台

“健康小屋”是一个基于远程健康监护技术,集自助的健康监测和紧急报警等救援功能为一体的健康管理服务和预警系统。从2012年9月起,医院在广州番禺区沙头社区卫生服务站建设了广东省首个“健康小屋”,直至2014年9月,广州市各区共已建设超过100家“健康小屋”,覆盖人数达80余万,服务人数25万余人次。目前广东省内有“健康小屋”1500个,其中在广州市连锁药店、社区服务中心完成362家“健康小屋”的建设,覆盖人群近300余万,服务居民近100万人次。2014年10月,对基于“健康小屋”的“平急结合”的应急模式建设、运营经验进行总结的基础上,医院运用“互联网+大众医疗”模式,率先在全国成立首家网络医院,并于2014年10月25日在社区设置全国第一个互联网医院接诊点,目前网络医院已经覆盖广东省21市58个县,网络就诊点4800余个,拥有专职网络医生57名、兼职医生553名,为100余万群众提供了互联网医疗救援服务。

3 以普及化为生命力,深化紧急医学救援体系建设

只有真正实现了人人能自救互救、保障生命安全才是紧急医学救援体系的最终目的,普及化的紧急医学救援体系是指借助专业化的应急医疗救护平台,建设规范化、适用于普通公众的自救互救技术,采用多元化的广泛培训教育模式,发展“互联网+”新技术的紧急医学救援体系,最终实现面向社区、面向家庭、面向乡镇、面向学校和面向企业的“五面型”公众应急救护技能的提升。据不完全统计,2014年至今,医院以培训班、应急课程推广、公众讲座、志愿者项目等形式在广东省内、市内、县乡镇村等开展各类大小型应急救护普及化培训400余场次,参训企事业单位达60余家,覆盖普通群众3万人次、中小学生2000余人,应急志愿者参与达1500余人,培养各级师资100余人。

3.1 面向社区:普及应急技能培训,建设自救互救型社区

以社区为单位,组织在灾害现场实施第一时间救护的演练实践等形式,可以增强社区整体抗灾和生存能力,有效抗御天灾人祸,保障居民生命安全,减少伤亡与残疾[5-6]。省应急医院与所在区政府和街道协商统筹,建设以广州市海珠区黄埔村为典范的多个自救互救型示范社区,形成了以家庭、单位自救,社区互救为核心,社区卫生人员、公安干警、企事业单位救护员和志愿者为骨干的群众性应急医学救援网络。一是为兼顾普通居民的接受程度与自救互救关键技术的实用性,省应急医院既规范总结公众自救互救关键技术,如成人(儿童/婴儿)心肺复苏、人工呼吸、自动体外除颤器的使用、解除窒息、止血、包扎、固定和搬运等内容,又根据不同职业群体及普通人群的特点,有针对性地突出常见灾害现场模拟场景(泥石流、地震、台风和常见灾害如溺水、烧烫伤、气管异物等)的自救互救技术要点;二是利用应急医院的紧急医学救援队基地,按需培训公众师资,合格者持证教学;三是利用社区宣传公示栏、应急救护课堂及社区志愿工作等方式,开展社区应急救护培训与文化建设,形成技能培训评价考核体系。

3.2 面向家庭:普及日常应急救护知识,建设安全救护家庭

家庭是应急救护保障的基础网点。通过普及日常应急救护知识,建立家庭预警机制,做到家家有救护手册,人人掌握救护技能。基于终端健康信息采集和监测功能的“健康小屋”成为兼应急救护知识普及和家庭应急医学救援的关键元素[7]。一是借助应急医院“健康小屋”平台,启动家庭健康急救预警。设置居民紧急情况报警和急救系统,向建立电子档案的全体居民输送和宣传日常急救知识与技能,并经筛查系统自动判别高血压、高血糖等高危人群,定点发送各类突发疾病的预防知识和紧急救治技能等信息。二是培养家庭应急救护能手,试点社区所有家庭均有成员代表加入培训计划,参与系统的日常救护、家庭自救技能培训,并向家庭成员普及救护知识,营造安全救护好氛围。三是普及家庭应急救护工具和药品。以社区家庭为单位,推广家庭配备常用的家庭应急救护工具,以备不时之需。

3.3 面向乡镇:普及网络应急救护知识,建设应急网络化乡镇

随着手机、掌上电脑等互联网终端对人们生活习惯和健康行为养成的影响力越来越大,网络医疗等互联网医疗向社会群众普及健康知识和技能成为一种更加有效的方式[8]。省应急医院通过网络医院在全省范围内乡镇村卫生机构的布点,搭建数百个网络分院的应急救护知识平台,辐射范围广,应用程度高,提升基层医务工作者和群众的紧急救护技能的效果明显[9]。在网络医院各级县镇村网点设置的应急救护科普项目,一是设置县-镇级医院医护人员应急救护技能培训及考核,通过该平台的应急救护培训课程进行培训和考核,解决县/镇级医院乡镇卫生机构由于分布较散,医护人员无法有效集中的问题;二是开设应急救护技能操作视频课程,通过课程共享实现乡镇医护人员及普通公众学习应急救护知识和技能;三是利用公众应急救护知识宣传版块,有效利用网络医院在县、乡镇(特别是偏远地区)的影响力和使用率推进乡镇群众对应急救护知识技能的了解和掌握。

3.4 面向学校:普及应急救护必修课,建设安全教学型校园

学校教育是应急救护的基础,也是国民整体救护技能持续提升的保证。省应急医院通过灵活多样的方式,促进应急救援培训进校园,把应急救援课程与学生实践相结合,开展多样化教学。采用模拟人等教学工具,在传统的案例、故事、片、图表、动画为主导的直观课堂形式上,探索集问题讨论、沙盘推演和现场演练为一体的实践操作形式,结合基于互联网移动终端的应急动画和应急事件处理场景APP等配合教学和演练,并通过开展校园主题活动、军训、社会实践活动等配套活动,提高学生的应急救援意识与能力。通过设计学生培训课程,将安全意识、自救互救技能培养与在校九年义务教育有机结合起来,把应急救援课程纳入到各中小学课程中,由省应急医院负责编制应急教学内容、教学要求和教学课件,经省卫计委、教育厅联合审核通过后执行,具体培训安排结合被培训单位、机构及区域教育局实际情况,自行规划与组织落实,由专业考核组定期进行督导和评价。

3.5 面向企业:普及应急特征化培训模式,建设应急安全型企业

广东省应急医院以志愿服务工作为平台,成立了广东省应急救护志愿者培训基地,面向企业招募专业应急救护志愿者并实行分级管理,让不同级别的志愿者接受不同形式的应急救护培训。在培养紧急救护师资和卫生应急救护志愿者的基础上,实现企业特征化培训,根据企业性质、工种和高危环境因素设置培训课程,配合企业管理和需求,在社区管理人员、安保人员、服务及企事业人员,以及在化工、交通、旅游、建筑等高危行业和派出所、武警、狱警、预备役部队、城管等执法人员中开展职业性特征应急救护员短期培训,成立专业特色的应急救护志愿者队伍,能应急处理本企业的突发事件;采取层次递进,分级培训办法,设定紧急救护的普及教育包含认知、知识、技能三种不同的层次,按照企业员工层次的特点建立培训标准和考核办法。通过企业应急志愿者教育宣传,普及应急救护知识,渗透到企业员工家庭及社区。

4 结语

本文对构建“专业智能普及型”紧急医学救援体系进行了探索研究,对专业化的区域紧急医学救援中心建设、紧急医学救援队伍和装备建设、智能化的指挥平台、远程会诊平台、装备管理平台、平急结合的救治平台以及面向社区、乡镇、学校企业普及紧急医学救援培训等方面进行深入的全面的探讨论述,有一定的推广借鉴意义。但是,紧急医学救援体系建设还必须完善相关的法律建设。我国现行紧急医疗卫生救援制度还存在法治化程度低、费用保障不明确等问题。在突发公共事件等紧急状态下的医疗卫生救援行为较一般医疗卫生行为具有明显的特殊性,一方面医务人员是承担较高法律义务和社会责任、承载较高职业道德的特殊社会群体,其紧急医疗卫生救援行为是发生在医疗机构之外的无偿的非职务行为,属公益行为,因而不具有民法上无因管理的性质;另一方面,紧急医疗卫生救援情势紧迫、条件困难、环境恶劣,医务人员的责任风险放进一步放大,发生医疗损害的可能性也会大大增加。因此,健全和完善紧急医疗卫生救援立法是我国应对突发公共事件以及平时提供急救医疗服务的必然选择。

紧急医学救援是一门新兴的学科,仅仅靠我们当前开展的研究还远远不够,它需要全社会共同关注该领域,整合优势资源,才能构建完备的紧急医学救援体系。

[1] 代小舟,沈 骥,赵万华,等. 汶川大地震四川省医疗救治阶段工作纪实[J].中国循证医学杂志,2008,10:797-802.

[2] 沈 骥,苏 林,李 冰,等. 汶川地震四川省卫生应急救援成效分析[J].中国循证医学杂志,2009,03:301-306.

[3] 吉 琳,尹春艳,劳炜东. SARS病人的管理与医护人员防护的启示[J]. 现代医院,2003,03:29-30.

[4] 吉 琳,田军章,杨卫国. 在创新进取中提升医院服务品牌[J]. 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04,05:4-6.

[5] 齐 瑜.对减灾社区建设的思考[J].中国减灾,2005(4):17-19.

[6] 郭正阳,董江爱.防灾减灾型社区建设的国际经验[J].理论探索,2011(4): 121-123.

[7] 田军章.“互联网+医疗”背景下的广东省网络医院建设[J].中国数字医学,2016, 11(1):23-25.

[8] 刘 瑛. 互联网使用对个体健康行为的影响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1.

[9] 郭正阳,董江爱.防灾减灾型社区建设的国际经验[J].理论探索, 2011(4):121-123.

卫生部卫生行业科研专项项目(编号:201302003);广东省信息产业发展专项(编号:粤财工[2014]478号)

R19

A

10.3969/j.issn.1671-332X.2016.10.001

孙鸿涛 李晓锋 叶泽兵 李 洋 连万民 田军章 陈淑华 : 广东省第二人民医院/广东省应急医院 广东广州 510317

猜你喜欢
救援装备应急
这些精锐与装备驰援泸定
人民的期盼就是应急青年的使命
紧急救援
港警新装备
3D打印大救援
防晒装备折起来
应急救援要诀“少 快 短”
应急管理部6个“怎么看”
国际新应急标准《核或辐射应急的准备与响应》的释疑
救援行动